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论或机械论”:课程思政实施的教育哲学审视

2020-01-19 03:48薛忠祥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有机道德思政

杨 玲,薛忠祥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以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理论为指导,在适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促进全面发展的过程[1],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正义尺度和至善价值。

课堂教学是我国历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从教育哲学的视角审视之,传统思政课程的机械论教学已经无法完成思政教育的任务,需要通过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内化为个体的价值观,教师在课程中提炼思想政治教育隐性与显性的资源,使受教育者达到知识与能力与素质的有机统一,并在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明确其边界,避免机械论,遵循教育规律,做到有机结合。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基本辨析

(一)思政课程的基本意涵

思政课程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它是道德教育中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是课程德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大学教育的目标期待和价值期待,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核心素养的人,而大学的思政教育对于培养什么人具有决定性影响。实施系统和专门的德育课程可促进各类各门课程育人意识的增强,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思想价值引领得到强化。也有利于加强德育课程的实施建设,更好地发挥德育主渠道的价值作用。

(二)课程思政的基本意涵

课程思政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中,把德育渗透的目标通过课程教学的方法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方面,使之更加普遍化、深入化和全面化。从教育哲学的视角观之,课程思政是有其教育学根据的,它体现出教育学中的教育性原则。“教育性教学”的思想是由赫尔巴特提出的,赫尔巴特在1806年《普通教育学》中提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也不承认有“无教育的教学” 。[2]这使得德育要落实在学科教学的基础上,也赋予学科教学具有德育的任务,成为教育的基本原则,推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也意味着,任何教学必须凸显对学生的教育性,通过教学,学生不仅科学获知,其身心健康发展、品德的形成以及人格的完善得到促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最终实现全面和谐发展。赫尔巴特所提出的教育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另一个是对学生道德态度的提升。我国将赫尔巴特的教育性引入之后,更加强调第二个方面,即教学的教育性,即当前课程思政强调的重点。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关联

思政课程即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学校思政课程是直接关系到人的价值取向形成的课程,事关中国社会正义尺度和至善价值水准。思政课程侧重于显性教育,它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也注重教学的系统性与针对性,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形式。

将思政课程保留,并把教育学的课程论纳入思政教育,由此演变成为课程思政,其实质是与前者一脉相承的,核心内涵都是育人。课程思政多采用隐性教育的形式,涉及的课程包含综合素养课程(即通识教育课、公共基础课等)和专业教育课程(包含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3]思政课程能通过教学这一方式传授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将思想政治的知识内化为个体的价值观,使其获得具体实际的情感体验并在实践行为中加以落实,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发生、发展和完善至关重要。通过推动思政课程显性育人与课程思政隐性育人相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发展,真正实现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中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目标。

二、课程思政实施的机械表现和有机要求

(一)机械论和有机论的哲学原理

机械论对现代科学和自然哲学的发展极具影响力,它把整个自然界解释为一个客观存在于运动中的系统,完全受物理和化学的规律的制约。机械论在马克思主义中,被称为机械唯物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具有机械性、片面性和不彻底性。

有机论是一种把活的有机物当作我们整个社会自然的模式和比喻的哲学[4],它引导人们从关系、整体和过程的角度出发,对问题的思考是根据环境的复杂性和随机变化来展开的,是整体的、系统的和动态的。机械论的运动变化取决于外界环境的单独作用,有机论的运动变化则取决于有机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情形。

(二)课程思政实施的机械表现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本质属性是以育人为本。机械的课程思政表现在于,在教学意识上,教师未能把课程思政建设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之中,即使有小部分专业课程教师进行过相关尝试,也仅针对具体某一门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研究,相对缺乏系统性,不够深入。在教学内容上,脱离本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单独机械地进行教学,把本专业课程转型成为思政课。在教学安排上,不优先完成本学科的知识教学任务,而是单独拿出时间去做思政教育,可能会影响本学科知识任务的完成,因教师缺乏专业思政教育素养,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在教学方法上,把思政教育渗透的内容机械地体现出来,缺乏有机融合与融通,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在灌输和说教,难以达到学生愉悦地生成知识和价值观念的理想状态。机械论的课程思政实施会导致课堂呆板,教学效果差而饱受诟病。需要有“有机论”的实施方式建设。

(三)课程思政实施的有机要求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课程思政的实施方式应是有机的融合而非机械灌输,要有机渗透并不偏离学科本身的特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核心引领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所有其他专业课程的教育价值。课程思政要避免机械的教育,实现有机融合的表现应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政教育,真正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融会贯通。有机融合具体表现为:从教师的主观认识出发融合。一些专业课程教师因自身缺乏洞察力、引导力和意义生成素养,要从自身主观认识出发,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德育素养,充分认识理解课程思政的价值与重要意义,将课程思政建设有机融入日常教学中。

