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姮悦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对会计专业人员的需要涵盖许多领域,如商业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现代服务业等,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要,我国众多高校也都开设了会计专业。随着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大部分的高校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都纷纷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以便其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尽可能多的实用的知识,进而使其更好的融入社会发展的大潮中。
校企合作简单来说就是学校和企业联手合作展开教育,这种教学方式的运作机制是建立在市场和社会的需求上,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对学生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以及工作能力的提升将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的重点,同时通过学校和企业提供的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及实际工作相结合中逐步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1]。
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以及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双赢是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在高校运用中的两个显著特点与优势。首先,对于学生而言,在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下进行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可以有效的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进而降低其就业难度。其次,对于学校而言,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其提高办学能力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有助于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最后,对于企业而言,采用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有助于企业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其发展所需的专业型人才,这样在节省企业培训成本的同时,也方便企业对将来人才的专业能力和工作能力有着较为深入的认识,进而为其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创造条件。
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使其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接触到大量的重要信息资料,但是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因而其在刚刚进入企业工作时很容易会因理论与实际的差距而造成心理上的落差,进而会引发一些心理问题。这时就学校重视对学生心理的疏导以及就业的指导,以便使其端正工作心态,在对会计工作形成正确认知的基础上,更好的适应自己的新身份。此外,学校也应当结合现状增设一门有关会计就业指导的课程,以便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就业情况。
学校在开展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时,首先,要在对会计专业的课程进行科学合理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会计专业的实际工作情况对学校的会计专业课程的安排以及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同时,也要结合当下社会上的重点产业、传统产业以及新兴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对当前的会计教学战略进行合理的调整,以便使得开设的会计专业富有时代发展的特点。其次,将企业工作与学校学习进行有机融合,通过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使其成为企业发展所需的会计人员,从而保证会计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使其更好的实现身份角色的过渡[2]。最后,学校要结合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及时调整其人才培养战略,以保证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相一致。
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学校需要借助就业导向的方式对当前的市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更为全面的掌握会计专业的相关知识。同时,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也促进了对学生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的提高,这为学生日后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此外,学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也要与其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这样有利于收集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实际需求并及时为学生进行反馈。同时,学校也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其会计专业的课程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便使学生所接受的知识教育紧跟时代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多,与此同时,企业对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及工作能力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在当前高校教育领域中,采用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进行会计人员的培养,可以有效的为社会输送大量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进而为推动社会与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我国的经济繁荣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