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西区委党校
审计监督作为国家八大监督之一,在国家治理和保障社会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作为与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合称为“三位一体”审计体系的内部审计植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对提高单位内部治理能力和健全权力约束机制也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主持召开的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强调,要加强内部审计的指导和监督,调动内部审计的力量,增强内部审计的监督合力。
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国家机关、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必须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法律、行政法规没有明确规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内部审计人员。有内部审计工作需要且不具有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条件和人员编制的国家机关,可以授权本单位内设机构履行内部审计职责[1]。
内部审计机构按照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的要求,履行下列职责: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单位领导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风险管理进行评审;单位经济管理和效益情况进行审计等[2]。
1.内部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由于法律法规对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要求必须设置,因此单独设置内部审计部门的较少,职能由纪检监察部门代为执行。有的行政事业单位虽然成立了内部审计部门,由于其从属性,权威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2.内部审计部门专业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属于新成立部门,由于编制紧张等原因常常人员配备不足,招聘的人员也大多来自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审计专业,而法律专业、土木工程专业、信息化专业的人员较少,因此在开展内部控制审计、资产管理审计、建设工程项目审计、合同管理审计时就相对薄弱。传统审计思维导向下的手工审计方法,降低了内部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3.内部审计偏重于财务审计,审计整改不够完善,结果运用不够充分。内部审计是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的综合体,类似于财务收支审计、“三公两费”审计、科研经费审计等属于财务审计范畴,内部控制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则属于管理审计范畴。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由于能力和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大部分以财务审计为主,忽视了管理审计的重要性。
4.审计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由于内部审计部门信息化水平较低,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以手工审计为主,通过翻看凭证、报表、合同等方式进行跟踪审计,极少数单位使用审计大数据系统,通过数据库进行审计数据的筛选和分析[3]。
1.行政事业单位可根据资金量和工程量等标准配齐内部审计人员,加强与内部审计协会、政府审计机关等各级审计机构部门的沟通交流,积极参加内部审计的继续教育培训,鼓励内部审计人员提高审计技能和信息化应用水平[4]。
2.制定常规审计与专项审计相结合的内部审计年度计划。内部审计部门的负责人在制定年初审计计划时,应综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和管理弱项,制定周密的常规审计与专项审计计划。要把对单位发展影响重大的、资金使用量大的、决策层和干部职工最关注的项目纳入内部审计年度计划中。对上年度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巡视巡查过程中提出的内部审计问题应实施跟踪审计。对能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项目,运用内部审计的方式降低成本和增加价值[5]。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审计项目,可在计划中建议引入专家咨询或者社会中介审计服务机构以提高审计质量[6]。
3.创新审计工作的分级管理模式。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少、项目多的现状,内部审计部门可通过分级管理模式提高工作的准确度。将年度审计项目根据金额和风险程度划分为四个等级。等级一是金额和风险程度都高的项目,由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主持实施,对其进行重点关注,并施行项目的全过程监督审计;等级二是金额高但风险程度不高的项目,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授权审计人员进行项目负责制,内部审计可进行一般审计调查并出具审计报告;等级三是金额不高但风险程度高的项目,可外请专家或审计中介机构负责,针对风险点进行审计监督;等级四是金额和风险程度都不高的项目,可暂时不实施跟踪审计[7]。
总之,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不断完善的体制机制下,内部审计部门应树立现代化的审计理念,提高专业化的审计水平,保持高度的职业敏感度和洞察力,运用高度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和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有效控制风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预防贪污腐败,提升单位内部治理能力,增加单位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