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建军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作为学科的文学地理学,在总体框架之下可以有16个分支学科,它们共同组成一门新兴学科的文学地理学。16个分支学科分别是:文学环境学、作家分布学、文学感知学、文学基因学、文学地名学、文学流变学、文学家族学、文学空间学、文学气候学、文学物候学、文学天文学、文学灾害学、文学地图学、文学景观学、文学区域学和文学生态学①。近一年以来,我继续思考与此相关的问题,现在做一点展开性的论述,以求得方家的批评与指正。
一是文学环境学。文学环境学主要研究文学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一方面研究环境对于文学所产生的影响,一方面研究文学对于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特定的研究对象。西方有所谓的“环境批评”,文学环境学可以借用其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但并不局限于此,而是要有新的发展。环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也包括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就是除人类之外,地球上所具有的一切自然因素所构成的环境;而人文环境,就是人类社会在依靠自然地理环境所提供的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一切与人相关的东西的综合,包括了历史、社会、习俗、身体、生活、心理、政府组织、会议、展馆、饮食、演出,甚至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关系等。地理环境对于文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全天候的,主要是通过对于作家所产生的影响而得以实现的。没有作家就没有作品,没有作品就没有作家,但是任何文学与艺术作品都是作家的产物,包括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因为任何人文的东西,都是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之上才可以产生的,而地理环境的主体部分就是自然界的一切,因此,自然地理环境是基础的基础、前提的前提。正是因此,环境对于文学的影响才是以自然为基础的,也是以自然为基本内容的,那么,文学环境学就可以成为文学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而不是文学社会学的分支学科。环境批评主要是英美国家的学者发展起来的一种批评方法,就如“空间批评”、“生态批评”、“地理批评”一样,然而文学环境学却是一门学科,是文学地理学学科体系下面的一个分支学科,并且是很有解释能力和很有发展前景的一门学科。
二是作家分布学。作家分布学作为文学地理学学科体系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有它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作家分布学主要研究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在一个时代或在多个时代的作家,在地理上的分布情况,及其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作家分布学在展开研究的过程中,时间上要有完整性,范围上也要有完整性,不然就会出现不准确和不科学的情况,其结论就有可能让人产生怀疑。我们在此方面已经有了重要成果,如曾大兴所著《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②。这是一种总体上的研究,也是一种宏观性的研究,一个是“中国”,一个是“古代”。读了这一本书之后,我们就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段,文学家在地理上的分布情况,及其产生和形成的诸种原因。对于整个世界文学史上的文学家,对于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学史而言,我们都可以采取这样的研究思维和研究方法,相信可以得出一些有意义和价值的结论。如美国文学家的地理分布、德国文学家的地理分布、日本文学家的地理分布等题目,是可以成立的。当然,我们也还可以从各个方面进行缩小研究。一个是时间上的缩小,如印度古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德国当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一个是时间上的限制,如宋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明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一个是文体上的限制,如中国现代诗人的地理分布、美国当代小说家的地理分布等。由此可见,“作家分布学”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角度与方法。我们可以进行实录,我们也可以进行考证;我们可以进行数据统计,我们也可以进行原因探索。在作家分布学的研究中,只要有根有据,就可以自由地选择和展开。作家分布学,从本质上来说是对文学的历史因素和地理因素的研究,所以会涉及到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历史和特定的社会,当然也会涉及到特定的空间。不过,在现有的作家分布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也是不少的,如一个作家的一生有可能是不断流动的,出生地、成长地、祖居地、客籍地、流亡地等,都各不相同,这就需要在具体的研究中加以区分;同时,一个作家出生在哪里,并不一定就是什么特定的原因,多半是多种多样因素所决定的;地理可以起到制约的作用,但并不一定是最后的、决定性的作用。