王贞虎
李敏从小生长在一个经常争吵的家庭,父母虽然没分开,却从没停止过吵架、怒吼、冷战,两人一言不合就翻脸,甩头而去。
在李敏成年以后,家庭关系依然紧绷。当她组织自己的家庭时,内心就告诉自己不要成为父母的翻版模式。遗憾的是,李敏的说话方式似乎复制了家人的模式。明明是美好的氛围,内心是善意的想法,可是话到嘴边就换了一种刺人的话语,引得周围人败兴离开。
有一次和丈夫大吵大闹,李敏看到两个女儿在一旁吓得流泪,忽然记起自己小时的痛苦回忆。于是她下定决心往后以绝对的清醒和克制,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不让女儿们受伤。但是,吵架好像成为她家的生活习惯。李敏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改变这样的说话方式,避免让身边人受伤害?
心理解析
一个人的语言和行为习惯多半形成于家庭。好好和家人说话究竟有多难呢?如果我们能在生活中做个温文尔雅的人,不管是对家人或对其他人,一律是谦逊有礼的态度,这世界应该是美好的。懂得好好说话的家庭,的确幸福感更强,而那些不幸的家庭,日复一日的争吵和矛盾,多半也是由不好好说话开始的。
语言暴力下 家人会受伤
同样的内容,若以礼貌、温和、留有余地、为对方设想的方式说出来,收获的是另一方的感激、温馨、关怀和正面的实际行动;以简单粗暴、喊叫、讽刺,甚至人身攻击的方式说话,回馈的则是对方的暴跳如雷、火线升级和拒绝行动的排斥。
对家人好好说话,受益的不仅是夫妻双方,更是自己未成年的孩子。你希望孩子长大后是个优秀的成人吗?那么,现在就得操练做个优雅的父母。我相信一个人决定要认真对待一件事,没有办不好的。所谓“有志者事竟成”,既然你对未来有危机感,就应努力改变态度。你希望儿女成年以后,想到父母的脸就只剩下那凶巴巴骂人的丑态吗?
我们的语言会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环境。说话粗俗暴戾,肢体语言也跟着嚣张跋扈,做人处事就会乖张偏执,也更容易陷入负能量中。说话文明有礼,肢体语言也跟着优雅讲究起来,做人处事会圆融周到,也更容易得到周边人的正面反馈。
假如对上司、同事、朋友等外人发脾气,会损害彼此关系。于是我们在外面受了委屈,会回到能给予心理安全感的地方宣泄,就容易忘记怎样好好说话,以致对家人使用争吵、抱怨、嘲讽、歪曲、夸大、贬低的语言。其实,大多数人向亲密的人吼叫之后,往往是很懊悔的,可是下次仍会重犯。
我们以为,就算言行不够礼貌,家人会容许我们放肆,应不会计较或记恨;即使拿他们当出气筒,也能获得理解、忍耐、体谅。可别忘记,家人也有感受,他们也会感觉伤痛。
我们对亲近的人心理预期太高了,一旦碰到他们反击,就容易形成心理落差,觉得“别人不理解我也就罢了,怎么家人也不理解”,越想越生气。
如何把话说好
或许您可以试试看下面几种方法。
(1)换个角度看问题。不要只认为自己是对的,对方必须接受己见。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善解人意。告诉他们你已经知道问题所在,让他们相信你能解决好。
(2)让情绪过了再说。气头上往往很难把话说清楚,因此发生冲突时切记免开口,让别人先把话说完,虚心诚恳地倾听,才能彼此交心,把事情说清楚。
(3)平息怒气三法则。人在愤怒时会出现“意识狭窄”現象,死盯着负面信息不放。在自己快要情绪失控前,试着停下来不说话,或者离开现场,或者尝试让自己冷静下来。
(4)找到宣泄情绪的途径。平时就得寻找可以发泄情绪的方式,例如运动、唱歌、听音乐、找朋友聊天,或做自己喜欢的事,等等。
美国心理学家欧廉·尤里斯教授提出了平息怒气的步骤和方法。第一步是降低声音,第二步,继而放慢语速,第三步则是胸部向前挺直。
跟家人之间,假如不想留有遗憾,从现在开始,不要把粗暴的态度、不客气地指责留给亲近的人。因为家要有爱,有话就得好好地说。记住,对亲人让步不会丢面子而是出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