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校园欺凌现象考察及其治理经验

2020-01-19 05:56:57曙,
关键词:德国青少年校园

秦 曙, 何 杰

(江苏省清江中学, 江苏 淮安 223001)

1 德国校园欺凌现状考察

1.1 校园欺凌现象十分普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8年发布的“全球校园健康调查”(GSHS)显示,全球校园三分之一青少年遭受欺凌[1],德国在这方面的调查统计结果基本上也印证了这一数字的可靠性。德国最高权力机构——联邦议院2018年专门发布了《校园欺凌文献》,该文件指出校园欺凌现象在德国有增无减,呈日益严重的趋势。它已经不是一个与学校有关的边缘话题,而是一个必须得到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早在2015年就分析指出,德国15岁年龄档的中学生中,大约每六人中就有一人经常性遭受校园欺凌[3]。2019年,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对德国青少年身心状况调查结果为德国普通中小学十年级以下的学生中,三分之一的学生都有恐惧心理,担心自己成为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对象[4]。德国学校心理学专家也坦承,校园欺凌问题是他们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无论是受欺凌者、欺凌者还是家长、教师或是学校领导,针对校园欺凌,仍有大量和艰巨的工作要做。

1.2 网络欺凌开始取代传统硬暴力

正如加拿大媒体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体即是信息”所言,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网络的出现,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社会交往行为。随着社交媒体和手机成为重要的社会沟通媒介,新型的心理攻击行为通过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并有了一个专有概念——“网络欺凌(Cyber-Mobbing)”。目前德国专家通常把网络欺凌和校园欺凌相提并论,认为网络欺凌是校园欺凌的扩展和延伸,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网络的匿名化导致语言与心理攻击更加容易进行。

德国西南媒体教育联合会(Medienpaedagogischer Forschungsverbundes Suedwest)2016年发布的青少年信息与多媒体使用行为调查报告显示,12到19岁的德国青少年使用电脑和移动设备上网的普及率为百分之百,至少半数青少年都是视频网站youtube和社交网络Facebook和Instagram的活跃用户,同时德国青少年也大都使用类似微信的即时通讯应用软件WhatsApp。该报告电话调查的1 200名学生中,有19%的人都说有过别人通过手机或者在网上传播对他或她有侮辱诋毁性质的信息。在德国中小学生中,女生在社交媒体上相对来说更为活跃。所以在德国青少年网络欺凌现象中,一个常见的行为就是将女生穿着暴露的或者裸体的照片或视频上传到社交媒体,动机通常是男生对曾经与他有过亲密关系的女生进行敲诈或报复,而这一行为也是对女生伤害最大的一种欺凌。此外,通过语言语音和图片进行性骚扰,也是网络欺凌的一种常见表现形式[5]。

2016年德国反网络欺凌联盟(Buendnis gegen Cybermobbing)一份对德国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17%的14岁青少年都说自己在数字网络中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攻击。该组织自2013年起持续对德国社会中的网络欺凌现象进行调查并在德国社会进行启蒙工作,他们的调查表明,德国网络欺凌无论是在成人当中还是在青少年当中都呈上升趋势[6]。过去几年里,德国发生多起青少年因遭受网络欺凌而自杀的悲剧。目前,德国教育专家普遍认为,治理网络欺凌与治理传统硬暴力同样重要。

1.3 校园欺凌多是团体行为

德国校园欺凌的一个表现特点就是大都是团体行为,主动或被动牵扯到其中的学生通常扮演不同的角色。德国学校心理学家彼得·托伊舍尔(Peter Teuschel)在分析校园欺凌的团体行为机制时指出,不管校园欺凌行为多么隐蔽,在它发生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个或几个发起者和带头者,他(们)构成实施校园欺凌的小团体的领导核心。欺凌团体的头目通常都有自己的帮手或者“打手”,他们积极跟随或效仿带头者,主动参与或支持欺凌行为。还有一类角色就是积极的旁观者,他们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欺凌行动,但是他们为欺凌叫好,是欺凌行为的鼓励者。

校园欺凌的发生,背后都离不开团体行为动力。欺凌的一个最主要动机是在一个团体里建立“霸主”地位,欺凌总是以划分等级和圈子的形式表现出来。对于一个已经建立了霸主、权力核心和等级的小团体,大部分成员都面临是否要向权力核心靠拢的选择。在未成年人的世界里,要求凭个人道德勇气与权力核心对抗是不现实的,因此凡是在发生欺凌的学校和班级里,大部分学生很自然地倾向于选择顺从、附和“霸主”或者至少采取旁观者的态度。校园欺凌,大都是在这样的团体的行为逻辑下进行。德国心理治疗专家霍尔格·约尔瓦(Holger Wyrwa)在分析欺凌现象的团体动力时指出,本来如果一个团体里的作为旁观者的成员勇于站出来干涉,欺凌者是很难成气候的,但是实际情况常常正好相反。一名旁观者会想:别人都没有站出来,我也没必要站出来。别人没站出来,肯定是有原因的。于是就有了一个团体对欺凌者的默认,多数人都采取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做法[7]。