在作家分布学中,可以采取数据统计,也可以采用图表呈现,更重要的是地图运用,并且可以用各不相同的地图进行表达,有历史地图,有卫星地图,还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自制地图,只要有利于呈现自己的学术发现,就可以加以采用,并且几乎没有限制。这样一种文学地理学分支学科,表面上看是比较科学的,然而也要注意到一个本质性的问题,就是我们所面对的对象是作家和作品,特别是作为文学创造者的作家,全是有情感、有思想、有想象、有个性、有气质和有风采的生命个体;如果我们不把他们当成生命个体,不把文学当文学,不把作家当作家,不把艺术当艺术,就会出现与研究文学所需要的东西、所追求的内容不一致的情况,当世或后世的学者就会对我们的研究及其结论提出疑问。作家的分布是历史、地理和文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不只是由地理因素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在如此分布的原因探究中, 要注重综合性的分析与全方位的把握,才可以得出比较准确和科学的结论。
三是文学感知学。文学感知学作为文学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特定的研究内容。文学感知学,主要研究作家对地理的感知起点、感知过程、感知方式、感知结果,以及这种感知在文学创作中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作家自然也会认知他所处的家庭、家族、社会等,然而这些不是文学感知学所要研究的主要对象,因为作为文学地理学主要分支学科之一的文学感知学,感知的对象主要是地理环境,当然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并且任何作家都是一种综合性的感知,天地之间一切的自然物象和人文物象,都是作家需要感知的对象。如果把人也作为天地之物之一部分,那么也是作家需要感知的对象。在文学感知学的研究中,需要关注这样一些要点:第一是作为感知主体的作家,感知能力的大小和强弱,以及这种能力究竟来自于何处;第二是作家对于天地之物的感知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和构成的,从哪些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感知的结果可能是什么?第三是作为感知客体的以自然物象为主体的天地之物,在它们被感知之后,在作家那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可以产生什么样的意义?第四是文学感知学主要研究对象的“地理感知”,它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从前的学者,包括中外学术史上的知名学者是如何认识地理感知的,具有哪些成熟的理论观点与研究方法?由此可见,文学感知学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是一种很有效的文学批评方法。因为如果没有地理感知,作家的空间感从可而来呢?作家的时间感由何而来呢?作品里的地理形象、地理影像、地理意象、地理空间、地理叙事从何而来呢?除了人类之外,动物和植物也存在地理感知,然而它们没有叙述能力,所以我们无从得知他们的地理感知是如何发生的与如何构成的,其结果又是什么?人类所有成员的地理感知特别是作家的地理感知,我们是可以通过研究而得知的:一个是从作家的生活中得知,一个是从作家的言论中得知,一个是从研究者的观察中得知。文学感知学虽然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真正把它当成一门学问的学者却是不多的,我们可以从现有的文学心理学、文学审美学和创意写作中获得一些资源,来发展作为文学地理学重要分支学科的文学感知学。文学作品是如何产生的?文学现象是如何起源的?作家是如何创作作品的?说起来比较简单,但很少有人讲得清楚,因为作家的身体结构与心理结构及其工作机理,非一般的人所能明了,只有通过生理学、心理学、信息学、美学和语言学等各学科的综合研究,才有可能得到真相。而所有的这些学科,不注重研究作家的地理感知也是不可能的,作家的才能及其外化过程,具有相当的神秘性和神奇性。
四是文学基因学。文学基因学作为文学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也有其特定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作家身上的地理意识和地理观念,特别是作为作家的身体和情感的一个部分而存在的基因要素。文学基因学不是要研究文学构成的所有基因,而只是研究作家身上存在的地理基因,因为地理基因对于作家的成长和发展,往往产生了重要的作用[1]。我们首先要承认在作家身上存在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如文化基因、民族基因、家族基因等,但地理基因是在作家身上起着制约甚至决定作用的基因。地理基因的形成取决于作家的出生地,取决于他从小开始的对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感知,对于故乡的风云雷电、日月星晨、江河湖海、高山平原等自然山川的感知,以及在此之上的全面的、客观的认识;同时,地理基因也会与作家所出生的家庭、家族和民族等因素密切相关,虽然属于遗传学要研究的内容,也会构成地理基因的重要部分。文学基因学是针对作家的,然而也不可以离开作品,因为我们不可能把作家只是当成一个生命个体进行解剖,因为我们在文学研究的许多时候,见不到作家本人,特别是已经离我们而去的古代作家,以及尚未出生的未来作家。即使那些与我们出生于并生活于同一时代的作家,我们也不可能与他们每一个人都有交集,如莫言这样的作家,一般的研究者恐怕也很难见到。更不要说那些外国的作家,他们也很少到中国来;我们即使去到他们所在的国家,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见到。因此,我们要研究他们身上的基因结构与形态,就只有通过他们的作品,并且通过作品来研究作家是很真实的和科学的,因为作品是作家所写的,只要是他所写的,就是绝对可靠的研究材料,与地理基因相关的一切都可以从作品中得到说明。当然,还有一些与作家生活相关的东西,也可以说明作家身上的地理基因的,如他的同事、同学、同行和同志之所述,他所生活过的地方风物和房屋,他曾经上过的小学、中学和大学等,他一生中所到过的山水景观和人文景观,也包括他所读过的著作和作品等。由此可见,文学基因学具有丰富的研究内容、广阔的研究对象、独特的研究方法。在这项研究中,田野调查和实地考察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对于其家庭成员、家族成员、民族成员的访谈,对于其生活过的小范围之内种种风物的记录,包括对于其祖先生活过的地方的考察,对于其家谱、族谱的收集和整理,对于其出生地、成长地、祖居地、客籍地、流放地、流亡地等的实地感知和调查研究,可以获得丰富的第一手材料,所有的这些东西对于文学基因学的研究,显得特别重要。
