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实践教学模式建设路径探析

2020-01-19 12:36韩文静宋进朝
河北职业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工匠校企院校

韩文静,宋进朝

(永城职业学院,河南 永城 476600)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职业教育在高职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越来越重视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综合培养。而实践教学是实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在借鉴国外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我国高职教育正积极探索建立有自身特点的实践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大部分高职院校制定的实践教学计划是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但又相对独立的。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各行各业都迫切需要具备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宣传展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事迹和形象,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1]。”工匠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之中,它不仅有助于技术水平的提高,也能促使生产出更多的产业精品。同时这也是提升个人、团队、国家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深入探索基于大学生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这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

一、工匠精神培育概述

在西方国家,德国和英国的工匠精神具有代表性,而工匠精神的培养主要从德国的职业教育开始。大多数德国工人都接受过非常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它不仅在国内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国际社会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此外中世纪后,期德、英两国的行会制度和师徒制度的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匠人才的培养[2]。在日本,更注重培养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专业素质,通过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精神和职业目标定位进而实现工匠精神培养,这也是日本在各行各业涌现出众多能工巧匠的主要原因。

中国培养工匠的历史源远流长,“庖丁解牛”“班门弄斧”的故事和《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生动语言都生动展示了古代工匠们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3]。多数学者主要从社会的宏观角度来探讨工匠精神的培育,他们强调职业教育中概念描述和案例介绍的重要性,但忽视了校企互动因素,建立在校企合作下理论研究与具体对策不够。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从个人层面上来看,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的行为表现和职业价值取向,与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直接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

实践教学是与高职课程设置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过程,如实习、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模式以具体的教育理论为基础,根据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在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规则和评价方法上,实施培养学生能力教育机制。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2015〕6号)》中强调:“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都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要占总课时数一半以上。要积极推行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由此可见加强实践教学研究,着力提高学生教学能力,是顺应高职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然而,实践教学模式与实践教学改革要求之间仍有很大差距。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从校企合作角度出发,有关高职院校学生基于工匠精神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文献并不多见。

二、高职院校现有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技术主义”偏差

工匠的成长和工匠精神的养成既要依靠学校教育与实践,也要依赖于其后在职业岗位上的培训和提升。但是,按照一个人职业成长和发展的规律,个人职业前期的教育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甚至会影响和决定个人一生的发展命运[4]。一些高职院校推崇技术至上,过分张扬理性,忽视了学生价值理性和人文素养的培育。教育理念的偏差集中表现在办学导向与培养模式的误区[5]。不少职业院校存在着重视技能传授,忽视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现象,多年来形成的优先保证就业和满足糊口营生的办学导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很多职业院校对“传技”和“育人”关系的把握出现了偏差,甚至片面追求升学和“绑架”技能大赛,忽视“工匠”自身的存在与需要[6]。

(二)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缺乏核心竞争力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1]。当前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中企业的参与度并不高,校企合作也只是存在表层组织建设上的合作,并没有形成真正的深度融合。校企合作需要双赢,而双赢需要职业院校具有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在双赢基础上深化校企合作,构建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7]。在良性循环下职业院校培育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实践应用型人才,进一步提升服务产业的能力,进而深化校企合作。

(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一些学校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资金投入有限,导致实训室功能规划欠缺,功能不全。一些学校虽然注重实训室建设,但是缺乏真实工作环境的营造,最终实训设备成了观赏品、摆设品,使用率低。大部分学校存在实训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匮乏,现有的教师缺乏训练,教学基本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操作限于校内实训室模拟,实训内容也主要是书本专业知识,不能延伸到实际应用领域;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培养过程中重技能、轻素养,实训内容不具体,考核不全面,实训教学组织混乱。这种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并不能达到理想的实训效果,需要采用一种新的、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共享实训条件和环境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校企实践条件和环境的设计和共享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但是它的优势在于有利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和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水平。

