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逢贤 薛宁
有80%的人一生中都会经历腰痛,据国家卫健委统计的数据,我国腰椎病患者目前已突破2亿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占全国总人数的15.2%。并且目前呈两个明显的趋势,第一是发病率逐年上升,第二是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目前对腰突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先进,但是作为医生的我们有时却不禁会发出这样的喟叹:腰突的患者怎么越治越多呢?在看诊的过程中,我发现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腰突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疾病,百姓大众其实对腰突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和盲区。
腰椎间盘膨出、突出、脱出?傻傻分不清
我们的腰椎间盘位于两个椎体中间,是一个由纤维软骨组织组成的结构,外面是纤维环,里面是髓核。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可以拿包子来打比方:椎间盘就像是个扁扁的包子,纤维环是包子皮,髓核就是包子馅。
人是直立行走的动物,所以椎间盘会一直受到来自重力的垂直压迫。当压力过大或者是受到外伤,巨大的力量把包子压扁了,但皮还没有破,此时包子就变薄变大,成了一个厚馅饼。对应椎间盘,就是纤维环没有破,里面的髓核也没有漏出来,仅仅是椎间盘膨大而已,这种情况就是椎间盘膨出。
如果包子继续受壓,包子皮破了,里面的馅漏出来一部分,也就是纤维环破了,里面的髓核漏出来了,这种情况就是椎间盘突出。
如果再继续被压下去,里面的馅儿就掉出来了,也就是纤维环破了之后里面的髓核掉到外面来了。这种情况就是最严重的椎间盘脱出(见下图)。
其实四肢爬行的动物是不会出现间盘问题的,因为间盘没有受到来自垂直方向的体重压力。人类从爬行进化到直立行走用了几百万年,直立以后我们的脊柱也承受了生命之重。这应了江湖上的那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大家都有腰椎间盘,为什么就你突出了
腰突的原因是间盘老化,外层的纤维环破了,内层的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哪些情况下间盘老化得更快呢?当然是在间盘承受压力更大的情况下。我们的间盘有些像汽车的轮胎,同样的轮胎,载重5吨和载重10吨,自然是载重大的人更容易磨损。人体也是一样,体重大的就比体重轻的人更容易出现间盘突出,比如笔者就经治过很多200多斤的腰突患者。
但是也有许多人会问:腰突的并不都是胖子啊,原因是什么呢?那是因为同样的体重, 每个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姿势不同,出现腰突的概率也大不相同。
哪些姿势对间盘有比较大的影响呢?老外比较爱较真,于是有个叫Wilke的教授就做了个实验:找了个45岁的男性志愿者,在无菌条件下,把一个直径1.5毫米的压力传感器放置于腰4/5间隙髓核组织内,通过测感器来测量压力,在不同的体位下测量24小时,比如躺、坐、站、行走、慢跑等。实验结果显示,腰椎间盘在不同的姿势下压力数值分别为:俯卧位睡觉 0.1兆帕,侧卧 0.12兆帕,放松站立位0.5兆帕,前倾站立 1.1兆帕,无支撑的坐位0.46兆帕,前倾坐位0.83兆帕,弯腰拎20千克重物2.3兆帕。
由此可知,平卧位间盘压力是最小的,是站立和坐位的1/5;同样是坐着,弯腰坐着就是挺直腰杆坐着压力的1.8倍;同样是站着,弯腰站着的间盘压力就是挺直站着的压力2.2倍;而弯腰拎20千克重物的压力更是放松站立的4.6倍。
因此,久坐以待病这句话是对的。久坐,间盘要承受很大压力,必须要定时更换姿势;如果弯腰坐或站姿,则向腰突又迈近了一步;而弯腰负重,更是向腰突之路冲刺的表现。
所以,不要问为什么腰突的是自己。脚底的泡是自己走出来的,间盘的退变,是自己平时不正确的姿势造成的。
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症
门诊经常有这样的场景:
患者:医生,我腰突了,怎么办?
医生:你怎么知道的?