一是文学地名学。文学地名学主要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地名,文学现象(如文学社团、文学流派、文学会议、文学期刊、文学机构等)中的地名,也研究与作家相关的实有地名,如作家的出生地、成长地、发展地、客籍地、祖居地、流放地、流亡地、埋葬地等,还包括中外文学史上的地名与文学理论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地名。文学地名学在中国是具有深厚传统的科学,中国自古以来对于作家和诗人的出生、行走、写作中涉及到的地名特别重视,特别是作家在一生中的行迹是如何构成的,都会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地名,并且每一个地名都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与伦理内容,因此,中国学者所做的作家行迹学,在某种程度上也就等同于文学地名学。文学地名学可以研究的问题很多,以下两个方面似乎是最为重要的:一是对文学作品中的地名所进行的研究,一是对作家一生中行迹所到之地的研究。苏轼一生经历丰富,有人专门做过研究,除了其出生地四川眉山之外,一生在17个地方做个官,那就是说,这18个地方对于其一生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他所到过的每一个地方,对于其思想和创作所发生的意义,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更为重要的是,他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为了到这些地方去做官,一路上也会经过更多的地方,所有的这些地方上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社会风俗、人情世故等,都有可能对其思想和创作发生意义和产生影响,所以凡是与他相关的每一处地方,都值得进行具体的研究。同时,文学作品里的地名也值得特别关注。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地名,几乎每一部作品中的地名都可以构成一个系统,值得我们以专著或系列论文的形式进行探讨,一部专著和一系列学术论文也许是远远不够的。西方的作品也同样是如此,不仅是小说和戏剧,就是在叙事长诗、史诗和抒情诗中,也存在同样丰富有和有趣的内容,如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地名,柯勒律治诗歌特别是四首长诗中的地名,艾略特长诗中的地名,都是很有意思、值得探讨的重要文学现象。因此,文学地名学可以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涉及的内容和形式都相当可观,并且会涉及到深刻与博大的内容,如文化、历史、伦理、习俗、宗教、信仰、地名的演变等问题。如果要研究与文学相关的所有重要的地名,那就更为广博了,中外文学史上有多少文学名著,几乎每一部名著都与地名相关,因为时间、地点、人物是文学作品的三大要素,每一个地点就会有相应的地名,往往一个地名就可以做一篇大文章。在中国这样历史传统深厚的国度,地名本身就是一部流动的历史,充分地体现了民族的血脉与骨架。就我老家所在的四川省越溪镇而言,许多地名都是值得讨论的,地名中的许多现象都是值得研究的。当然,文学地理学主要还是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地名,与作家的出生长与行走相关的地名,与各种文学史现象和文学理论现象相关的地名。
二是文学流变学。文学流变学主要研究文学现象因为地理变动所产生的问题,并不是从一般的意义上来研究文学的历史演变和历史变迁,正是因为它只是研究与地理相关的文学流变,所以才有了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文学思潮的流动与地理之间的关系,二是文学社团的迁移与文学变化,三是文学中心的转移和文学现象的变化,四是文学风格的演变和地理格局的变化。因此,文学流变学是研究文学的变动和地理现象之间关系的学问,而所谓的地理现象,则包括地理位置的变化、地理格局的变化、交通条件的变化和文化或行政中心的变动,当然也包括气候的变化、水文的变化、气象的变化、天文的变化,以及整个宇宙空间的变化,或由于相关传说与故事而导致的某一个地区和某一个作家地理观念和地理思想的变化等。由此可见,文学流变学有着丰富的研究内容和特定的研究方法,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和多个学科门类。从历史上来看,文学总是变动的与变化的,只要这种变化涉及到了地理问题,而这里的“地理”也是“天地之物”的同义语,就可以成为文学流变学研究的内容。一般的文学流变不是文学流变学研究的内容,如由于时间关系而引起的前后流动,那是属于文学史研究的内容;而如果与地理相关,则是属于与文学地理学相关的文学流变学研究的内容,当然,也会成为文学史研究者需要吸纳的重要信息。从前的文学史研究,不注重空间的变动对文学所产生的影响,所以只讲历史中的时间一维,而不讲空间一维。一个作家的历史如果只是涉及时间,显然是没有办法讲清楚的,他在一生之中不会移动吗?他一生只在一个地方生活吗?他一生只与一个地方相关吗?有人说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一生只是在五十公里范围内活动,而成就了一代哲学大家,这种说法显然是没有根据的。即使是历史事实,五十公里的范围,也是一种重要的空间。对于文学与哲学而言,空间不在于大小,而在于对作家和哲学家所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在当今世界,一个作家一生只是生活在一个很小的范围是不可能的,因为在交通工具改善之后,在通讯工具改变之后,人的生活范围越来越大,所能够关注的对象越来越多,空间也就增大了。如果就文学史而言,空间的变动往往是文学生产的原始动力之一,中国的文学中心从北而言,又从东而西,再从西而东,再从南而北,已经有了多少次的反复,也正是在这样的曲折中,文学的生机才发挥了出来,文学的光华才闪耀了出来。因此,文学流变学研究文学现象的地理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明许多重要的文学史现象和文学创作现象,并不只是空间变动、地点变化那么简单。
