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净
(龙岩学院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福建 龙岩 364012)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成为当前和今后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以及如何培养人是事关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 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力,积极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同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017年,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用好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发挥英雄模范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注重理论与实践、育德与育心、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五个相结合”,创新方式方法,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2]。
面对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如果墨守成规依然沿袭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求更新,可以预见,再经典的内容学生都会感到“审美疲劳”,产生不了持久吸引力。基于大数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诸多挑战,国内研究者倾向于积极迎接挑战。研究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变化,紧紧围绕受教育者群体的内在需要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并采用新媒体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呈现,切实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活”起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数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但从更深层次来看它又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和拓展。丰富性体现在大数据思维以及大数据结果分析的应用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提供数据支撑,为精准的个性化因材施教提供科学依据。拓展性体现在大数据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产生新变革。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变与不变的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因势而新。找准这些变化才能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顺应大数据发展的着力点。
1.1.1 内容更具直观感受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依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并根据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经过教育者选择和精心设计后有目的、有步骤地传授给受教者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道德规范[3]。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其内容的各个要素之间是通过有机整合彼此相互连贯衔接紧密的有机整体,有较好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也可以说,这是一种线性思维指导下的内容选择。而大数据信息的分析采取的是关联性的相关分析,这是一种非线性的思维方式。大数据获取的信息之间的联系是碎片化的,内容之间呈现的是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如果说线性思维引发的是理性与逻辑,那么非线性思维引发的则更偏向于直觉和想象。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偏重于内容本身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大数据影响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则缺少连贯性,更侧重直观感受性。
1.1.2 内容维度更加丰富、立体
大数据时代以信息的海量为重要特征,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知识呈几何级增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显得单薄而有限。不仅如此,随着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海量的数据信息在传播的方式和接受的途径上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呈现方式上以文字性表述为主偶尔穿插图片展示。而大数据影响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则要求更多地采用音乐、游戏、视频、动画甚至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让内容活起来。这大大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动性和立体感,最大可能地吸引受教育者,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4]。
1.1.3 根据受教育者的喜好拓宽内容传播途径
大数据为深入细致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动态以及分析学生个体的独特个性需求,进行因材施教提供可能。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快速发展让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学子时时处处都能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言论,表达自己的观点。网络的开放性和思想的多元化也让学生的思想更加独立、多元。作为同互联网一同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大学生,他们乐于并热衷于使用各种新媒体社交工具,如QQ、微信、微博、人人网、今日头条等网络个人空间分享个人感受,了解社会热点,开展网络学习,进行网络娱乐消遣等。换句话说,互联网已然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方式并占据绝大多数课余时间,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想在课堂之外了解甚至教育引导学生势必要借助大数据,借助网络。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应根据受教育者的喜爱,积极利用新媒体、自媒体等学生喜欢的内容传播形式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地,通过经常性开展网上谈心谈话,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
1.1.4 形式更加生动、简洁,适于网络传播
网络内容的传播效果和生命力主要取决于内容本身是否生动、简洁,易于传播。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说教式的教科书语言显然不适合网络传播。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除了拥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之外,同时有较高的人文道德修养,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娴熟的网络新媒体应用技术[5]。此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应尽可能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紧紧围绕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话题展开。
1.1.5 内容更具针对性、个性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数据的引入实现了部分育人向全员育人的转变。借助于大数据结果的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实现对受教育者个体学习生活等全项数据信息进行挖掘,了解学生全方位的行为和思想动态。在这一背景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具针对性、个性化。比如,可以针对某一特殊现象、热点、焦点,甚至是少数学生身上的个案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内容不宜追求大而全,反而更需要针对大学生量身定做的“私人订制”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6]。
所谓红色文化,从定义看,一般认为红色文化指在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及一切先进分子、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7]。地方红色文化就是产生于特定地域的红色文化。
大数据时代,海量的数据信息也让处于弱势群体的大学生“迷失自我”。[8]而红色文化本身所具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以很好地应对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诸多挑战。通过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形成,帮助大学生有效应对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渗透和侵入[9]。可以说,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1.2.1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优质素材
红色文化就其自身而言代表和反映的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共产党人和一切先进分子、人民群众创造的先进文化,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通过将红色文化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将红色文化倡导的革命道德情操、崇高理想信念融入大学生的血脉,在润物细无声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
1.2.2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天然的有效载体
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每一个鲜活的革命事件,每一种无畏的革命精神,每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每一部经典的文艺影视作品,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处革命纪念碑都是红色文化的生动载体,都可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鲜活的教材。这些载体用有声和无声的语言记录和诉说着老一辈革命者们英勇奋斗的光辉历史,折射出革命先辈们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爱国的情怀。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得天独厚的优质素材,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神食粮”,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承的文化“桥梁”。[10]红色文化资源是宣扬革命历史的最好平台,其对大学生思想的鲜明感召力和影响力都是学校和书本无法比拟的。
