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艳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贸易越来越密切,也促进了国际贸易总量增加,进而改变国际贸易环境和模式,使其呈现出良性态势。对于中国的国际经济和贸易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因此,我国企业必须把握抓住机遇,积极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战略规划,更好地适应当前国际形势经济市场的发展趋势。
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都没有意识到外商直接投资是中国企业发展的需要,“走出去”是企业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竞争、抢占国际市场的战略举措。更重要的是,缺乏对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准备,对未来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将起到重要作用的思想认识不足。因此,缺乏对外商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的基础理论以及对其自身优势和竞争对手的比较研究。不仅没有形成跨国经营的概念,而且缺少按照国际惯例对外投资和管理的习惯。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计划经济模式和传统意识还比较强,习惯于使用或借鉴国内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和分配制度。投资规模小、分散程度高、产业布局不合理,不仅难以形成长远发展战略,而且部分企业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他们对目标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国情了解不深,对适用于当地市场活动的法律、制度和习惯方法了解不多,甚至不能维持短期运行。
由于项目规模较小,无法达到传统意义的具有竞争性的规模经济,无法消化和分担经营费用,无法积累开发资金,难以应对国际市场的变化,严重制约了公司的业务发展和市场拓展能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但由于缺乏经济、技术和管理能力,许多海外企业的国内投资主体母公司难以对海外子公司形成有力的支持。当投资流入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突然变化或国际市场发生重大变化时,境外企业很难依靠母公司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和扰动,冷静应对突发事件。
绝大多数企业无法获得境外直接投资的各种信息,无法获得政府和社会中介机构提供的法律、政策、信息、技术等服务。信息不对称和服务缺失导致外商投资的严重盲目性,加大了投资风险。此外,当前许多政策和政府部门的管理造成外商直接投资陷入瓶颈。一些项目投资审批程序较为烦琐,部分项目面临地方政府缺乏审批权和审批额度较小的问题,导致许多对外直接投资项目无法“落地”。而且,一些海外生产企业资金、关税、外汇和产品返销等方面缺乏符合国际管理惯例情况,沿用计划经济模式,增加行业发展限制性因素。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下,国际总体贸易额度增加,同时也加快了国际社会新形势发展,并且使国际市场的竞争变得更为激烈。在全新的国际形势下,各个国家为了能更好地适应国际现代化建设需求,加大对国际贸易的重视和支持度。积极探索更有效的途径,与其他国家进行友好贸易往来,能进一步加剧国际经济中贸易行业竞争优势。积极探索更有效途径,实现和其他国家的经济交流与贸易往来,同时也会增加国际市场中的竞争。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互联网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都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因此,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经贸联系越来越紧密、更加便捷,使国际经贸发展更加迅速。因此,在这种新的经贸形势下,各国企业之间的贸易和经济往来成本可以有效降低,从而大大提高各国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内部环境
持续推动我国国内社会经济环境的建设和发展,营造有利于走出去的国内宏观环境。从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方式和持续推进国内营商环境的现代化管理两个方面展开环境建设工作,实现国内宏观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并构建一个更加国际和市场化的法治营商环境。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例,在管理工作中,充分地发挥出市场的资源配置性作用,政府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市场化发展方向。明确哪些产业、哪些领域和哪些企业属于淘汰范畴,哪些企业值得被鼓励以及合理化引导。通过这种方式,执行供给侧改革措施,为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关停和转存提供方向指导。
2.外部环境
为营造更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外部发展环境,中国需要积极参与并推动国际治理体系的改革工作,以此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话语权,提高国际地位。比如,在参与全球化治理体系中,妥善处理好存量和增量两种关系,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完善,以增强促进存量实现优化改革。明确现有体系虽然能满足当前的国际治理要求,但是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和优化,促使其成为一套更为完善和成熟的体系,实现国际贸易管理和世界经济治理。我国还应该积极推动G20改革,制定更加严格的决策管理机制,强调各项管理工作与决策工作的严肃性,使其功能得到更全面地发挥。
1.基础
无论是如何从中国为全世界制造产品,还是如何通过外国投资积极从全世界获得资金、技术、市场和战略资源。在外资企业大规模进入中国并占领中国市场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必须考虑新的发展空间。在外资企业进入的同时,中国的强势企业“走出去”,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开拓市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获取经济资源,争取技术来源,突破贸易保护壁垒,培育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也是中国对外开放达到新水平的重要标志。
2.主体
在一个更加市场化、开放和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各国必须考虑提高自己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争取在国际资源配置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通过具有宏观影响和长远发展战略意义的外资改善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当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对外贸易依存度超过70%时,国家必须考虑通过提高外商投资质量和扩大外商投资,在更大的空间内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资源配置。在保持制造业优势的同时,我们将向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迈进,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3.动力
跨国公司在利用自身优势重组中国优势的同时,中国的强势企业也应该利用跨国公司产业重组的机会,重组其他国家具有自身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以获得市场份额和技术发展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壮大自己,培养与经济大国相匹配的跨国公司。
1.渐进开放
渐进式开放道路对于我国在参与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活动方面有积极影响,例如,早在1978年我国对外开放战略中,就采用了渐进模式,帮助我国妥善地处理好了经济转型与风险控制之间的关系。我国作为世界大国,在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战略时,都应该处理好节奏并掌握力度,不能冒进也不能故步自封。明确认识到我国和世界上其他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差异,建立长久的发展战略,合理部署“走出去”的脚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逐步提高对外开放的速度与节奏,建立自由贸易区,扩大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2.防范风险
处理好国内宏观经济对领域所面临的风险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工作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已经和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紧密相连,在对内进行问题处理时,要将目光放至全球,平衡内外关系,加强对外风险防范,避免其转变成为严重的内部风险。比如,针对外部可能出现的金融危机以及危机传导问题,要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活动,给予其他国家和地区必要的帮助。全球化发展超出了世界经济治理体系所能掌控的范围,可能引发世界性的治理赤字,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强风险防范,参与国际组织与金融规则调整中,提高应对能力。
3.完善审查
西方国家在经济建设中,较早地建立了投资安全审查制度,比如,美国于1975年建立了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制度,并成立了外商投资安全管理协会。在我国对外开放战略规模逐渐扩大的背景下,也要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安全审查管理机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审查与外商投资管理模式。完善外头投资审查安全管理制度,为我国经济安全提供保障,并将其作为国际间经济贸易谈判筹码,对冲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活动中对我国投资活动做出的不合理限制,推动“走出去”战略更坚定。
综上所述,我国颁布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支持国际经济和贸易的快速发展,表明在我国的经济建设领域,已经全面提高了对“走出去”战略重视度,并在新时期战略思想指导下,逐步推进中国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同时,坚守经济安全防线,为我国走出去发展起到强大的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