患者:单位体检,给我照了个腰椎核磁,报告说有腰椎间盘突出。
这里我们要明确两个概念:一个叫腰椎间盘突出,另一个叫腰椎间盘突出症。
当年鲁迅先生写过一句话: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看起来两句话很相似,其实不然。腰椎间盘突出是一句影像学的描述,它是指腰椎间盘的位置超过正常椎间盘边界范围,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完整概念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等而表现的一种综合征。也就是说,只有当腰椎间盘突出导致患者出现症状的时候,才被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仅有影像学的腰突而没有症状,是不能叫腰突症的。
那么,腰椎间盘突出症都有哪些比较典型的症状呢?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
1.腰痛。这是大多数患者最先出现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个症状,是由于椎间盘纤维环外层以及周围韧带受刺激导致的疼痛,发生率约91%。
2.坐骨神经痛。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最主要的一个症状。主要是由于突出的椎间盘局部压迫神经,导致患者下腰部疼痛。疼痛可以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足背放射,严重时咳嗽、打喷嚏等腹压增高时都可能加重疼痛。有的患者会说疼痛从下腰部像触电一样一直窜到脚面或脚底。
3.马尾神经症状。这是腰突症最严重的症状。当突出的髓核脱垂游离到椎管内,压迫马尾神经,会出现大、小便障碍,会阴和肛周感觉异常。严重者甚至可出现大小便失控及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等症状,临床上少见。
所以,如果只是片子显示腰椎间盘突出,没有症状的话,是没有必要太焦虑的,也无须治疗。但是它给你发出了一个信号:如果任其发展,就可能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了。
怀疑腰突,有没有自己能检测的小方法呢
答案是肯定的,可以做一个简单的直腿抬高试验。
平躺于床上,双腿放松伸直,保持一条腿不动,另一条腿在伸直状态下逐渐抬高。因为正常人神经根有4毫米滑动度,下肢抬高到60~70度才会感到腘窝不适;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神经根受压或粘连使滑动度减少或消失,因此如果抬高在60度以内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则称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考虑存在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神经受压。
怀疑腰突,首选查CT还是核磁
确诊是否得了腰突,常用的检查方法主要包括三种:X线平片、腰椎CT、腰椎核磁(MRI)。
X线平片的优点是便宜、快捷。对于骨科医生来说,可以根据X线片显示的脊柱弯曲度、椎间隙变化,间接推断出是否存在椎间盘突出。缺点是因为椎间盘不是骨头,所以在 X 光片上是看不见的,神经也不显影,老百姓可能看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以然!
CT检查可以较清楚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硬脊膜囊受压移位情况,对本病有较大的诊断价值。不足之处是CT对密度较高的东西,如骨头、骨質等敏感度更高,而对于神经等相对“软”的东西,敏感性稍差一些。
MRI无放射性损害,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MRI可以全面地观察腰椎间盘是否病变,并通过不同层面的影像清晰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形态及其与硬膜囊、神经根等周围组织的关系。另外,可鉴别是否存在椎管内其他占位性病变,是目前诊断腰椎间盘突出、明确神经压迫的主要检查,老百姓即便没学过医的也可以看得到“突出”!
过去,MRI因为价位高,并不是一种普遍采用的检查手段。现如今价格亲民,已经被许多患者列为首选。因此,许多“聪明”的患者来医院会主动提要求:医生,我直接查核磁吧,一步到位!通常医生对这种要求并不会硬性拒绝,毕竟核磁确实看得清楚,而且还没有辐射,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检查。
但是还有一种情况:一部分病情严重需要手术的患者,住院后往往医生还要安排查腰椎CT,这时就会有一部分患者不乐意了:“我核磁都查过了,一步到位,还要查CT,你们这是过度医疗啊!”
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呢?虽然MRI对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显示得很清楚,但MRI对于突出的椎间盘是否钙化的显示不如CT检查。而是否发生钙化,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病情的恢复都是有影响的。所以,对于要做手术的病人,X线、CT、MRI,一个都不能少!
拥有健康腰椎的六字箴言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拥有健康的腰椎,而在临床工作中我发现,如果能做到以下六个字,拥有健康的腰椎不是梦。
头三个字叫省着用。意思就是减少间盘的劳损。其实我们的间盘从20岁就开始退变了,我们的一生就是不断同衰老和退变做斗争的过程。具体的内容包括控制体重,避免久坐和弯腰负重。因为我们正常的腰椎是有一个前凸的弧度的,可是,人体每天从睁开眼睛开始,洗漱、如厕、就餐、开车、坐在办公桌前工作……这些都是弯腰动作,统计下来,一天内弯腰动作有3 000~5 000次之多,而脊柱后伸的动作却只有60~70次。弯腰这个动作和腰椎的生理曲度是相反的,弯腰时不管是坐姿还是站姿,腰椎间盘都要承受更大的压力,所以避免弯腰负重是非常重要的。
后三个字叫用着省。还有一些朋友出现了腰椎间盘的问题后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不敢弯腰,不敢受力,长期戴护腰,其实这是没必要甚至是有害的。科学研究已经证实,适当运动对腰突的康复是有利的,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就是这个道理。科学的腰背肌锻炼会更好的保护腰椎。重点是加强腰背部核心肌群的锻炼,比如小燕飞、五点支撑、平板支撑、游泳等都可以。
希望大家记住这六个字:省着用和用着省。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健康的腰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