其次,从知识本身体系的特点出发融合。专业的知识大部分属于中性知识,只有适时去发挥一些知识,才可自然地将思政教育引申出来,让学生自然地生发出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讲授政治学、法学、新闻学和经济学等专业课程时,要注意增强学生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以及价值塑造能力。此外,从学科自身特点出发融合。不同的学科带有思政的特点是不同的,理科更加偏向唯物主义,主要强调科学精神,注重对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研究方法的精神的引领;文科与思政联系较为密切,一些形式、知识和情感方面内容比较容易自然融合。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要重视注入人文精神,注重发挥深化和拓展作用,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主流价值引领;工科自然科学课程,应重点强化创新意识、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和工匠精神。应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从中提取科学素养、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以及人文情怀等思政要素,并通过专业课堂在合适的时间和恰当的知识点中,生动自然地释放出来。

除此之外,还应从专业培养人才方向的特点出发融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深度变革,国家、社会与个人各自主体对于大学教育的目标期待和价值期待在于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核心素养的人,大学专业培养方向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亦有不同。要明确我们专业要培养的人才类型,属于研究型、实用型或综合型。研究型人才培养要注重其唯物辩证法和辩证思维的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则应注重敬业意识、敬业精神等实用性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无论哪一种人才培养类型,教学科研管理都要围绕着“学术道德”自律来开展活动。学术道德的基本要求就是学术自律,这种自律精神是教师的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教学的教师要做到教学自律,管理者要做到管理自律,学生则应做到学习自律。既顾及教师本身的职业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有机融合,课程思政顺其自然就能达到目标。

三、有机论课程思政实施要体现教育规律

(一)遵循道德生成规律

北宋司马光说过,德者才之帅也。才能毫无疑问是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价值基础,但德性则具有决定才能发挥之方向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性。道德是人的知、情、意、信、行的过程。在课堂上传递的道德知识只有经过情感体验的感染和催化才能转化为个人道德意识中的稳定成分,从而为形成良知奠定基础。道德情感主要由美德感、道德感和理智感组成,也只有情感才能把人引向道德自律,成为一个有道德和高尚的人。课程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遵循教师示范规律

课程思政最有优势的一个方面,在于教师本身就是课程的一部分。教师教学作为教师的存在方式而展开,在自己的存在方式里,教师与学生共享知识、技能、价值和情感体验,在普遍的课程教学中,利用教师的一言一行、情感态度和信念价值带动学生,能对学生信念、情感与心灵形成一定的示范、感染和影响。毋容置疑,教师本身要做好示范性,完善自己的言行、情感、信念、意志和心灵,并拥有自我的判断、体验和选择,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也必须以教师自身的行为、态度与情感作为课程的起始点,从现实的师生关系上影响学生。

(三)遵循四因评价规律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四因学说,把握了任何事物的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这四因就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在教育存在论视域下,教育是属于人的、人在与现成存在交往中,某种意义的自我生成,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结果,是过程和结果的螺旋统一。[5]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活动,知识力构成了交往质料,知识力既可由老师传授,也可由学生自学,还可通过师生互动来形成;觉解是人最本质的特征,觉解力不仅是目标也是动力;形式因即语言力,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知识的能力;教育的最终至善目的是提升智慧和爱智慧,自身修养成至善德性。德性力这一目的因隐性的体现在质料因、动力因和形式因之中。

有机论课程思政的实施应遵循四因评价规律,这一教育过程必须是提升师生知识力与学习力的过程;它能使学生的觉解力得到提升,觉解不仅是理解,而要达到自觉,还得有对理解本身的自我反思与深度学习。显而易见,课程思政要提升学生的语言力,对抽象思维的表达,为未来创新奠定基础;课程思政的目的是提升德性力,德性力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包括学生的学习德性和老师的教育德性。

(四)遵循校内外统一律

概括而言,课程思政要体现出教育的基本规律。从知识层面上看,课堂教学的确能对人的道德知识的学习与道德情感的激发起到较好作用,但要实现人由道德情感到道德意志以及道德信念到道德行为的转化,仅依靠课堂是所不能达到的。为此,课堂教学只发挥了课堂对道德内容的认知和道德情感的激发作用,是一种道德知识的传播过程,也是课程思政最大优势。但也要充分认识到,学校生活是一种典型化与形式化的生活,在课堂上形成知识难免带有理想化和形式化色彩,它与学生真实的社会生活及家庭生活是有距离的,如果单纯注重教学,尤其是把学校当成思想情感培养的主渠道,必然会造成学生跟自然与社会的脱节。杜威提出“学校即社会,学校即生活,教育即生长”,要求做到“教学做”合一,从做中学,避免这种脱节性。

应然的思政教育应是积极改善人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至整个社会环境,达到对人的行为有机引领和控制,影响人信念的发生。这就要求教师坚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以及回归梦想原则,不能为课程思政而思政,避免机械的课程思政和思政教育的功利主义思想。同时,课程思政本身须要有边界,要认识到从意志、信念到行为转化以及情感的感染直至最后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行为的知行合一,还有很长的距离,需要学生的生活环境、实践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配合以配置出最适合学生自我生成的生态环境,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真正的幸福。

猜你喜欢
有机道德思政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纯净天然有机 为您献上一杯道地药茶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跟踪导练(五)(2)
思政课“需求侧”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