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宗, 毛广雄, 闫宪花, 朱瑜馨
(1.淮阴师范学院 城市与环境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1; 2.聊城大学 环境与规划学院, 山东 聊城 252059)
野外实习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课堂学习的必要补充,野外方法是学科战车冲锋的一部动力机[1]。通过实习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人文地理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认识[2-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分析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专业素质的目标[4]。野外实习也是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途径。野外实习的性质是长途教学实习,目的是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教师在参与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豫北地区是我国北方地形相对较复杂的地区之一。太行山区复杂的地貌特征,当地独特的人地关系,一些著名的人文景观,例如:殷墟、人工河红旗渠、云台山地质公园、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先进代表——刘庄等,都是地理教学野外实习的好对象。通过对豫北地区的考察,学生不仅能够认识从华北平原到太行山区的地势地貌分异规律,也能认识到太行山区奇特的流水峡谷地貌、喀斯特地貌、山间盆地地貌的有关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而对殷墟、红旗渠、焦作市、小刘庄等人文景观的考察,可以让学生更真实地体会到我国商代文化发展状况、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地关系理念等。豫北地区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地理教学和学生能力的提高、知识的丰富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地理、经济发展、旅游地理、文化地理、区域综合分析等是豫北地区野外实习区域重点选取的几个模块[5]。结合实习目的,尽量选取交通便利,距离学校最近、具有显著地理特征性、符合实习地要求的地区为实习地。根据以上要求,经过几个方案的反复对比,最终我们确定豫北地区作为实习点,并以人工河红旗渠、焦作市、云台山国家地质公园、黄河小浪底水库、小刘庄一线作为主要实习对象。
实习方案的设计要考虑多方面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线路的确定。考虑到豫北地区特殊的地貌特征、始发地与实习地的距离、几个实习点之间的交通状况,决定采用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考虑所要实习的几个地点之间的关联性及其资源特色,最终的方案确定首站为安阳殷墟,第二站为红旗渠,第三站是焦作市,第四站是云台山国家地质公园,第五站是小浪底水库,第六站是小刘庄,之后经濮阳返校结束野外实习。豫北地区的各实习点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全面了解它们所涉及的人文地理知识[6]。实习内容选择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人地关系的不同内容,通过实地考察可以丰富课本学到的理论知识。
在野外实习之前,学生在校内要有1天的室内准备学习。教师要带领学生学习《野外实习指导书》《焦作市城市规划文本》等相关材料。通过先期对各实习点的实习内容进行室内学习,学生会对实习内容有所了解,便于后期野外实习时深入求证、分析、学习。
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的总指导思想是在人地关系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当地地理景观的实地考察,并结合理论学习对当地景观特点形成的原因作出分析,记录有关数据,分析数据和资料,撰写野外实习报告,并尽可能指出当地存在的人地关系问题,甚至可以对当地发展提出有用的建议。豫北地区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的有关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自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国,共经历了8代12位国王255年的统治,是商代晚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商灭亡后,逐渐沦为废墟。2006年,在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殷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习主要在安阳殷墟博物苑进行。参观学习的项目有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后母戊鼎、54号凹形遗址、殷墟车马坑、甲骨文、妇好墓、YH127甲骨窖穴、乙二十仿殷大殿、乙七基址、殷墟博物馆等。实习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开展:
第一,引导学生从地理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角度学习。从清水、淇水和漳河汇聚的肥沃平原,犀牛、大象、虎、狼、貘、水牛等动物遗骸的大量发现,认识5 000至2 500年前殷墟温暖湿润并有湿季风期的气候,重构当时茂密森林和大片沼泽环境下小山或者土岗之上村落存在的情状。从稷、水稻、黍、麦、莱、秜和禾等农作物的种植,狗、牛、圣水牛、绵羊、马、猪和鸡等动物的饲养[7],认识当时殷人生产生活状况;从丰富的动物联想到甲骨文存在之基础。
