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亿华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510403)
现如今中国社会发展迅猛,在大数据、大网络时代背景下,网络成为时代的宠儿,而作为网络载体之一的网络智能手机为大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但由于大学生对于智能手机的过度依赖,形成了“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异常状况,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采用自制问卷,对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185名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高职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现象较为严重。45 %高职大学生表示当忘带自己的手机时会有焦虑和烦躁的情绪出现;42 %的大学生表示要及时取回自己的手机才会让自己好受一些;有62 %的高职大学生表示如果长时间收不到别人的短信,会总想着去拿出手机来看是不是自己的声音或者震动没开。43.6 %的高职生认为自己可以不用与人面对面交流,使用网络或者手机进行隔空交流即可。45.4 %的高职大学生表示如果在手机和户外运动做选择的情况下会将玩手机作为自己的主要娱乐方式。根据此次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大学生由于手机依赖的问题导致了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态调整能力和实际生活能力等方面都有下降,这在某种程度上危害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之,手机依赖在高职大学生生活中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并且对于高职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人际交往及其生活工作和学习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和影响。
以前一部手机像板砖一样厚实,随着芯片技术的发展,手机越做越精巧,而且功能越来越强大,它包揽了人们娱乐、生活、工作的各种功能,满足了使用者的需求,当然这里也包括大学生。由于手机的功能强大,“一机在手,天下我有。”这种物质性的依赖使高职大学生越来越离不开手机。
1.学校制度有漏洞。在校园里,学生上课玩手机,成了现在多数大学生的常态。尤其是一些选修课,学生玩手机的现象越发肆无忌惮,低头玩手机已成为一种潮流,甚至边走路边玩手机。其实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但没有严格的制度来管制和约束,这不仅降低了听课的效率,也浪费了时间。
2.教师的因素。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并不是什么人都能胜任,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其上课一定要风趣幽默、教学形式丰富多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减少学生玩手机的频率。相反,如果老师上课呆板、刻板化,只知道照本宣科,或者很少与学生互动,自己讲自己的,学生会觉得很空洞,难以体会学习的快乐,就会用手机来打发时间,排遣空虚。调查结果显示,在课堂中使用智能手机的原因中,因课程内容枯燥而选择玩手机的占58 %;因老师上课古板、无聊而选择不听课的占28 %。
3.学校区域位置。有的高校处于较为偏远的地区,离繁华的市区或者集中消费区较远,交通不便,学生平时去参加的校外生活娱乐相对较少,而校内开展的各种活动内容乏味,学生参加的积极性不高,于是他们就选择手机作为自己娱乐的主要工具。
家长对子女从小学到高中都管教得十分严格,但是上了大学以后就疏于管教。孩子们一旦离开父母的约束,就放飞自我,每天拼命地玩手机。由于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平时与老师联系又不够紧密,对孩子的情况了解不足,这在某种程度上对大学生依赖手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自制力。这次调查发现高职生手机持有率非常高,几乎是100 %。大学生经过繁忙的高三生活,进入轻松的大学生活,大学有了更多的自主支配时间,他们进入大学之后没有那么多的约束和提醒,自制力变得很弱,再加上目标达成之后的真空期,使他们对未来一段时期的目标处于迷糊期。这种对大学的迷茫,内心就会产生空虚感,因此他们就会用手机来打发自己的时间。随着手机技术的发展,现在智能手机上的各种应用终端APP和小程序基本都可以实现游戏、购物、交际等功能,某种程度上来说满足了用户的心理需求,使大学生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但是,由于部分高职大学生自制力低,“手不释机”,身陷其中、不能自拔,对手机已经产生了依赖感。
2.孤寂感。由于环境的变化和学习、生活上的不适应,大学新生特别容易在此时产生孤寂感,而现在的智能手机拥有娱乐性,虚拟性等功能。于是他们通过手机游戏、娱乐、聊天等形式来排解孤寂的情绪,这样就容易形成手机依赖。通过研究发现外向活泼的人善于与他人交往,往往可以很快地融入到新的环境中,交到朋友,同时积极参加班上和学院组织的活动,有着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而内向的人往往沟通交际能力较弱,处理问题的能力欠缺,平时也比较容易钻牛角尖,他们更容易把更多的情感寄托于手机,更愿意把时间耗在玩手机上,从而产生手机依赖。
