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阈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服务精准对接路径研究

2020-01-19 05:22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0年6期
关键词:产教就业指导毕业生

一、产教融合对高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近期,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六部委印发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方案强调深化产教融合,政校企合作,有利于深层次推动教育改革、人才引领,产业创新、经济高质发展。同时,方案的提出,也为培养高级应用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政策基础和路径模式创新。作为国家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应用创新型人才是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环节具有创新综合素养人才。高校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为服务区域经济、促进产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随着国家产业不断升级,社会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实现产教融合是将教学目标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学生既是接收者又是实践者,充分借助现有资源结合理论与实践。可以有效提升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减少人才培养周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的培养针对性。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高校就业服务精准对接提供了一条有效创新路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使应用型高校能够“零距离”精准对接企业岗位需求,随着高校、企业产教融合不断深化强化,人才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高校培养人才信息库、产业行业人才需求信库高度对接、匹配,“人岗对接精准度”成为应用型高校衡量就业质量的一项关键指标。

二、基于就业市场需求的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在“制造2025”的目标指导下,企业面临转型的难题,因此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企业人才管理意识逐渐科学化、规范化,企业选才用才的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在招聘过程中,企业选人标准不再局限于以学历为重转而更加注重能力素养,选拔方式愈发多样、评判标准愈发科学,因而要求毕业生拥有更强的心理素质、个性特征及综合知识结构,在自主学习、科技创新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拥有更高的能力,因此,这对高校指导就业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当前毕业生的年龄主要集中于“00后”,学生的兴趣爱好发生了较大变化。高校就业指导仍止步于大水漫灌的方式,缺乏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特长等进行精准滴灌式指导。缺乏个性化指导使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方向、工作性质及工作环境容易迷茫,就业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与科学性,难以实现对自我的合理定位和精准判读。容易在就业市场中处于被动地位,容易出现预期缺失,导致劳动力市场人才配比不足,出现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情况。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服务指导服务体系不全面

应用型本科大学基本都开设了职业指导课程,但由于教师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料等原因,导致课程难以起到实际效果。授课的教师多为高校辅导员、行政工作人员,重视理论知识而缺乏实用技能的培训。就业指导讲座多由高校统一安排,院系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专题设计,难以形成系统的培训体系。就业指导服务内容缺乏详细研究,例如高校就业多停留在行政层面,而忽视更为完善的就业培训,如组织专场招聘会,主动地与地方人才市场合作举办专场招聘会,借助校友资源,拓宽就业渠道等;就业后的跟踪反馈等系统性工作。

(二)就业服务指导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大学就业服务指导是一个包含毕业生的心理咨询,个人沟通,职业发展计划,工作登记,户口迁移,档案管理,党员关系转接等行政工作;以及组织专门的招聘会,双选会等、学校层面的就业统计,分析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和工作反馈等工作。因此,不能将就业服务业务辅导视作简单的程序化工作,具有一定专业化要求。但是,大学工作辅导人员缺乏充足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整体素质不高。多数大学就业服务工作由职业指导中心的讲师和老师负责。同时,就业服务团队多为流动值班人员,使得毕业生面对工作时的专业就业服务难以获得“一对一”专业指导。

(三)共享不足,资源信息不对称

校企缺乏合适的信息平台导致企业难以将人才招聘的需求更广泛地面向对口毕业生,高校难以将毕业生的信息推荐给合适的企业,使得校企生三者之间的信息共享困难。虽然部分高校逐步建设自己的人才供需对接平台,但由于平台技术和资源的限制,就业对接平台的共享意愿和能力仍有待提升。高校过分注重就业率,忽视企业的需求精准对接,难以实现就业体系化发展。目前校企结合仅仅停留在企业入校宣传,提前招聘的层面,再加上合作范围广、项目量大、高校专职人员难以对毕业生的就业匹配度和职业发展系统整合。最终使得精准就业对接工作停留在浅层,缺乏针对性,难以深入。

