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 萱
(黄山学院 文化与传播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充分依托互联网平台,提供人工智能服务,提高人工智能技术,推进重点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产品的创新,实现创新的活跃和产业的融合。[1]2018年以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从虚拟主持人到进口博览会展出的智能陪伴型机器人,人工智能再一次抢到了各大新闻的头条。而在传媒领域,虚拟现实技术(VR)、机器人写作、自动化新闻、人工智能主播、智能传感技术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都为当前新闻从业人员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智能家居、智能出行、智能汽车等,在传媒领域,人工智能也开始发挥它的作用。机器人写作是人工智能在传媒领域运用的典型案例。早期的机器新闻写作雏形大概要算“Google News”,它是对新闻的简单整理和推荐,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写作源自2014年美联社与Automated Insight(AI)公司达成的合作,借助对方的平台来产生“自动化新闻报道”,AI公司总经理表示,这种平台每周可以写出上百万的文章,甚至可以达到每秒2000篇。[2]所谓机器人写作,实则是依据相关的程序设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调动相关信息,从而进行标准和程序化新闻的编写。早在2014年7月,美国洛杉矶发生了里氏4.4级的地震,随后《洛杉矶时报》在震后的3分钟内便发布了地震消息,是所有媒体中速度最快的,这一消息的作者就是新闻机器人“Quakebot”。在我国,近年来机器人写新闻也开始发酵,2015年8月,腾讯财经隆重推出了我国第一个由机器人“Dream writer”自动完成的新闻《8月CPI同比上涨2%,创12月新高》,这引发了我国新闻传播业的广泛关注,紧接着新华社正式推出机器人写稿项目“快笔小新”,加速了人工智能在我国传媒领域运用的进程。
除此之外,在2015年9月3日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中央电视台采用“天鹰”“飞猫”等智能设备对阅兵现场的精彩瞬间进行抓拍,丰富了画面内容;2017年“今日头条”App运用大数据精准推送新闻;2018年江苏卫视跨年演唱会,虚拟人物洛天依带来了精彩的表现。而在民生新闻方面,可利用监控视频和行车记录仪,还原新闻事件最真实的面貌。这些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媒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同时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作为高级的生物,拥有着理性判断和感性认识,通过自己的意识,反作用于实践。整个新闻从业者队伍整体的精神状态是积极和健康的,当然也存在着少部分新闻工作者吃干饭、不作为、经常抱怨的现象,他们缺乏追求新闻真实性的恒心与意志,他们总是找各种借口为自己偷懒的行为进行开脱,每当有新的采访任务或新闻编辑任务时,他们总是在表达抱怨和不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新闻机器人应运而生,这种机器化、程序化、标准化的自动化新闻报道克服了人类特别是新闻工作者在感性上的弊端。这种人工智能技术,首先让机器人利用数据库选择材料,其次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结构优化,接着根据分析结果套用系统已经写好的新闻模版,最后进行新闻的输出。[2]这一系列的过程没有感性的因素,没有情绪的起伏,让新闻报道大大克服了新闻工作者感性的弊端。
由于新闻机器人更多是按照程序运行,有着相对固定的写作模版,特别是在地震、体育、财经等新闻的写作上,机器人可以从大数据中第一时间获取到相关的信息、数据、内容,从而大大提高了新闻采写人员写作的准确率和效率,新闻工作人员不必再因为庞大复杂的数据而使新闻采写的准确率降低。与此同时,机器人比新闻工作者更不知疲惫,机器人可以永不停歇地工作,而人的工作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机器人上的运用,使得机器人可以迅速和持久地获得最新的新闻信息,大大提高了新闻采写的效率,而且新闻机器人所采集的信息和来源会更加真实,更具客观性,除非事前人为对机器的运行程序进行更改,一般情况下,新闻机器人采集的数据会更加真实可靠。
如果从传播媒介的角度来看待新闻业历史的发展,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不同的时期:报纸出现前历史—报纸发展史—广播电视发展史—网络媒介发展史—人工智能发展史。从这个发展阶段我们不难看出,科学技术对新闻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不同发展阶段新闻传播的方式和特点也会有所不同。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是以口语传播为主,同时将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等实物作为口语传播的辅助手段。随着各国文字的出现以及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文字传播变成了新闻传播的主要方式,这一时期,大量新闻工作者运用文字对新闻进行采编。紧接着广播电视媒体兴起,更具专业化的新闻团队开始建立,从策划、写稿、拍摄、采访、再到播音和评论,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质迅猛提升。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新闻传播变得更加迅速,自媒体的广泛使用使得每一个社会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发现者、报道者和传播者。现在,科学技术在人工智能上的运用,再一次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不论是新闻机器人的运用,还是虚拟现实技术(VR)的使用,都分担了大量繁杂的基础性采集工作,让记者从枯燥无味的劳动中获得解放,可以对新闻的价值和内容进行更加深刻的思考和批判。同时,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可以使记者不必身临现场就可以获得最新的消息,特别是在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上,压缩了时间,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效率。