(四)对实践教学模式中的加强工匠精神培养的理解不足

职业教育是要传授一定职业或者劳动生产所必需的专门知识或者技能的教育,从而培养各个领域的一线技能型人才。首先要有专业精神。高职教育注重知识的培养和工作技能的培养。其次高职实践教育更注重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应用。最后是多样性原则。高职学生就业职业众多,课程设置多样化。实践教学应以“实践指导,贴近实践”的理念为指导。要在深入探索和改革新型高职人才基础上,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形成“教、学、做、研”的实践教学机制。坚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原则,突出工匠精神、专业精神,重点培养其基本技能和能力;强调理论结合教学、实验培训和校外实习。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突出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突出专业特色,突出核心业务能力的培养。目前,虽然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始从理论型教学模式向实践型教学模式的转变,更加注重实践性和能力性,但由于实践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实际情况的差异,推行项目教学所需的实训条件往往难以满足。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路径

根据实际情况,要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贯彻到高职院校教育的全过程,完善“教、学、练、做”一体化培养模式,把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这是构建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

(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要按照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服务综合素质和专业精神、基本技能、专业能力培养的核心原则,组织企业专家讨论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要全面调整课程结构,注重综合能力培养,特别是工匠精神的培养,构建突出实践性的课程体系框架。调整各专业实践必修课总学时,大幅度提高实验、实训、实习的比例。制定实用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为全面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提供可靠的机制。

(二)教学内容改革要符合生产实际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促进教育改革。教学内容要“贴近企业、贴近实际、贴近生产活动”,及时反映现实与预测企业实践的走向。要保证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的同步发展,跟上企业技能提升的进步。还需要与企业生产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学习改革成果和典型实践经验[8]。此外,要积极鼓励教学方法创新,大力推进案例教学,达到“把实际案例搬入课堂”的效果,更加注重言简意赅、广泛培训,努力把学生置于真实的环境中,引导他们解决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建立以实践为中心的课程结构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目标,为此应制定切合实际的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课程改革中实践操作课程结构必须摆脱学科中心课程模式的束缚。要构建课程设置,制定“适应专业岗位的具体需求,完成专业技能培养任务,满足用人单位标准”的教学计划。要降低理论课比例,提高实践课比例,减少交叉性强的操作类课程。提高课程的综合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要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在充分发挥职业潜力的同时,保证学生的高效发展,提高学生培养工匠精神的意识和人文关怀,培养具有工匠精神、满足岗位需求和职业需求方向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四)不断扩大实践教学基地

高职院校应始终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强与企业合作,扩大实践教学基地,深化校企合作,确保实践工作顺利开展。开展多种实践教学活动,提高教育质量培训以及及时将理论和学术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情况中。通过建设集学生实习、教师科研、操作实践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为不断满足高职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提供良好的平台。

(五)根据实践的需要,提高师资水平

建立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双师”教师队伍,是实施实践教学改革的前提。很有必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特别要对具有工匠精神的、实践教学经验较高的教师,给予他们更多的研究资金支持。同时要有序组织各院系专业教师到企业的一线部门挂职锻炼,从而积累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提高解决高职教育中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互补共赢的工作模式[9]。聘请企业具有工匠精神的一线技术人员,使他们参与到对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中,用他们的实践技能及工作精神影响学生。除此之外,必须加强与其他高职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为优秀的教师在继续深造方面创造机会,推进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

(六)组织学生参与企业一线工作

实践教学模式关键的特点是“突出人才的针对性和特色”,加强高职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在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顶岗实习,通过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进入工作第一线。学生通放下浮躁心,认认真真踏踏实实进行工作,以“工匠之心”跟随“工匠师傅”练就“工匠之才”。只有学生在实际工作条件下,不断加强实践思维,全面提高实践思维水平和作为一名“工匠之才”应当具备的素质和操作技巧[10]。

高职院校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的力度和深度,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近生产实际的条件,加强对实践教学模式建设中“工匠精神”的研究,实现“工匠精神”的传承,对培养更多“道技合一”的产业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基于工匠精神的实践教学模式的过程性评价标准,着力解决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体现工匠精神能力的量化考核问题。

猜你喜欢
工匠校企院校
90后大工匠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工匠风采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工匠神形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