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吴豪强 孙钰芳 编辑 | 王芳丽
为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圆满完成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和“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凉山大地活跃一批包括来自三峡集团的驻村扶贫工作队,他们用真心丈量初心,用脚步丈量村情民意,与当地同胞同吃、同住、同行、同劳动,是实施精准扶贫一线的尖兵。
2014 年12 月,他初到瓦古村时,全村都是土坯房,没有通村公路,缺乏饮用水,手机无信号。为了能与瓦古村的彝族同胞交流,薛明华自学了彝语。他说,住得差、吃得差、学语言这些都不难,最难的是让瓦古村有自己的产业。他带领村民做了各种考察和尝试,现在村里已经发展了养鸡和魔芋种植两种产业,人均收入涨了1.5 倍。
他说,只有躬下身子和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让他们真正信服你,觉得你是在帮他,才能干好扶贫工作。
由于工作认真、干活不怕苦,列子几巫30 多岁当上了村妇女主任,后当选为村长。为了摆脱贫穷,她带领村民们修了通村公路、接通自来水、盖好新房、发展支柱产业。
村子虽小,但要把桩桩件件的事打理清楚却不容易,忙起来顾不上吃饭也是常事,2019 年彝族新年这天,年仅42 岁的列子几巫因病逝世,她留下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大杉坪村。
从1983 年来美姑当兵起,郭健康便没有离开过美姑,从部队转业到县水务局,几十年他跑
遍了美姑县的每个村,主要是为村民们接自来水。2018 年,他开始驻村扶贫工作。
对于美姑天翻地覆地变化,老郭深有感触,他说,国家帮助我们解决了住房、交通、水电、通讯这些大问题,接下来就靠我们努力发展产业了。为了能看到自己帮扶的贫困户脱贫,他决定延迟退休,这样他才感觉完满。
中能建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定点雷波县莫红乡马处哈村扶贫。工作队有谭德平、高明、冯肯三人,都是大学毕业没多久的小伙子,初到马处哈村,他们不习惯这里的饮食,要自己学着做饭,不懂彝语,要靠手机翻译软件与村民交流。
“这些都不是最难的,难在他们起初不认可我们,不配合工作。我们努力融入他们,彝族年向他们挨家挨户拜年,平时为他们做一些填报表格、开具证明等小事。”谭德平说。
一次,驻村队员们将一个煤气中毒的村民及时送医,保住了那人的性命。慢慢地,村民们开始认可这群年轻人,工作越来越好做,村民的生活也越过越好了。
2018 年,唐巍主动请缨到凉山彝区扶贫一线工作。“扶贫工作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要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逐步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唐巍说。
“两个孩子出生时,他都不在身边。”唐巍的妻子彭艺双有些委屈。第二个孩子出生时,唐巍正在下乡途中,接到电话,他立马朝家里赶,但是由于路途遥远,孩子出生6 个多小时后他才赶到医院。
为帮扶凉山彝区精准脱贫,四川省派出了5700 多名扶贫干部深入一线。唐巍说,他只是其中很平凡的一员,让贫困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他投入扶贫工作的初心和使命。
2018 年7 月,冯怀春来到扶贫一线。
会东县上花山村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严重缺水,村里规划采取自流供水方式从高山上接引山泉水解决全村饮水、农田灌溉等困难,但需新建水池若干。由于缺乏资金,长期不能实施。冯怀春和当地干部多次到上花山村实地调研,上门倾听村民的意见,经过多方努力,上花山村饮水项目落了地,新建了饮水管道9 公里、饮水池15 口,几百年来“饮水难”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
冯怀春说,挂职扶贫一年多来,在凉山走过的山路,超过了以往40 多年的总和。凉山是他的家乡,家乡富了、美了,他心里高兴。
金阳县地史村是三峡集团援建帮扶的贫困村之一,三峡集团援建380 万元建造38 户贫困户安全住房,援建230 万元用于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发展种养殖业项目……
“我们虽然不参与这些项目的规划与决策,但我们有责任核实资金和项目落实落地,有责任对这些项目的实施进度、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三峡集团帮扶的每一分钱、每一个项目都精准地造福贫困群众。”孟广林说,“只有把工作做细做好了,心里才踏实。”
他说,作为一名扶贫干部,只能是不挑不拣,遇到什么工作,就干什么工作,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
2018 年6 月,任俊被选派至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联合村驻村参与脱贫攻坚工作。
到了联合村,任俊才发现,这个山村的贫困落后超过了他的想象。为解决贫困户的实际困难,任俊经常奔走于村民小组之间,多次深入田间地头,边帮村民干活,边了解村民的各种困难,了解村民脱贫的意愿和条件,结合集团公司的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对症下药,因户施策,确保了三峡集团的帮扶措施精准落实到户到人。
2020 年2 月,屏山县联合村脱贫出列,屏山县委、政府专门向为联合村脱贫出列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任俊所在单位——三峡实业公司向家坝分公司发来了感谢信。
2018 年7 月,王林到雷波县一车乡瓦古村挂职。
当时新的村委会办公楼还没建好,他暂时住在群众家里。房是毛坯房,4 个房间已经住满,他就在客厅里搭了个铺。毛坯房的瓦檐与墙之间有大缝,冬天风吹得厉害,他又从县城里买了一个电热毯、一件军大衣。平时吃饭,全靠自己从县城买菜,当地村民不习惯种菜。
现在全村房子也变了一个样,土坯房全变成了砖混房。在外打工的挣了钱,条件变好了,村民们给自己家里装上宽带。六七十岁的老人,都用上了老人机,再也不用满村子跑着找信号。村里年轻人也开始网购。
道路通了,信息通了,人们都想走出去。网络通了,封闭的人心开始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