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昌英 天津商业大学 大学外语教学部
一流课程建设是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丰富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英语作为学时长、授课对象覆盖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学科,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是一流课程建设的重要阵地,由于课程内容本身具有横贯中西的特点,更要求教师要守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建设。
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将“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有机融合,实现大学英语一流课程的全程、全方位育人,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基本属性。
大学英语课程具有很强的工具属性,一流课程建设课程集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的教育教学创新于一身,帮助学生顺畅地进行中西方跨文化交际,更有效地搜集英文资料,以及学习其他国家各种领域最新科研成果。然而,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如果缺失思想政治教育和引领,会导致学生在中西方意识形态的交锋中丧失方向感,对本土的传统文化缺少了解和兴趣,甚至失去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崇洋媚外。在一流课程建设中深化课程思政的元素挖掘,有助于为整个课程建设定好基调,明确高校一流课程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后备人才。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教师不断挖掘大学英语中的课程思政元素,高校教研组围绕教材内容深入探讨课程思政的融入模式,出版社、各高校积极组织课程思政的相关培训,为一流课程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不少高校根据自身课程思政的实施的实际情况,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不断充实思政教案和数字化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在学习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探索思政内容,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提升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知识学习和思政学习有机结合,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传播者和推动者。
课程思政元素在融入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时,要做到形式多样、方法灵活、长期坚持,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科教学内容、思政教育内容和学生有机地串联起来,起到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协同育人的作用。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在实施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兴趣,从而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思政元素教育。在设计调查问卷时,要做到:(1)设置的问题和答案要清晰明确,不能模棱两可,更不能出现倾向性的指导意见,避免使用会产生歧义的语言;(2)问题数量合理,由浅入深,逻辑清晰,结构和排版设置美观;(3)使用的语言要通俗易懂,避免使用晦涩艰深的术语;(4)尽量使用匿名的调查方式,以保证结果尽可能地公正和客观。
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需要审阅和修订原有的课程大纲,重新编写高水平的教案,收集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教学材料的完善和课程思政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需要吃透教材,结合时事政治、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对课程设计和布局进行全面调整。要细化教学目标,避免喊口号,将思政教学目标融入大学英语一流课程的每个章节、每堂课,真正做到将思政育人目标落实到课程教学的具体节点上来。
为保证思政教学资源的质量,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积极把握从国家层面到各级教育教学部门对课程思政内涵的阐释,牢固树立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的引领和塑造作用,为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提供丰富的配套思政教学资源。
受到课时少、学生多的局限,很多老师在大学英语课堂授课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的方式,课堂信息量过载,学生学习兴趣不强,思政元素的教学更要避免简单的单向说教,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教师需要合理设计课堂,增加师生趣味互动环节,抛出思政话题,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讨论,而非满堂灌;在学生各抒己见、思想碰撞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思维的走向,合理地引导,着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信息甄别和思辨能力,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西方的文化和思想立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教师要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社会主义给予文化的要素,鼓励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做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通过举办中华传统文化才艺展、热门时政话题的演讲或辩论赛、中国典籍英译等活动,激发学生在课外探索课程思政元素的热情,为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大学一流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迫切需求,大学英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探索新路径、新办法,不断总结经验,强化一流课程的育人功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