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现实·未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逻辑探析

2020-01-19 06:19王婷婷
关键词:文明生态思想

王婷婷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在2018年5月18日至5月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刻系统地阐述生态文明思想。这是在全国会议上明确宣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又一重大思想,开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境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包含历史、现实、未来三重逻辑,这三重逻辑既相互衔接又紧密相关,构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分析把握这一思想背后的形成逻辑,有助于深入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神实质,有助于从宏观战略高度解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难题,有助于丰富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也为国际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逻辑:从历史进程中走来

所谓历史逻辑,就是遵循历史前行的方向,体现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2]“考察问题总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中是如何产生的、在发展中又经历了哪些阶段,并根据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如何的。”[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承袭和传扬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延续和拓展历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生态文明理念的基础上,沿着历史脉络不断发扬光大的具有新时代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

(一)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从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中走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生态领域的新发展。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就要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4]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灵魂主线,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立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根本目标。人与自然是个辩证统一的有机体。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人与自然的交互过程中,既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坚持适度原则,用理性方式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

早在2005年习近平主政浙江时就提出“我们要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5]。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植树节活动中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6]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完善“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些重要论述,明确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要尊重、顺应、保护自然”[7],“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到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战略高度。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更是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则。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生产力”的观点,抓住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要义,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诸多论述。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习近平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中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基底,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是一个辩证统一整体,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合理开发利用自然,将个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起来,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双重和解”与协调发展。

(二)承袭和传扬中国传统生态智慧

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主要代表有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观、道家思想的“道法自然”观和佛家思想的“众生平等”观。儒家的“天人合一”观认为,在人与自然交互过程中,要主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共存共融、顺应天意。人是自然万物所生,要尊重、顺应自然,对自然资源要取之有节、用之有度,“……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也”[8]。只有不片面征服、藐视自然,才能达到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最高境界。道家的“道法自然”观认为,整个宇宙万物皆由“道”衍生而来,而“道”的运行也要遵循、效法自然规律,自然即无为,无为即是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我们必须尊重、顺应自然规律,不能妨碍和干涉自然万物的运行规律。佛家“众生平等”观强调世间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都需要受到保护,要善待自然万物,将自然万物和人类提到同一高度,彰显了对一切生命价值的尊重、关爱和认可,从而在客观上维护了生态平衡、推动了生态保护。简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尊重自然、顺应规律、节约资源、关怀众生、善待万物的生态意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将中国传统生态智慧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与儒道两家“天人合一”观、“道法自然”观具有内在一致性,节约资源是保护环境的根本之策,绿色发展、协调发展等理念承袭和发展了“取之有节、用之有度”的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9]等理念蕴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众生平等”观的溯源和重构。这一系列论述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为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延续和拓展了毛泽东生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沿着毛泽东生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演进逻辑不断向前发展,是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积极探索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就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等问题,他指出,“如果我们对自然界没有认识,或者认识不清楚,就会碰钉子,自然界就会处罚我们”[10],“……北方荒山应当绿化……南方的许多地方还要绿化”[11]。1973年,我国正式颁布了第一部关于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文件,即《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它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思想有了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等矛盾问题的凸显,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强调要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要有制度和法制的保障。在他的推动下,每年的3月12日被定为全国义务植树节,环境保护也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但同时也面临资源耗竭、环境破坏等困境,党和政府立足于新世纪的战略高度,提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江泽民曾指出,“环保工作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2]。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一科学命题,强调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坚持“五个统筹”,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在十七大报告中正式确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更是把建设美丽中国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从不同层级不同维度科学阐述了为何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怎样的生态文明及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提出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六项原则”和“五大体系”,形成了生态价值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民生观、生态法治观、生态系统观、生态全球观等诸多生态哲学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承续了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又结合自己在河北、福建、浙江、上海的执政经历,同时还立足当下的新情况新问题,拓展了毛泽东生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如: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思想,把“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民生福祉”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旨归;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共谋共建美丽中国、美丽全球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升华和执念方式的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现实逻辑:在现实路径中奋斗

所谓现实逻辑,就是基于现实发展情境,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切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在现实路径中不懈奋斗。马克思曾说过:“所有划时代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13]任何一个新的科学理论形成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应时之作,都要解决这个时代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源于对历史的传承与重塑,更是置身于国内、国际现实发展需要的基本框架、总体布局中,对当前生态环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进行分析和应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现实选择。

(一)直面当前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乐观应对生态环境的现实问题

当前,生态失衡、环境恶化、资源紧缺等生态问题已不是一国或几国问题,而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直面严峻的生态形势,中国既不能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也不能为了自身发展以邻为壑进行污染转移,更不能推行生态霸权主义设置各种生态壁垒阻碍落后国家的发展, 生态发展需要新理念、新思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三江源得到有效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得以有效推进,塞罕坝林场被授予地球卫士奖,坚持绿色发展从城市到农村,中国生态环境正持续变好,但总体来说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从民众角度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们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愈发强烈,如何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食物更健康”成为民众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从社会层面看,如何促使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如何改变旧有的发展模式、如何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从国家视阈看,如何更好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尺度。为此,习近平多次强调生态文明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要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决摒弃损害、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要深入落实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加快构建生态经济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安全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14]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科学自然观、绿色发展观、民生价值观、系统整体观、严格法治观、全球共建观,以“一个根本认识”“两个坚决摒弃”“三个行动计划”“四个亲自负责”“五大生态体系”“六项基本原则”很好解读了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现实困境和解决路径,以系统整体思维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指明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现实选择。

