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瑶 西南石油大学
近年来,神经学和经济学的结合,又为经济行为的解释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人的行为受到相关脑区的控制,我们可以通过神经回路的激活水平和程度来测量反应和思维过程,直接观察人类的决策,精确地测量人类的思维过程,使行为经济研究更科学且值得信赖。
由Goldberg于1976年最先提出委托代理问题的概念,这是企业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后来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完善,对委托代理问题做了公式化的表达。Klein等人对委托代理中的套牢问题的定义为:在不完全契约的情况下,交易的双方中有一方已经进行了专用性投资,另一方为了获得专用性准租以得到更大的收益而对已经进行了专用性投资的合伙人采取机会主义行为[1]。
目前,有不少学者将委托代理中的套牢问题通过行为实验的方式进行研究。Ellingsen等人通过设置两种简化信任博弈实验的对比,发现委托人与代理人在考虑道德因素之后,有无沟通的情况后再做出不同承诺会造成不同的结果,沟通之后明显会减轻套牢问题,使投资更加高效率,但套牢问题并不能得到完全的解决[2]。Morita等人也是运用无沟通的信任博弈实验设计,对于先决策者来说只有选择投资或不投资的权利,在这个实验中得出组群体身份认同是可以有效减轻委托代理中的套牢问题[3]。Hoppe等人所做的信任博弈实验是完全不同的4种类型,通过实验发现选择期权的合同能够有效减轻委托代理问题[4]。Lau通过一次性的讨价还价发现,当处于中等水平的信息不对称状态时,只具有部分信息的信息结构能够让信息租金效应与讨价还价分歧效应更加均衡[5]。而在此之后,Miller等人也通过实验室实验发现,假设对于委托人与代理人掌握的信息不对等时,如果投资者掌握的有关信息更全面,是能够有效地减轻委托代理中的套牢问题,促使投资者的投资[6]。
近年来,fmri等脑成像技术正在神经经济学、神经行为学等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对于合作和互惠利他的行为而言,同样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进行研究。从部分脑成像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委托人对对方产生信任时,前内侧前额叶皮层会出现明显的被激活状态。例如在最后通牒博弈中被试面对不公平分配时,对rDLPFC进行经颅磁刺激会增加其对于分配的接受率。在信任博弈中,即使代理人知道要保持理性,公平以及为其带来的收益,但是对于经颅磁刺激的干扰使其仍会受到利益带来的诱惑,从而进一步说明,这个脑区会对信任博弈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风险和收益非常的敏感。郑昊利发现通过tDCS增强DLPFC的活动,可以在不改变人际信任的情况下改变风险偏好。另外,通过阳极tDCS调节前额叶前内侧皮层的活动,可以通过利他主义提高受托人的返还能力[7]。对于在vmPFC脑区有损伤的人来说,会对他的信任度和可信任度都产生影响,他们在风险决策和信任决策会产生显著的差异。
通过对学者们研究的分析可知,目前行为实验这一研究方法较为成熟,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设计模拟研究现实中的套牢问题,发现潜在的问题,也可以在现有的神经理论基础上进行挖掘和探索,找到更加合理的证据对已有理论进行完善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