德国心理学者薇雷娜·哈贝尔迈耶(Verena Habermeier)在研究校园欺凌与团体行为动力的硕士毕业研究项目中对八百多名9年级和10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过程中,往往一个班级的90%左右的学生都以某种形式参与其中[8]。欺凌者通常期望通过欺凌他人提高自己在一个团体中的地位,而积极的参与者或者帮手往往希望向有权势者“效忠”,得到认可、庇护或者分享部分优越感。

1.4 移民背景与逆向欺凌

德国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外来移民人口越来越多,德国中小学中有移民背景的学生比例也越来越高,目前每三个中小学生中就有一个是来自移民背景的家庭[9]。近年来以难民身份进入德国的人口激增,外来人口犯罪案例增多,德国社会开始关注外来人口的增加是否会让德国校园变得不安全。

实际上,德国学者对校园欺凌与移民背景的关系已经有过不少研究,但研究的结果基本上并不能证明校园欺凌案件的多少和一个学校中移民背景的学生占比有明显的相关性。例如:拉尔斯·奥特尔等人的研究发现,移民背景与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有明显的相关性。这是德国学界普遍认可的结果,但即使是在黑森州(移民背景人口比例高于30%),移民背景与其他身份变量例如社会阶层、性别和年龄等相比与在欺凌行为中占多少权重,也难以确定[10]。

近年来,德国首都柏林出现一个特殊的校园欺凌现象,那就是父母为本土德国人的孩子受到具有移民背景的孩子的欺凌。这些欺凌者通常是父母来自土耳其或者阿拉伯国家。在柏林的一些街区,外来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德国当地居民。在土耳其裔人口集中的新科隆区,那里的中小学里,移民背景的学生比例高达90%。在这样的学校里,德国裔孩子因为宗教和种族的原因被歧视甚至欺凌的现象越来越多,以至于德国教育工作者协会开始呼吁讨论学校中“对德国人的敌视”[11]。

2 德国校园欺凌的治理经验

德国对校园欺凌的治理采取的是预防与治理并重,学校、家庭与社会多方参与,以咨询、对话、教育与专业帮助等方式,校园欺凌治理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和帮助受害者为目的,而不是以惩罚施害者为结果。

2.1 政府立法先行,教育先于惩罚

在法律文化非常发达的德国,人们在受到侵犯和解决冲突时最先想到的就是看法律怎么说。在治理校园欺凌时,德国人主要引述的法律依据有如下几个来源。

一是来源于国际公约,例如德国签署承认的《联合国国际人权公约》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这两项公约都提到儿童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而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为儿童身心与人格成长提供一个健康自由的环境。这一原则的进一步引申,就是学校作为教育主要载体,有义务保障儿童在学校中免受身心侵犯。

二是德国国内法,其中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德国的《基本法》。作为德国的宪法,《基本法》对个人的基本权利的定义是德国一切法律的最高准则。例如:它明确规定“个人的尊严不可侵犯”,“人人有人格自由发展的权利”,并禁止任何形式和出于任何动机的对人的歧视。从《基本法》出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就是学校有义务禁止各种形式的攻击行为,有义务为儿童的成长创造出和谐健康的环境。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各个联邦州都有自己的州宪法,而州宪法都对保护青少年成长和学校教育有相应的条款规定。例如:巴登—符腾堡州宪法第17条就规定“所有的学校都以宽容和社会伦理原则为办学精神”。众所周知,校园欺凌是一种典型的对他人不宽容和有悖社会伦理的现象。因此,上述州宪法条款等于明确了学校有义务积极主动防范和禁止校园霸凌的法律义务。

三是德国各州的《学校法》。《学校法》对学校的精神有着共同的阐述,那就是学校必须保护学生的精神和身体不受侵犯,对行为严重不端的学生有勒令其退学的规定。各州《学校法》还有一个重要的有关校园欺凌的内容,就是要求在州教育部的监管下,建立学校心理与全纳式教育咨询与支持中心(Schulpsychologischeund Inklusionspaedagogische Beratungs-und Unterstuetzungszentren,简称SIBUZ)。SIBUZ的任务就是为中小学校(包括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帮助,并与青少年社会局和心理与精神治疗机构配合,构成一个覆盖全面的学生心理咨询与救助网络。

