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育人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研究

2020-01-19 10:33孙云霞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育人政治

孙云霞

(黑龙江工程学院 宣传统战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对各大高校提出了“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要求,进一步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改革。在此背景下,有必要从文化育人理念的角度入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化方法展开探索讨论。

1 基于文化育人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

1.1 以提升高校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我国本土文化生态受到了极大冲击,越来越多西方文化、非主流文化以及负面文化进入到人们的生活视野当中。此时,由于高校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的塑造阶段,其很容易受到西方文化、负面思潮的侵扰影响,进而出现信仰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多方面的动摇倾向,甚至产生有碍社会和谐、有违道德规范的负面行为。同时,当代年轻人具有明显的求变、求新特点,其一味地推崇时尚、追赶潮流,将我国传统文化视为守旧落后之物,也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形成阻碍作用,并削弱校园群体乃至社会整体的民族凝聚力与文化自信力。在此背景下,高校作为社会发展后备力量的主要培养者,必须要坚持学科能力与综合素养“两手抓”的工作原则,并尽可能地做到“两手都要硬”,将输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的“四有青年”作为首要目标[1]。

1.2 以构建优质校园文化环境为目标

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若校园环境中充斥着拜金主义、西化主义、利己主义等负面文化,长期学习生活于此的高校学生势必会受到熏陶浸染,走上歪曲的成长道路。所以,在文化育人的理念视域下,高校除了要做好学生主体的教育培养与引导管控以外,还应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优化塑造,以此对学生形成持续性、渗透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1.3 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为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校开展学生培养工作的主要途径,其工作质量对学生综合素养成长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基于文化育人的现代理念,高校必须要将强化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质量作为建设目标,从知识内容、手段方法、互动机制、评价模式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促进思想政治课程凸显优势、补齐短板、优化实效。这样一来,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学习行为的实施价值,推动学生在思想道德、文化储备、行为管理等多个层面做到“知行合一”。同时,也有助于高校在思想政治领域凸显办学特色,促进高校在区域乃至全国教育行业的竞争力、影响力与公信力提升。

2 基于文化育人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2.1 引入多元文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性

2.1.1 引入红色文化开展育人工作

从本质上来讲,红色文化即“革命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内中国共产党、进步人士与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出的优秀、先进文化,其保有厚重的历史背景与丰富的文化积淀作为支撑,对高校学生的人格塑造与素养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由于红色文化具有高度的社会情感凝聚性与历史记忆承载性特点,所以其催生了大量的“红色经典”作品,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素材采集、资源运用提供极大便利。例如,在红色文学方面,有《亮剑》《林海雪原》《苦菜花》等;在红色歌曲方面,有《十送红军》《东方红》等;在红色影视方面,有《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地雷战》等。通过观看、聆听这些“红色经典”作品,高校学生可形象化、多角度地感受到革命战争时期我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舍小顾大的家国情怀,了解到当前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进而树立起高度的国家责任感、民族光荣感与社会使命感,在主观文化立场与外部文化侵袭之间构筑起牢固、稳定的红色高墙[2]。

2.1.2 引入传统文化开展育人工作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社会数千年历史发展下形成的精神结晶,同时也是经久不衰、值得传承的为人正道与处世哲学。例如,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强调人要懂得推己及人、换位思考,保证对内、对外行为方式的一致性;韩非子提出“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乱”,强调法律对社会、国家的重要性,要求人要以公共法律为最基本的行为准绳;孔子提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强调“义”大于“利”,向世人传递出重视道德修养、不盲目追名逐利的价值观念。将此类文化内容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对高校学生形成多元化、多角度的思想文化触动,进而引导学生更加理性、从容地面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负面文化侵袭,维持学生的“本心”。除此之外,教师带领学生对我国古代的工业、艺术、军事等传统文化领域进行深入探究,还可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国的强大,从而促进学生文化自信感、民族自豪感、国家归属感的形成与发展[3]。

2.1.3 引入信仰文化开展育人工作

信仰既代表着人对最高价值的精神寄托与向往追求,也代表着人对自我行为、意识的标准要求。做好信仰文化的教育输出,可对受教育者产生意识与行为两个方面的引导力与驱动力,推动受教育者树立积极发展目标、站稳坚定信仰立场,最终促成群体性乃至社会性共同目标与凝聚力的形成。在我国,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最主流、最科学的信仰,所以有必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在实践中,高校教师可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实践论的观点与我国政策体制、社会情势结合起来,以此帮助学生在探究学习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基本理论的同时,对“为什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生在中国梦的践行路途中能做些什么”等问题作出明确解答,引导学生寻找到科学的精神家园,建立起稳固不动摇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2.1.4 引入地域文化开展育人工作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众多,各地均有其独特的历史底蕴与文化生态。在文化育人的理念视域下,将地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有效拉近高校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感受到积极文化信息的生活渗透属性,最终推动学生完成地域性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与文化储备的形成。例如,对于山西地区的高校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可结合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三大“地域文化支柱”,带领学生开展历史遗迹探访、社会文化调查、重要事件分析等多种学习活动,以此激发学生敬畏生命、坚定理想、自力更生的地域文化情怀。

