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伟
(菏泽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山东 菏泽 274000)
近年来,女大学生数量连年增加,而针对这一群体价值观的研究在学术领域存在忽视现象。文献检索发现,以“女大学生价值观”为主题的相关文献数量约为109篇。基于此,笔者将对当代女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的状况进行梳理与总结,以引起人们对这一群体的关注,促进女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学科领域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本身和社会整体的视角进行定义,认为价值观是一种根本的思想观念,决定了个体或整体的行为判断与选择,是态度和观点的总和。心理学领域对价值观定义主要以黄烯庭、杨宜音为代表。黄烯庭认为:“价值观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使人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及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等的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感情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1](P15)而教育研究者认为:“价值观是一定社会所共同具有的对于区分好与坏的根本看法,对于某事物可否具有价值以及具有何种价值的根本看法,是人所特有的应希望什么和应避免什么的规范性见解,表示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态度。”[2](P33)
可见,研究者站在不同价值立场上给予价值观不同的解释,但其描述皆有相同的要素。他们均认为价值观是一种主观意识,是以人作为主体对以事物作为客体的一些看法,它决定了人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倾向,并具有社会历史性,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受各种社会环境的影响,既具有相对稳定性,又具有可变性。而女大学生价值观主要是指女大学生这一群体对一些事物的价值做出的判断和选择倾向性。
从整体上看,关于女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的文献较少,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学者即对价值观展开了相关的研究。从价值观的界定到价值观维度划分,中国学者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杨国枢、黄烯庭等人。尤其是黄烯庭对价值观的分类成为人们研究价值观的依据。我国对女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婚恋与性价值观四个方面。
首先是生活价值观。陈晨在其硕士论文中对女大学生生活价值观进行了研究,她将生活价值观分成职业、婚恋、金钱三类,把生活的概念融入职业、婚恋、金钱中,也将价值观的概念定义的更加宽泛。[3]
其次是道德价值观。道德价值观是人们对女大学生价值观研究较多的议题。如黄慧芳在1997年就曾撰文提出当代女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漂移与定位问题,可谓是未雨绸缪。当时社会上流露出女大学生道德滑坡问题,这是引发学者进行研究的内在动机,因而对此议题的研究还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的。[4]
再次是职业价值观。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一直都是热点问题。尤其在今天,女性意识的觉醒与解放以及女性权利的呼吁,人们更倾向于支持女性从家庭走向职场,完成自我的成长与发展。杨贞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从女大学生职业动机、职业评价、职业选择以及职业理想四个方面就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予以分析并给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对策。[5]但是,尽管就业是女大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但人们对其的研究成果呈现较少。
最后是婚恋与性价值观。在实际研究结果呈现中,婚恋观是针对女大学生价值观讨论最多的一个议题。人们更多关注婚恋观的建立,如:孟祥凤对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现阶段女大学生婚恋观虽与传统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但也出现错误倾向,物质成为影响婚恋的典型因素。[6]而对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显示,59.2%的女大学生愿意嫁给富二代,理由是可以让自己的人生走捷径。由此可以看出,女大学生在婚恋价值观方面呈现出功利化的倾向。
而对于性价值观的研究,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敛导致人们谈性色变,因此对当代女大学生性价值观方面的专门研究非常少,大多是将这一问题散落于婚恋价值观研究中。从已有的资料看,当代女大学生的性价值观念逐步走向开放,对性行为持比较宽容的态度。但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堕胎、价值观扭曲、财色交易等,给女大学生带来一定的身体和心灵的创伤。
上述是对女大学生价值观不同类别的研究,从整体上看,人们更倾向于研究女大学生的婚恋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对其他种类的价值观关注度不高。
关于女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的不同视角主要有后现代主义思潮、女性主义思潮、传统文化视角以及时下应用较多的网络化视角。
网络化视角是当下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事物、现象的思维方式。人们通过考查网络对女大学生的影响,从而推论网络与女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之间的关系,以期让女大学生在今天迅速崛起的互联网中保持头脑清醒与理性。比较典型的研究有张苹的硕士论文《秀场类网络直播对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从该研究中可看到网络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这就提醒教育者,要让女大学生树立对网络的正确认识,同时保持警惕,不要让“过渡娱乐”“不良价值观”等因素影响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7]
女性主义或者女性学是研究女大学生价值观时使用较多的视角。采用女性学的理论去解决或探讨女大学生价值观问题,是将性别教育理念和内容融入到课程中,以期让女大学生在认知生理性别的基础上看到社会性别的意义,加强女大学生社会性别角色意识的建构。在这方面,典型研究有张文凤的硕士论文《当代女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基于女性主义教育学视角》等。[8]
此外,后现代主义思潮和传统文化视角,这些都是小众视角,研究成果不多,也比较分散,不系统。从整体上看,在视角方面虽出现了多样化,却是小规模的多样,更多的还是集中在女性学的视角去关照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问题,研究规模较小,且缺少深度的理论支撑和解释。
就研究方法而言,使用较多的主要有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以及内容分析法。如:罗梦华在《后现代思潮对当代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中将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结合起来使用,从而保证研究的信度和效度。[9]也有个别研究单纯采用了访谈法,虽然深度访谈不失为研究问题的良好方法,但是单独使用访谈法进行的研究,在结论的信效度方面是难以保证的。从方法使用上看,采用定量研究更多集中在对当代女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研究,多数的研究还是思辨的性质。
通过对文献资料分析后发现,在女大学生价值观研究内容上重复较多,质量不高,且研究者对女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更倾向于关注某一类别价值观的研究,而忽视整体的研究。如:在中国知网中以“女大学生价值观”为主题进行文献检索,共检出109篇文献,有50%的文献集中在就业价值观、婚恋与性价值观问题上,其余主要针对女大学生价值观理论层面的研究。因此,对于女大学生价值观整体性的研究是忽视的,这容易与系统的价值观理论相割裂,不利于女大学生价值观理论的系统发展。
从已有的研究资料及结果看,关于女大学生价值观研究更多集中在女性学视角以及网络化视角。而网络化视角也是近期伴随“互联网+”的发展兴起的,因此在这一视角下的研究属于个别的状态,质量上也较低。而女性学视角虽然使用较多,但仍处于一种小众的状态,研究规模较小,层次不高。所以从整体上,女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虽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就,但是视角单一,缺少多元化的研究。
女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多集中在价值观现状的调查,所以在方法上多使用调查法,尤其是问卷调查法。此外也有研究辅以访谈法,个别研究单独使用访谈法。就研究方法而言,目前还是比较单一的,这使得收集资料工具本身的科学性很难保证。如:在使用问卷法的过程中,问卷本身的科学性缺少证据支持。在深入的方法分析中,发现个别研究在取样上缺少代表性,研究结论的效度和信度难以保证,这也是导致这一研究质量较低的根本性原因。
综上,针对女大学生价值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者应提升研究内容的层次,降低重复性,增加多元化视角,尤其是加大跨学科的研究,从而让女大学生价值观问题得到全面、系统研究,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可采用多元化的方法,让量化与质性的方法相结合,保障研究结论科学性、有效性。此外,应加大在该领域的课题立项,尤其是高层次项目的立项,从而让该问题得到系统化研究,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引领女大学生迈向更高质量的学习、就业、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