四是刑法意义上对于校园欺凌者的惩罚,这在德国的可能性非常有限。对于未成年人的刑事犯罪,德国的普通《刑法典》并不适用,而是适用《青少年法庭法》。但《青少年法庭法》的核心理念是“教育先于惩罚”,只有在极为严重的青少年犯罪中,法官才会诉诸监禁措施。可以说,从惩戒震慑的效果看,刑法并不是对校园欺凌最有效的法律手段,在现实中德国也罕有通过《青少年法庭法》来解决校园欺凌的案例。

2.2 学校重视源头预防,实行向前保护

德国对校园欺凌的教育学意义上的系统性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如今在这方面的理论与经验研究成果丰富。在这些研究成果的指导下,德国在校园里积极开展反欺凌教育,力求从源头预防性铲除滋生欺凌行为的土壤。

德国的幼儿园和小学一开始就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和“免除恐惧教育”。“善良教育”是德国儿童接受人生启蒙的第一课,从爱护小动物开始。这种以亲自动手喂养小动物为载体的“善良教育”,已经成为德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同情和帮助弱小者,对于身边需要帮助的人,都要尽力相帮,培养他们做人的基本公德。“免除恐惧教育”就是培养孩子的自信。例如: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孩子就被告知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同学,他们都不是你害怕的对象,而是你遇到问题时寻求帮助的对象。当然,自信的另一面,就是老师和家长都有义务给予孩子安全感和平等权利,而不是威胁恐吓甚至体罚。

除此之外,学生当中经常举行有关校园欺凌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反对校园暴力和心理暴力的敏感度,提高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和处理欺凌问题和保护自己的能力。有的活动是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有的则是以班级为单位,结合班级具体发生的事件或者结合具体课堂教学内容开展。

由于学校在法律上有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的义务,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在校园欺凌问题上就是直接责任者,因此德国的学校老师和领导一般都要接受有关校园欺凌方面的培训,掌握有关校园欺凌的系统性理论知识与实践性应对策略。同样是出于法律义务,德国的中小学和职业学校里都必须配备专职或兼职心理辅导老师,他们的责任不仅仅是心理咨询和帮助,也是学生在遇到校园欺凌问题时的第一求助对象。学生从入学第一天起就被告知,遇到心理问题和校园欺凌问题,他们可以且应该在第一时间与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个别的、秘密的约谈,辅导老师绝对保证谈话的私密性。

2.3 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协同共治

在校园欺凌防治的机制建设上,德国以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社会机构、学校、家长和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家多方参与,形成了一个多角色、多渠道组成的防治网络,涵盖了从官方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和社会的各个层面。

在一个校园欺凌案例中,针对欺凌问题的复杂程度,可能州教育部、青少年局、警察与司法部门、青少年保护社会团体、教会、学校、家长,以及心理学家都会参与其中。德国校园必设专职或兼职心理辅导老师,他们的任务就是平时定期和经常性地举行反校园欺凌方面的宣传启蒙活动,在问题出现时第一时间为当事者提供帮助。在校外,前面提到的州教育部直接领导的SIBUZ心理咨询机构是校园欺凌受害者寻求心理帮助的强大后援。该机构的专业学校心理学专家一半都具有校园欺凌方面的深厚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同时也具有调动和协调政府、学校和社会资源的组织能力和权力。在校园欺凌已经给当事人造成心理障碍时,还有心理治疗性质的专业心理医生做后盾。

另外,德国的校园欺凌启蒙、宣传与咨询的渠道与平台也非常发达,社会机构通常都会设有面向学生的心理咨询热线,媒体和网络平台会提供大量内容丰富的有关校园欺凌问题的资讯。

3 德国校园欺凌问题治理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政府对校园欺凌非常重视,早在2016年,国务院就印发了《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对校园欺凌治理的要求;《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的发布更是进一步提出了针对性防治方案。当然,除了上述两个专项文件,还有不少针对校园欺凌的条款早已散见于《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青少年保护法》等。这些都标志着我国不但对校园欺凌高度重视,并已经在责任管理与制度措施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当然,法律条文不等于法律现实,法律现实更不等于社会现实。特别是校园欺凌,往往呈现出一种不被感知或者不愿被感知的现实状态,它的治理远远不是仅靠法律就能解决或适合解决的。我们可以从德国对校园欺凌现象的治理实践寻找借鉴,并建构适合我国校园欺凌问题、具有可操作性的治理方式,从而实现有效遏制校园欺凌现象、保护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目的。