2.2 创新工作方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先进性

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础上,还应对文化知识输出的手段方式进行创新优化。若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过于老旧、死板,将很难引起学生的主动兴趣与探究欲望,进而极易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不得深入。从目前来看,结合现代年轻群体求变、求新的特点,以及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可选择以下几种方法实现教学创新:

2.2.1 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开展育人工作

受惠于多媒体技术的持续发展,人们对信息接收、知识学习提出了立体化呈现、多感官刺激的体验要求。在此背景下,为了保证文化育人工作的有效性,使高校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思想政治学习中来,高校教师应在确定文化知识主题后,充分挖掘网络中的多媒体资源,并将其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例如,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工作时,教师可带领学生观看《开国大典》《建党伟业》《建国大业》等电影作品,使学生在电影情境中具象感受党和国家建立发展的艰辛历程,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是社会之所需、民心之所向、历史之必然,进而树立起爱党、爱国的主观意识;在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工作时,教师可带领学生观看《湄公河行动》《凤凰花开》《扫毒II》等电影作品,引导学生了解毒品对人的危害性,以及缉毒警察舍身赴险、保卫人民的英雄事迹,进而树立起自觉抵制毒品、传播禁毒知识的自律感与使命感[4]。

2.2.2 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育人工作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文化体系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特点,如哲学理论、法律条文、社会规律等。此时,若不借助真实、典型的案例作为教学支撑,将会显著加大学生的学习理解难度,甚至导致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偏误。例如,在开展法律教育工作时,若高校教师采取纯理论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对“正当防卫”“防卫过当”“紧急避险”三个相似概念形成清晰认知。据此,教师可将近年来社会中热议的“8·27昆山龙哥案”“4·14聊城于欢案”等事件作为典型案例,带领学生分析不同情形下三种法律概念的适用标准。这样一来,既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也有助于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公共法律对人民利益的重视、对见义勇为的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会议中提出:“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基于此,在文化育人理念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高校教师还应将革命战争、社会建设、公共服务等多领域的英雄案例、模范事迹引入到课堂当中,对学生形成模范引导作用,促进学生思想文化观念的积极建立。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教师可将一线医务人员群体作为案例主角,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职业奉献精神的教育输出。

2.2.3 运用实践教学法开展育人工作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因此,在文化育人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应注重文化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教育的有机结合,以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产生深刻体会,从而强化文化育人的渗透质量。例如,在向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输出时,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两场篮球比赛,前一场为无规则自由赛,后一场为标准的篮球比赛。其后,教师鼓励学生进行两场比赛情况的对比,并与学生探讨规则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将规则意识扎根于学生心中,使学生对家庭规则、学校规则、公共法律的约束作用产生认同感与敬畏感[5]。

2.3 优化环境资源,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条件全面性

在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直接性教学问题的同时,高校相关人员也应重视到环境对学生的间接性、潜在性影响作用。因此,在文化育人的理念视域下,高校还应从校园、网络两个角度入手,做好学生所处文化环境的优化构建[6-9]。

第一,高校相关人员可从校区装饰的角度出发,在学校环境中布置出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党政思想等主题的雕塑作品、宣传墙画,以此营造出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形成碎片化的知识记忆创造条件。同时,还可定期组织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校园活动,如“中国梦”征文大赛、国庆文艺汇演、亚文化辩论赛等,也可使学生在切身参与中感受文化、学习文化、交流文化,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积极发展;第二,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还应意识到网络环境对学生文化意识、思想观念的影响作用,在积极引导学生辩证看待网络信息、科学参与网络社交的同时,切实投入到学生网络言论、网络行为的监管当中。一旦发现学生在网络中发布消极、虚假的文化信息,或参与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负面网络活动中,应及时作出制止,并与学生展开有效的沟通交流,引导学生尽快纠正认知偏误,更加阳光、合理地利用和构建网络环境[10-11]。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无论是出于满足我国社会建设发展人才需求的目的,还是出于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做好、做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极有必要的。在实践当中,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既要对知识内容进行多元拓展,将红色文化、信仰文化、传统文化等纳入到教学体系中,也要做好教学手段的优化调整,以此实现思想政治知识面向高校学生的高渗透、强效化输出,引导高校学生树立起科学、稳固的道德思想、信仰立场、行为观念与家国情怀,全面提高学生对多元文化冲击的抵御能力。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