对用户或者受众而言,资讯也就是服务。在当今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每天的新闻信息会多达数万条,但数万条的信息并不是每一位受众都需要了解的,况且每一位受众对新闻类型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喜欢娱乐类,有的喜欢军事类,在这样的背景下,符合受众个性需求的“今日头条”就成了提升用户体验的方法之一。对传统新闻人而言,从众多的消息中进行实时地分类确实有一些繁琐,但对人工智能而言,数据库的建立与成熟,让这种个性化的服务成为了可能。基于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平台,根据用户对新闻的浏览情况,设置个性化标签,从而完成“今日头条”精准新闻的推送。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海量新闻内容的生产实现了智能化标签。这种智能化的推送,提升了用户体验,大大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效果。
前文中已经提到,人工智能在新闻传媒领域的运用克服了从业人员的感性缺陷,这就意味着部分不作为、爱发牢骚的新闻工作者可能会面临着失业的困境。与此同时,对传统的新闻工作者而言,如果只会标准化的新闻采编,不懂得个性化或风格化的新闻写作,也会面临着失业的风险,这部分新闻人员的工作将被效率和准确率更高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所代替。在这里还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新闻工作者中,主持人的工作也有可能会被人工智能所替换。从东方卫视试验智能主播预报天气就可以看出,智能语音服务技术在当前已经得到完善和提高。从微软最新发布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满分为5分的语音自然测试中,微软人工智能小冰已经可以达到4.32分,而行业平均分为3.7分到4分,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技术含量的新闻播报或者只会播新闻的主播也将面临着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失业风险。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大大优化了新闻行业的职业结构。从职业总量上讲,只会标准新闻采编的从业者将会大面积失业,从而导致新闻从业者的总体数量将会有所降低;从职业质量上讲,人工智能将倒逼新闻从业人员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形成核心竞争力,因此整个新闻行业的专业素质将会大幅提升;从职业形态上讲,在不久的将来,机器人记者的出现,将改变新闻从业者的工作样态,在未来,新闻的基本播报和采访将由机器人代替,而记者更多是进行更具风格化和个性化的叙事和评论,大大优化了职业结构。
就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而言,新闻机器人只能输出标准化、程序化的新闻稿件,虽然在这一方面新闻机器人占据着更大的优势,但并不意味着新闻从业者要放弃基本理性思维的训练,如果缺少程序化、理性化的思维,就无法与新闻机器人进行同等的竞争。人作为可以思考的动物,对事物有着自己的审美和判断,而这一点目前人工智能是无法实现的。对新闻从业者来说,只有经过高度程序化、理性化的训练,再运用自己的感性和审美,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低水平的新闻稿件将由机器完成,但是新闻的实地采访、新闻事件的评论等工作机器是无法呈现与完成的。因此新闻工作者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提升新闻评论的能力,努力挖掘新闻背后的价值,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且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自己的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利用互联网提升自己的价值。与此同时,要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新闻研究和深度报道中,创造出更具个人风格和个性化的新闻产品。对新闻主播而言,道理也是相同的,在加强自己新闻播音业务素质训练的同时,更要提升自己新闻采访、新闻评论的能力,做到叙事中有议论,提问中有追问,让新闻播报更具深度也更接地气。
一说到人工智能或者新闻机器人,新闻从业人员的内心总是惶恐不安的,生怕自己被机器人所替代,面对当前媒体的境况,新闻工作者应当转变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目前及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新闻机器人将扮演新闻采编的角色,这一角色价值是对新闻从业者工作的补充,我们不应当把人工智能或者新闻机器人当作抢饭碗的敌人,而应当变敌人为自己的伙伴,充分利用其价值,来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当人工与智能完美结合时,双方必将会走出一条从海量报道到高质量报道以及个性化报道的创新之路。只有坚持机器人与人工的分工与合作,才能取长补短,从而有利于整个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
纵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新闻专业建设可以发现,大部分高校的新闻专业以学术理论研究为首要学习任务。学习的科目大部分以新闻相关领域的理论为主,可以实地操持的科目相对较少,导致新闻专业的学生理论掌握得很扎实,但新闻实践能力相对较弱,从而导致新闻从业者的竞争力下降。因此,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当进一步提升新闻教育的职业化。职业化是任何一门职业成熟化的标志,新闻工作作为一门职业,在基础的教育阶段理应加强它的职业化教育,培养职业化的新闻人才。支撑传媒业发展的三大职业化力量主要有职业化的新闻人、职业化的传媒经理人、职业化的资本运营人。根据调查,目前我国新闻从业人员大约有80万人,而称得上职业新闻人的不足30%,所以在新闻学基础教育阶段,应当鼓励和发展职业新闻教育,如:建立校企合作,将课堂从教室搬到新闻现场,也可以让一线新闻工作者走进课堂,分享实践经验。在这里并不是否定新闻的理论学习,我们只是强调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操持是同等重要的,要将知识教育和技术教育相结合,通过加强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化教育,来应对当前的机遇和挑战。
2018年11月27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召开,习近平主席为大会发来贺信,并在贺信中指出,随着信息化、工业化的不断融合,以机器人科技为代表的智能产业蓬勃发展,成为现代创新的重要标志,我们要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使其造福人类。[3]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生活将是人工智能+互联网的时代,在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大数据之下,新闻从业者只要摆正心态,充分利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优势,加强人机互动,坚守新闻本质,勇于创新,就能成为最后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