1.2.3 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特别是近些年全国各地掀起了红色文化开发利用的热潮。各种各样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红色文化体验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红色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充分满足了人们可以在寓教于乐的轻松环境中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熏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地方红色文化的优质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革命人物的伟大,老区人民的古朴,中华民族的博大,深刻感悟革命岁月的艰辛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充分领悟红色文化带来的心灵震撼和洗礼,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2.4 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红色文化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历史遗产。作为一种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它比传统空洞的说教和一般的案例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红色文化博大精深,不同的红色文化背后蕴含着不同的教育素材。合理挖掘这些素材资源可以有效发挥红色文化在促进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这些红色教育素材真实而鲜活,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通过与红色历史史实对话,让大学生在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事实面前亲自感知和体验,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11]。
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以及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冲击的角度看,积极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必要且紧迫。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处在内容混杂、泥沙俱下、海量信息的包围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患“选择综合症”,甚至“迷失自我”。这样的网络环境亟待红色文化的融入并发挥其特有的价值引领作用,净化一方网络。
此外,从红色文化的特点来看,红色文化资源的不可再生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即时性特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抓住当前红色文化开发利用的大好时机,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红色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大数据采集的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动态具有即时性特点。即使某一时思想政治教育者捕捉到这一信息并及时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然而我们不太可能24小时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动态监控并做到时时教育引导。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换思维,主动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动性、丰富性、直观性和感染力等优势,积极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让学生在所接触到的媒体上都充满红色文化的正能量,让学生时时都处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之下。
最后,将红色文化积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思想政治教师的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关系到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做到因势而新,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借助大数据技术让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推动红色文化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与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不容小觑。国内相关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然而关于大数据背景下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还很少。在中国知网上以“大数据”“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为共同关键词进行主题精确检索,只搜到2017年张畅发表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的《红色资源在高校“青马工程”中的应用研究》一文。可以说,对于大数据背景下的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
乐观的是,目前全国很多高校开始逐渐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各类红色教育的载体如“红色网站”“红色教育基地”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在实际的红色文化教育开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如宣传教育力度不到位,重视不足,对红色资源的挖掘力度不够,红色教育成本偏高,教育效果不理想,教育形式单一,红色网站一时热等问题。虞新胜通过对理工院校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调查研究发现,理工类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主要通过影视作品、参观等方式;且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精神需求”大于“娱乐需求”,此外大学生普遍对当前的红色文化不太满意[12]。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质是红色文化元素、符号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符号的交融建构过程[13]。大数据时代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还表现在:第一,教学手段相对单一,“情”“意”方面的开发缺乏。第二,教育者及其红色文化的开发者有强烈的当下去向。第三,缺乏必要的经费投入,教学设施缺乏。第四,地方红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缺乏系统性开发。
如何借助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分析优势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并将其积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革命历史观、价值观,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针对红色文化开发利用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的情形,高校应主动走出去积极同地方红色文化馆开展合作共建,通过“校馆共建”建立教学研究基地,探索研究开发红色文化教育新模式。充分发挥高校在红色文化研究、教学方面的优势和红色文化馆具有的丰富红色馆藏的优势大力开发网络资源、线上线下展览等,开发共建红色文化进校园大数据平台,搭建红色文化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让高校学生足不出校门即可在网上接受红色文化的薰染。
大数据时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具有直观感受性,通过依托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增强红色文化的育人效果。将红色文化素质拓展活动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确保学生在接受理论学习的同时进行校外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对革命传统的体验和认识,形成正确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在红色革命遗址进行素质拓展的同时,思想政治教师可以进行现场教学活动以增强思想政治教学效果。
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师已经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和知识基本实现了网络化、共享化,思想政治教师也不再占有“信息源”。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及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转变教育思维,打破传统知识灌输的教学思维模式,通过打造一批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红色专题网站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此外,红色网络平台建设还可以进一步巩固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旋律。与传统的红色网站不同之处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红色专题网站的内容编排和设计以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为出发点,内容选取上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注重互动性设计。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自我教育是真正的教育,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14]大数据时代受教育者被网络包裹,知识的开放性以及数据信息影响的广泛性要求受教育者成为能够教育自己的教育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除了教会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正确的道德认识,提升道德修养外还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大数据时代的工具优势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没有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知和认同,学生的道德践履也将停滞不前[15]。从根本上说,只有学生发自内心愿意接受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自我教育的前提是学生本人对红色文化的“悦纳”。因而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与课外,思想政治教育课与其他学科课程相互协作,全方位、全过程加强营造红色文化氛围,提升大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的悦纳、认同。
大数据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挑战、新活力。通过对教育对象全程性、时时性全息大数据采集分析,可以全方位、精确化认识和了解教育对象在某一时空的思想动态并预判其下一步可能的思想和行为变化。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个性化因材施教和时时“精准”教育引导提供可能。可以说大数据的运用从根本上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科学性。同时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部分育人向全员育人转变,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创造了客观条件。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源。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青年一代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冲击下极容易失去判断力导致价值观混乱、迷失自我。结合大数据技术手段大力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并将其积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实乃顺应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务实之举。尤其是在当前振兴革命老区和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关于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应主动迎接挑战,抢抓机遇,开创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