3.负能量。很多人对高职院校有偏见,认为分数低,专业性不强,也因此在很多高职生心中埋下了负能量的种子,加上本身学习能力、学习氛围的问题,相对于211、985的名校生甚至普通本科生来说,他们在综合竞争力方面要相对弱一些,学习、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较大,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以及对自己未来的不可知性,高职大学生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应对方法去解决这个重要的问题,于是他们就使用消极的方式来舒缓内心的冲突,而智能手机的功能性成为了大学生们释放压力的首选。
4.认知偏差。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对各种信息的敏感度是特别高的,他们渴望了解国内外的各类的事件,特别是对一些热点问题关注度更高,最近几年,通过微博、热搜等平台,可以发现他们关注和在意的话题。电脑可以实现对事件信息的把握,但是毕竟不便于携带和使用,智能手机恰好填补了电脑的缺陷,上网快,便于携带快捷等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也因此广为大学生所吸引和使用。然而部分学生自我把控的能力太弱,在世界观、价值观的取向上不明确,根本无法抵御网络对他们的诱惑,也因此出现对网络上的在线游戏和社交交友等产生上瘾的情况,耽误了自己的前程。
社会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依赖问题,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利用新闻媒介宣传手机依赖的危害,提高对手机依赖问题的重视,学校应加强监督管理,减少学生对手机的依赖。除此之外要加强手机文化的管制,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观,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健康的环境。
1.学校要将严格的制度与教育结合起来。一方面制定完善学生手机使用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要对学生依赖手机问题展开教育,双管齐下,解决学生手机依赖问题。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作用,通过各类平台,比如讲座、思政课、心理课、公众号等渠道进行手机依赖问题的宣传,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手机依赖问题给自己带来的问题的严重性。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以分类开展相应新生训练,团体心理辅导以及个人面谈,能够更高效地解决群体问题,方式也更为学生所接受。
3.提高教学质量。绝大多数大学生选择在课堂中玩手机主要原因是课堂内容无聊枯燥。基于此种情况,学校在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需要加强。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不能一板一眼地给学生上课,照本宣科,可以将讨论法、分组法、实践课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融会贯通,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增加课程的吸引力,提高课堂活跃度,从而有效地减少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频率,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交流永远都是最重要的,家庭内部的交流更是如此,父母要多抽一些时间与自己的孩子多谈谈心,关注孩子,关心孩子。孩子的首任老师就是父母,父母在于孩子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地鼓励孩子在学校里少玩手机,多出去走走,多与同学沟通,多参加感兴趣的活动。父母是孩子坚强的后盾,有了父母的支持,孩子一定会逐渐摆脱对手机的依赖。家长应该主动和老师联系,清楚自己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生活情况,从而更好地辅助老师解决孩子的问题。很多家长工作很忙,平时跟孩子交流的时间本身就不多,这些家长其实很清楚交流的重要性。父母在教育孩子少玩手机、不玩手机的同时,自己也要以身作则,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认识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位置,充分认识到手机依赖症对身心的伤害,不要沉迷于手机网络,不要成为手机的奴隶,尽量减少对手机的依赖。加强自律意识,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应明确自己的定位,清楚地认识到是为自己读书,而后制定一个明确的大目标,将大目标转换成一个个小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转移注意力,把无聊的时间放到提高自己的方向上,将听音乐、散步、健身等这些活动作为主体去开展。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设施的建设,很多城市都建立了图书馆供市民阅读,大学生可以利用自己闲暇的时间去翻翻自己想读但是还没来得及阅读的书籍,增长自己的见识。基本上各个小区都有健身设施的配套,闲暇时间多去动一动,增强体魄也不错。
当前要解决手机依赖问题对高职大学生所带来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的问题显得愈发重要,但是要解决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的问题并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部门可以解决的,它需要家庭、学校、全社会等各方面鼎力配合,才有机会使高职大学生尽快克服手机依赖的现象。使高职大学生理性使用手机,正确认识手机存在的意义,摆脱手机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