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权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2020-01-19 03:48刘新宇黄朝晖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大学生能力教育

刘新宇,黄朝晖

(1.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2. 长江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在我国掀起了创新创业的浪潮。“创新创业”作为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之一,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促使传统企业进行转型升级,也带动了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以及3D打印等新技术发展。这些新技术对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2020年初,新型冠状肺炎的疫情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在疫情后时代,信息技术、实体经济、制造业、服务业以及交通物流的结合比以往要更加频繁和深入,今后可能会出现大量人们认知或教育观念之外的新领域、新岗位和新行业。这些新兴产业强调学科专业的引领性与交叉性,更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才,这对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醒广大高校工作者,应对大学生的人才培养进行反思。学生就业固然是高校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众创时代,国家和社会更需要创新者和创业者,尤其在现在的新兴领域,青年大学生理应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

一、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反思

早在2016年,国家教育部就明确要求各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实行学分制管理。高校为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开拓创新复合型人才,积极开展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引导,开设了一系列与创新创业有关的课程,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人士举办讲座,和学生一起分享经验。在实践方面,全力推进“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青春”创业计划竞赛,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2019年6月,麦可思公司发布了《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2018届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仅为为2.7%,仅有6.2%的大学生毕业三年之后仍在在自主创业。

(一)授课方式比较单一且知识信息更新慢

许多教师的教学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教学等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实践模拟,对于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较少。互联网3.0时代的到来,各种知识的更新快,而教师授课内容大部分来自书本,内容更新缓慢。即使有老师花费精力收集了网络或者其他的多媒体资源,也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利用网络和自媒体接受的信息量甚至超越老师的传授,导致学生对上课内容缺乏兴趣。在课程实践模拟方面,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在学校举办的创业实践等活动中仅有少数感兴趣的学生参与,或由老师指定学生参与,甚至应付交差。和一些文体活动与比赛相比,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参与人数不多,学生自觉参与率不高。过多的注重学习理论知识,缺少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课程设计,缺乏迅速的知识更新,必然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在今后就业、创业时遇到困难。

(二)部分学生出现认知偏差

在平时和学生交流发现,部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不强,更多学生认为大学生毕业面临的选择是就业、考研和出国。觉得创新创业和自己的专业关系不大,在主观意识里,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重视,觉得创新创业的内容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并无作用,对自己能力的培养缺乏实质性的改变,且需要消耗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学生更希望把精力放在专业课上。对于创新创业的相关学习和实践,也是浮于形式,如某高校的“创青春”创业项目大赛,存在参赛作品数量严重不足的情况,相当数量的作品质量不高,学生只是应付而已。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建设薄弱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时代的烙印,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它和当今社会发展需求息息相关,对任课教师的创新创业经历和社会实战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授课教师却很少或几乎没有相关的创业实践经历,大多通过案例进行讲解,无论是学习氛围,还是授课效果都不十分理想。

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并不在于一节课后学生记住了多少创新的概念和创业的方法,而要求和引导学生在获得知识时,能结合自身的特点,产生多角度思维,拥有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的能力。要求教育过程不是一味的理论讲解和灌输,应注重创造有利于创新创业能力和思维产生的环境与条件,重点在于引导和启发。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和信息的更新加快,社会行业更新迅速,大学生的社会职业更迭加剧。要适应社会需求,就需知识的整合和能力转换,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正是这种整合和转换的关键。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日益增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思维模式的更新和自身综合素质提升的目标,体现高等教育基于时代发展的前瞻性。

二、增权理论运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

大学生群体中,绝大多数是法律上的独立民事行为人,在高校学习生活中,处于受保护的状态,社会参与度不高,承受能力较差。当毕业步入社会后,校园和社会的环境的反差,使得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比较脆弱和易受伤害,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近年来大学生“蚁族”现象,表面看来是大学扩招的后果,究其根本则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缺失。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短缺。通过毕业生访谈和用人单位反馈发现,不少毕业生在就业与创业过程,不能快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工作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个人主义色彩强烈,工作中缺少团队协作。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就业后发展难以及离职后再就业难,有些学生无法适应日新月异发展的社会行业要求,虽受过高等教育,但在就业或创业的过程中,不得不选择门槛低和从业要求低的传统产业,未能发挥在学校学习的专业优势,却从事保险推销、餐饮服务和广告营销等临时性工作,甚至处于失业状态。这些情况表面上反映出大学生就业难和创业难,就业和创业质量不高,实际上则反映出学生在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的弱权或无权。