第二,引导学生从城市功能布局的角度学习。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7]。它的发掘推动了地理学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研究。结合殷墟的作坊、居民点、王陵区、宫殿区、广场和路网、水网的格局,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殷墟各项功能布局的联系与布局特点,从科学角度解释其作为一座都城的史实。还要引导学生了解、学习以宫殿宗庙建筑和王陵大墓为代表的商代建筑的建筑技术和艺术特点,了解当时建筑的水平。结合宫殿遗址建筑基址的形制与布局,宫殿宗庙遗址与结合人工、天然河道构成的严密的防洪、防御体系,引导学生学习当时的城市规划思想,思考我国城市的发展渊源与传承。
第三,引导学生认识商代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科技的全貌。引导学生认识以青铜冶炼铸造为主要代表的手工业发展状况、造车技术、道路交通情况、文字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貌,并了解以人祭、人殉、车马殉葬、兽祭等为代表的殷墟丧葬习俗。考古界对殷墟殉葬制度的研究有不同的看法。这一制度不但反映殷人的社会制度,而且涉及商与羌、夷等其他部族间的关系[8]。据此要引导培养学生从中国文明进程中重要制度的巩固或转型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兴趣。
第四,认识殷墟博物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双赢的模式。博物馆由安阳市政府承建,藏品由社科院考古所提供,双方共同管理博物馆的事务。这种中央单位与地方政府合作双赢的模式,有效解决了考古成果社会化、普及化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这也是实习需要思考的问题。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它是林州整整一代人用青春、鲜血和生命筑就的。林州人民几乎完全人工踏平了1 250座山头,钻透了211个隧洞,架起了152座渡槽,挖砌土石1 818万立方米,相当于建筑了一道从哈尔滨到广州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共有189名英雄儿女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256名民工重伤致残。红旗渠自建成以来解决了98.2万人和37万头家畜的吃水问题,同时灌溉着54万亩耕地;促进了林州市的工农业发展;更可贵的是它在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一种自力更生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的建成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成为我国水利建设上的一面旗帜。
在红旗渠的实习应围绕三个方面开展。第一,充分认识红旗渠建设时的社会经济背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红旗渠工程修建的时代背景和当时当地的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第二,了解红旗渠的渠系布置和关键工程。要了解整个工程渠系布局全貌,以及工程设计如何处理与地形、地貌及地质基础相互协调的设计及施工理念和技术;要了解重点构筑、建筑设计、施工的过程及建设豪情和无私奉献精神。第三,要认真认知红旗渠的经济、社会及思想价值。要思考为什么在自然、经济、技术条件十分落后的条件下会创造这样一项伟大工程;要引导学生理解人们面对自然不能盲目斗争,而是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正是人文地理学贯彻始终所探寻的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
焦作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矿产资源40多种。焦作境内河流众多,是一个天然的地下水汇集盆地,是华北地区不可多得的富水区。南水北调工程也从中心城区斜穿而过。焦作是传统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也是典型的煤矿资源枯竭型城市。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焦作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转型之路。焦作市的实习主要从资源转型与城市规划两个方面开展。
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思考焦作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困难,了解转型目标、转型任务和转型路径以及理解其六大战略支撑产业和四大服务业转型选择;了解和理解推动城市功能转型、切实改善民生、完善社会保障、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具体内容和措施;理解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保护和节约利用土地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焦作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就是在其城市转型的背景下产生的,通过参观焦作规划馆,认识焦作城市职能与空间格局演变特点,并了解焦作市总体规划中对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城镇体系规划布局、城市性质与城市用地规划、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交通与绿地规划等内容。