3.1 学校要对校园欺凌现象零容忍,立足长期治理

首先,学校教育工作者对校园欺凌理应采取零容忍态度,并且有责任有义务将零容忍的态度宣传到人人皆知的程度。最终将其作为一种校园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加以发扬光大。当校园欺凌行为已经发展到凭班级内某个老师一己之力无法解决时,学校领导应该积极主动承担责任,提供全面的支持与帮助。

其次,学校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校园欺凌不会自生自灭,而是一旦发生,就需要积极干预。干预不是简单地让被欺凌者调班甚至转学,这样的办法看似简单有效,实际上往往并不可取。

最后,学校教育工作者还要认识到防治校园欺凌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措施上应重视从源头和未来防范来遏制校园欺凌的生长。校园文化建设上,应从价值观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理性和平解决冲突的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让学生内化尊重、非暴力、平等公正、团结、宽容等价值观。

3.2 教师要保持职业敏感,守护弱势学生

校园欺凌专家普遍认为,凡是发生校园欺凌的地方,老师的反应至关重要。首先,老师应该对校园欺凌保持高度的职业敏感性,及时发现蛛丝马迹。只有尽可能早地发现问题,才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被欺凌的学生的一个典型征兆就是开始变得内向孤僻,学习成绩下降。如果一位老师能够及时注意到这些迹象并态度坚决地采取行动,就有可能及时把班里的“沉默的大多数”争取过来,共同抵制欺凌者。

其次,老师要尝试通过观察、对话和沟通来了解问题的全貌和更多的细节。好的谈话就,一是要表现出一种坚决的立场,即对欺凌行为零容忍的坚决立场。二是避免轻易下结论和谴责,即所谓的零谴责方法(no blame appraoch),换句话说就是对事不对人,因为欺凌者毕竟是心智尚未成熟的或是正处于反叛期的青少年,谴责往往会使效果适得其反。三是能个别进行的谈话就不要在班级里公开去谈,需要在班上公开谈论则要注意避免伤害欺凌者的自尊心,从而激起他的逆反心理。

最后,老师在处理校园欺凌问题时,对于被欺凌者应该尽保护的义务,要明确彰显保护弱势学生的公正姿态,要在发现问题后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防止进一步伤害的发生。

3.3 家长要做学生的强大后援,理性对待校园欺凌现象

家长首先要学会倾听和追问。倾听是了解孩子面临的问题的第一步,也是让孩子知道你是他或她的最强大的后援。追问是为了对孩子的处境有一个更准确的判断。与孩子对话,也是帮助孩子学习对自己的处境进行认识和分析,这是人生成长的一个重要技能。

在确定自己的孩子成为被欺凌对象后,要避免过激反应,避免单枪匹马去与欺凌者对质,而是应该寻求与老师和学校的对话。做好校园欺凌是一个长时间过程的心理准备,学会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尽可能更具体而详细地了解什么人参与,谁是主犯,谁是旁观者,什么时间地点,发生了什么,为什么,等等。

不要鼓励孩子以暴制暴,被欺凌者通常是弱势一方,暴力还击通常会使孩子受到更多的伤害。而且,要求孩子反击,也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相反,家长应该鼓励孩子积极地去结交新的朋友,朋友越多,也就意味着同盟者越多,被欺凌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在老师和学校愿意解决问题时,家长应该采取积极配合的态度。在发现老师或学校表现消极时,家长应该表现出韧性和坚决的态度,敦促老师和校方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同时,家长也应该利用家长会等机会,与其他家长进行和平友好的对话,使更多的家长知道问题的所在,从而寻求与其他家长的理解和帮助。家长还可以向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官方和民间的青少年保护组织等寻求一切可以寻求的帮助。

校园欺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今天,仍然有很多学校和老师对这一现象认识不足,以为只要不是肢体暴力,就不值得认真对待。但是,当前校园欺凌呈现隐蔽化特征,更多的表现为心理欺凌,以一种隐蔽的方式进行,因而不易为人们所察觉。但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会给当事人带来不可逆的伤害。对此,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和敏感,并通过有效的治理,将校园欺凌的危害尽可能减少到最小。

猜你喜欢
德国青少年校园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军事文摘(2023年3期)2023-02-21 13:09:26
青少年发明家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文苑(2019年20期)2019-11-16 08:52:30
德国弃煤的烦恼
能源(2017年12期)2018-01-31 01:43:11
校园的早晨
琴童(2017年3期)2017-04-05 14:49:04
春满校园
开心校园
爆笑校园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