四、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体系的内容和策略

(一)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融入地方经济发展

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协同沟通,构建合作关系。一方面,学校开放办学,实现与地方企业、地方机构多元化的合作,深入参与人才的培养方案设定和具体教学过程。学校主动研究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和需求,根据企业发展目标明晰就业服务的定位,实现院校毕业生与地方经济转型资源配比,与产业集聚创新发展对接,与企业技术人才需求对接。另一方面,通过产教融合鼓励地方政府、企业提供教学资源,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可以与相关对口企业签约长期合作协议,如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条件,高校为企业输送优质人才培养等。同时,学校可以与相关企业构建互惠协议,如学校为企业提供培训场地,企业为学校提供专业设备支持和人员培育等,共同搭建学生实习基地等。

(二)加强实践教学,实现平台综合价值。

应用型人才培养明确教学实践的重点,借助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理论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技术型人才。学校应该积极为学生到对口企业进行专业实习提供充足的条件,只有亲身体验工作环境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实操技能,这也是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必经路径。深化对岗位的认知,提升能力素养,培养扎实的工作作风。通过岗位实践锻炼,帮助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形成清楚认知,也为地方发展储备了高技能人才。

(三)结合企业考核机制,优化就业指导评价体系

形成科学的就业指导评价体系是就业精准服务的重要环节。高校应该充分吸收行业企业的考核机制,吸收经验,健全考核方式和标准,科学合理地开展就业指导评价工作,通过评价的过程发现现存问题,提高就业指导效率和质量。考核体系要围绕企业的岗位目标,加入学生和企业两个主体,使得评价体系更为精准全面,将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效能最大化。明确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双保证的就业目标,要注重对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精准匹配度、职业生涯发展、个人满意度、薪资待遇等全方位综合分析。学校以就业考核为抓手,注重社会评价,以此不断优化精准就业服务。

(四)搭建校企资源共享的协同工作平台,实现信息化对接

通过搭建企业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产教融合,提高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校内网络统一收集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实习实践情况、求职意向等,形成个性化的电子信息库;另一方面,整合意向企业的基本概况、岗位技术需求、招聘数量、薪酬待遇等,构成高校的企业信息库。在两个信息库的基础上,实现校企资源常态化对接共享,一定程度上实现校企之间就业创业的精准对接,加强校企的协作沟通。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借助新媒体平台,既可以扩大信息普及访问搜索,又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就业形势,线上线下相结合,丰富就业渠道,为毕业生提供实时校园招聘信息。还可以充分挖掘校友资源,行业协会、地方人才办、家长等社会资源为就业开辟优质资源途径。

(五)高校为学生制定全方位职业指导

学校是学生就业的参与者,引导者,学校就业等相关机构根据学生四年学习生活的规律特点制定全方面的就业指导。根据学年进行划分,大一帮助学生明晰专业情况、职业兴趣,通过开展企业认知性实践、行业高管经验分享会等方式进行认知了解;大二是明确职业意向的初步阶段,强化专业课程的学习,扎实专业技术能力;大三职业意向的实践阶段,学校搭建合适的实习平台,鼓励学生走进社会,深入体验行业发展;大四是职业意向的确定阶段,学校提供丰富的就业咨询和便利的就业渠道,提高应聘技巧。在大学四年中,各部门通力合作、相互配合,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全方位的精细服务。学校一方面要做好就业信息的基础工作。另一方面可以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就业的问题。整合行政、技术等多部门支持,组成一个有经验的全面的就业辅导专业团队,连接学生与企业,从专业学习的角度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专业学习更能契合企业的岗位需求。做好顶层设计,实现资源倾斜,努力使就业服务,就业指导专业、精准、全面。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为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更加注重精准就业服务体系的完善。大学生就业是一个涉及到社会系统中的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学生、家庭等多方面的复杂问题,因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开放型系统。因此,高校应明确自身定位,构建符合自身定位的就业服务体系,将有助于推动整个社会大学生就业工作。因此需要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协同配合,通过强化意识、完善制度、人才培养改革、调整目标等方式,实现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科学发展。

猜你喜欢
产教就业指导毕业生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