在云台山景区实习内容设计的思路是寓教于乐,参与式学习。云台山提供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综合实习的绝佳机会,实习内容设计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综合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实习内容。2002年云台山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公园是一处以裂谷构造、水动力作用和地质地貌景观为主,以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为辅,集科学价值与美学价值于一身的综合型地质公园。30亿年的沧海桑田,形成了太古宇、元古宇、古生界和新生界地层;多次的构造运动,尤其是2 300万年以来,新构造运动的强烈抬升和水蚀作用的深度下切,造就了双崖对峙的峡谷群和各种瀑、泉、溪、潭,共同构成了旷奥兼具的“云台地貌”景观。学生要结合独特的地层、岩石和矿物,典型特征的地质构造,得天独厚的生态及人文旅游资源,学习并理解海陆变迁的构造作用、自然侵蚀、人类活动对云台山景观的共同作用机理。
第二,参与调查,理解云台山园区旅游规划设计思路,认识旅游开发对焦作城市职能转型的作用。结合在校内对云台山旅游区位分析、旅游资源分析评价、旅游市场分析、旅游功能分区、旅游交通规划的学习,通过在考察的过程中随机向游客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游客、景区管理者、当地政府等多方面利益方对景区旅游开发的认知,既培养学生开展调查的能力,又加深对旅游开发的认识,认识到云台山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焦作市城市职能转型的作用。
小浪底水利枢纽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属国家“八五”重点项目。小浪底水库向下俯视黄淮海平原,控制黄河流域总面积的92.3%,是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水库的主要功能是防洪减淤,还发挥了供水、灌溉、发电、削减洪峰和调节水沙、调节径流等作用。小浪底水库运行以来,极大地缓解了豫、鲁两省沿黄地区的严重旱情,下游的防护标准从6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结合对小浪底水库工程图纸的学习,在考察中了解小浪底水库的设计功能与现实作用,理解大型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同时要认真学习水库设计条件及枢纽建筑物布局特点,学习大坝的设计思想和结构以及关键建筑物的结构设计。要引导学生思考工程建设对环境地质问题和生态问题的解决方法[8]。通过对小浪底水库的实地考察,让同学们真切地体验到大型控制性工程给人民带来的福利,增加民族自豪感并激发学习的兴趣。
河南省新乡市七里营镇刘庄,地处豫北黄河故道,北依太行,南临黄河,紧靠107国道,距新乡市25千米。如今的刘庄初步实现了农村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经济市场化、农民知识化、生活城市化,是全国农村旅游示范点和河南省旅游景点之一。通过对刘庄的参观考察,引导学生联系国家经济建设的历史,结合刘庄发展历史,思考刘庄为什么能够持续发展?思考为什么刘庄的村集体公有制仍具有很大优越性?引导他们认识到中国农村建设的巨大潜力,可以借鉴刘庄的经验因地制宜着手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同时,基层社会组织建设和史来贺书记的人格魅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也是值得学习探讨的。
实习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有三个方面:先期室内准备要充分、野外实习要有执行力、实习总结要有高度。
野外实习指导书是室内准备工作的重要材料保证条件。《豫北地区综合地理实习指导书》突出本野外实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针对各个实习点所展现的现象和反映出来的知识进行剖析,从引导现象观察到成因解释均做了详细阐述。在观察和调查等方面锻炼学生的野外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尽快掌握野外工作方法并培养创新思维。书中每节后均附有思考题,主体章节后还附有野外常用设备、技术说明及相关资料。利用《实习指导书》和先期收集的各个实习点的文本和图片材料,要在学校学习一遍将要实习的内容,并根据历年实习反馈的各类情况预先对实习的包括实习及学生生活方面的注意事项做详细说明,并颁布实习纪律。
野外实习要严格地按照实习计划执行,保证实习圆满地完成。另外,也要有实习应急预案,在遇到天气状况不允许进行野外实习时,安排学生到河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参观、刘庄听报告、焦作规划馆参观听报告等,通过多项室内替代方案,保证实习的效果不受影响。
第三个环节是返校之后的实习报告书的撰写要高质量完成。撰写报告是对实习全过程进行总结提高,是衡量和检验野外实习效果必不可少的环节。实习报告的撰写既可以按照《报告书》安排的结构全面总结;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兴趣自由发挥,要求学生能就某一个专题或者几个专题进行总结。要体现出实习方法与内容的结合、课堂教学与野外实践的结合、专业知识与社会知识的结合。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进一步落实,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而野外实习作为人文地理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经过多年的摸索前进,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已经由原来的考察项目单一发展为现在的注重实习基地的建设。本文以豫北地区为例,通过对实习线路的选取、内容的设计、关键环节的把握,概括了野外实习课程设计的过程。本文可为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课程设计提供一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