(二)积极面对当今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主动思考生态发展的文明之路

在生态文明全球化视阈中,传统的唯经济发展模式在器物层面为我们在特定时期呈现丰硕的物质成果的同时,也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弊端凸显,日益受到批判。西方社会兴起诸如生态殖民主义、生态后现代主义等思潮,但均因在资本逻辑支配下,只从本国、本地域视野出发解决生态问题,缺乏全球视野,在解决生态危机问题上也无外乎转嫁和掠夺,因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也不可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社会。我国坚定不移走出一条与资本主义截然不同的道路,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之路。2018年,“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庄重写入党章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八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彻底破除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二元对立的难题,以“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三大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升和建构了我国生态治理能力和生态治理体系,同时又以“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理念积极推动全球生态治理,主动承担应尽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为解决全球生态危机、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展示了“中国风格”、贡献了“中国样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性分析和应对当前国内、国际生态环境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境界提供了理论支撑、制度建构、实践指导,是我们坚定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时代的必然的现实的选择,为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前进方向。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未来逻辑:向未来远景处展望

所谓未来逻辑,就是对即将发生的事情进行科学预测和理性判断,从而引领并把握未来的走势、动向和前景。列宁曾指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不仅局限于解释过去,还大胆预测未来,并勇敢实现未来”[15]。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历史中走来,在现实中奋斗,具有缜密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并以战略引领、文化引领、担当引领构筑了充分的未来逻辑,体现了共产党人放眼未来和大国担当的胸襟和情怀。

(一)战略引领:建成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世情国情党情,以全局的高度和战略眼光对当代中国发展方向进行精准引领。2017年11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建成美丽中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并给出了具体时间表和路线图: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2050年把我国建设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18年5月,在全国生态环保大会上习近平明确提出建成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近些年,全国各地均在美丽中国战略引领中下踏实功夫,比如杭州市被评为全国生态园林城市,日照市进行全国首例退港还海项目,新疆的几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随处可见蓝天、碧水、青山,曾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坡现在也是绿植遍野、翠色满目。 这些卓越理论创新和实践成就,为广大民众展现了未来的希望,也进一步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在习近平的视域中,美丽中国不仅包括美丽生态,而且包括美丽经济、美丽社会等多重内涵,是一个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协同治理的综合立体化的战略体系。他提出的“两山论”“人民福祉论”“生命共同体论”等,是统筹全局、引领未来的根本着力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不仅使我国未来生态之路的发展方向更为清晰和明确,为在本世纪中叶成功建成美丽中国提供标杆和指引,而且作为国家战略还将更好引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二)文化引领:加快构建新时代生态文化体系,助推生态文明迈向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14]。生态文明本质是一种文化形态,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的内核与灵魂,以生态文化建设夯实生态文明建设之基,并以此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不容乐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生态建设不平衡不充分,如若任其发展必将引发严重生态危机,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风险和政治风险。究其本质,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我们还缺乏深厚的生态文化”[16]。生态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念、一种人文精神、一种行为准则。当前许多生态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就是社会大众未真正树立起健康向上的生态文化理念。基于此,我们要厚植生态文化,要在全社会培育一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理念;树立一种人文精神、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相结合的伦理精神;强化制度规约问责制度和领导干部问责制度,使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绿色发展等生态理念成为人人认可的思想觉悟与人人参与的行为准则,实现从文化理论到文明行为、从生态自觉到生态自信的突破,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引领带动全社会力量共建美丽中国,助推生态文明迈向新时代。

(三)担当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谋全球可持续发展

当前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力推进本国生态治理的同时还引领并践行全球生态的共治共享共建,其思想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体现了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的责任和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一系列重要场合多次阐述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极具中国特色的理念、智慧和方案,并通过积极承担国际生态义务、深度参与国际生态治理、有效加强国际生态合作,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重要引领者、推动者和践行者,从而实现世界范围内生态和谐,共谋全球可持续发展。2013年,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应“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17]以应对世界性生态危机;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贺信中,习近平指出,“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成果共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美丽家园”[18];在巴黎气候大会上,习近平郑重承诺中国将在2030年下降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森林蓄积量至相应的目标值;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重点强调在全球生态治理中,中国要继续积极引领、主动作为,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7];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中再一次强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共建清洁美丽世界”[19];在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上习近平提出绿色发展“五个追求”,并强调只有携手合作、并肩同行才能使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20]。从这一系列讲话可以看出,随着中国在全球生态治理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正日益走向世界生态舞台中央。未来我们将继续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化高度出发,与世界各国休戚与共,共筑绿色“一带一路”,共谋生态可持续发展,共建美好地球家园。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又是全人类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联结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得以终极体现。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思想与“剑”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