增权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个重要概念,“权”指个体改变生活状况和获取资源的控制能力和影响,它是一个发展过程、一种介入方式。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增权:一是个体层面的增权,个体得以控制自身的生活能力,加深对自我的认识,意识到自己是有能力的,能够对问题产生影响,从而解决问题。二是人际关系层面的增权,任何人都不可能单独存在于社会之中,离开人的的交往联系,谁也不能提升自己的权力和能力。个人在人际交往中,通过掌握谈话和决策的技巧,建立和他人平等的关系,增加自身的社会资源,争取公平的社会环境,进而解决问题。三是社会参与层次的增权,通过表达自己利益诉求和参与社会资源的分配,争取到相匹配的社会平等待遇。增权是一种发展过程或一种干预方式,目的是挖掘或激发案主的潜能。它不是一个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双方的互动过程,增权看重的是过程,不过分强调目标和结果,更加重视潜能的挖掘和自身能力的激发。

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引导和启发,发掘学生自身潜能,让学生感受进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学会适应社会生存,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教育过程注重的是个体内因的作用,从实质上来看,这就是一种增权赋能,这和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的理念也是相通的。将增权理论运用于创新创业教育,挖掘和激发学生的潜能,以应对外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带来的环境压力。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增权途径

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依靠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辅以各种创新创业活动、竞赛和校企合作平台,更多的是提前进行岗位角色的体验,通过实践过程验证专业所学内容,将社会工作的增权理念运用到创新创业教育中去,能弥补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通过在个人、人际和社会方面上对学生产生影响,让他们认识自我,发挥潜能,提升社会竞争力。

(一)个体增权

创新创业教育是开放性的教育,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知识的整合、转换和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要务是提升学生创业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在普及创新创业基础知识方面,新生阶段可通过开设《创业基础》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通识必修和选修课程,开展学生在创新创业基础知识方面的引导。这一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文化,以激发创新创业兴趣为首要目的,通过本阶段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了解创新创业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在高年级阶段,则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把创新创业知识和专业课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本专业新理论、学习新技术和新工艺,注重学生创新创业人格培养,拥有自我改变的能力,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个体增权。

(二)人际关系增权

人际关系是重要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支持系统,青年学生们在即将步入社会就业创业的时候,校园和社会的反差会让他们产生无助和迷茫的感觉,难以快速适应新环境的发展要求。校园中青年大学生面临的主要人际关系是同辈群体,应充分重视学生社团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学生社团类型中加大创新创业类社团的比例,如创新创业协会、创客空间、众创俱乐部等创新创业社团,并为社团配备专门的管理和指导教师。定期邀请创业校友和创业导师参加创新创业培训、创业沙龙等活动,解决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升创新创业素质。通过这些创新创业社团活动,引导学生们进行朋辈学习,帮助他们对自我多方定位。培养独立意识,锻炼自我控制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使得他们在社会中具有竞争意识与参与意识,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积极履行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形成社会主体的自尊感。促进个人在处事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和谐,实现创新创业能力的人际关系的增权。

(三)社会增权

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依靠高校,创新创业本身具有开放的属性,需要社会资源的参与,才能实现增权的目的。学校对外方面,要与政府和企业沟通,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新创业争取政策或资金扶助,并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开展创业调研和走访,在企业一线,与创业成功人士进行面对面交流。让学生直观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和岗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校园内学校应积极与社会和企业共建研发平台、创新创业技能实践平台以及产业园区等创新创业教育基地,让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学生有良好的练兵场所,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初步融合,实现理论知识的初步转化,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的思维和能力。与此同时,发挥双方在市场、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把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在实践层面上,帮助大学生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制度增权

创新创业教育目的是培养具适应众创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应把自身发展目标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针对社会实际,科学合理的设计创新创业教育制度体系。在学生管理方面,可建立创新创业学分制度,学生在学科竞赛、发明创造、技术开发以及社会实践等方面取得成果,均可获得创新创业学分。激励机制方面,则可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对创新创业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予以奖励,使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在教学运行管理方面,应加强师资建设力度,选聘具有先进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优秀教师、熟悉创业有创业经历的企业家和有创业实践经历的优秀校友,请他们担任专(兼)职创新创业教师或创业导师,共同组建创新创业课程教研室,开设论坛、进行案例讨论和创新创业实务指导。另一方面,加大新进教师培训中的创新创新业能力的培养。授课方式上,提倡“情景体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充分运用头脑风暴、角色扮演和圆桌会议等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根据学生专业与兴趣,把握时代性与个性化,注重创新性内容的引入,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鼓励学生质疑、发问和争论,提倡从多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做到思维模式的更新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从制度和具体操作模式上,应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进行,实现创业教育的制度增权。

猜你喜欢
大学生能力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