三是文学家族学。文学家族学主要研究文学家族的产生、构成、形态、意义和价值,可以注重对每一个文学家族的内部进行研究,也可以注重对文学家族的外部进行研究。文学家族现象在中国古代是大量的存在和显著的存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的“王”家和“谢”就是两个著名的文学家族。宋代的“三苏”也是出自于一个文学家族,除了苏轼、苏辙和苏洵三大家之外,还有不少的诗人和作家存在于一个家族之内。之所以把“文学家族”划为文学地理学的下属分支学科,是因为家族的形成总是与特定的地方相关,开且依托地方而形成在整个国家产生重要影响的家族,如果一个家族里有诸多文学家,那么我们就可以认定这是一个文学家族,从地理的角度来研究文学家族的产生、形成、发展和构成形态,这就是文学家族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时代都产生过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和历史地位的文学家族,北宋时期的眉山苏家和陈家,还有川北的苏家,都是当时有影响的文学家族。由于中国是一个宗法制的社会体制,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封建家族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而家庭则是封建家族的基础之基础,家族的兴旺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里成为重要的文化现象,文化特别是文学成为了维系家族的主要力量。在西方国家的早期历史上,如此的情形也是大量存在的。在东方的日本和印度,许多文学家族曾经闪耀文学史的天空。随着历史的发展,家族在社会发展中的影响越来越小,文学家族在近代以来的中国,发生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小。然而无论如何,文学家族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并且由于文学所具有的情感性和审美性,文学家族学完全可以总结出一些作家成长和发展的重要规则,甚至是文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规律。
四是文学空间学。文学空间学主要研究文学和空间之间的关系,不过这里的“空间”,是强调与地理环境相关部分的空间,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空间。如果只是研究文学与空间的关系,恐不能成为文学地理学的下属分支。在人类的历史上,凡是空间总是要和地理相关,如文学作品中的空间、作家一生的行迹、文学社团的空间存在、文学流派的空间存在、文学思潮流的空间流动、文学历史的空间演变等,没有地理基础是不可能实现的。当然,西方的空间批评只有纯粹的哲学意义,往往从某些抽象的现象和问题中来谈空间,把空间当成了一种想象的东西,只是把空间看成一个容器,具有相当的局限性,但是,文学地理学所讲的空间往往都是具体的、物质化的存在,因此,文学空间学是在文学地理学中对地理空间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才产生的,由此可以对文学现象中的空间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文学空间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一是作品里的空间存在,二是作家生存中的空间问题,三是文学的历史空间,四是文学的传播空间,五是文学的文化与美学空间。如果我们讨论文学社团和文学流派的生存空间,文学家族和文学思潮的存在空间,则与文学家族学发生了一些交叉,对这些现象的研究可以属于文学家族学,也可以属于文学空间学,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处理。文学空间学也可以扩大,将文学与空间的关系全部纳入研究的范围,就与西方的空间批评发生了联系,但也具有很大的不同。文学空间学做为文学地理学的一个分支,还是要与地理相关,文学作品里的空间建构、文学作品里的意象建构、文学作品里的环境描写、作家的空间感知和空间书写,文学社团和文学流派的空间存在等,都是文学空间学不得不加以关注的内容。
一是文学气候学。文学气候学主要研究特定的气候以及气候的演变对于作家作品所产生的影响,研究文学作品里的气候书写与气候意象,特别是文学作品里提出的和所探索的种种气候问题。气候对于人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一年之中的春夏秋冬,一季之中不同的三个月,一月之中的上旬和下旬,一周之内的周末与周初,一天之内的上半天和下半天,在天24小时之内的黑夜和白天,每一年中各种不同的风季和雨季,会直接影响到每一个人的身体和心情,而所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作家的身体、情感、想象和心理,直接影响了一个作家的文学创作,以及文学创作的内容和形式[2]。所有的这些外在的东西,包括作为作家身体和心理的内在的东西,都会直接保留在作家的文学作品中,因此,文学气候学具有丰富的研究内容和具体的研究对象。文学气候学既可以研究作家与气候的关系,也可以研究作品与气候的关系,还可以研究文学社团、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史和气候的关系,以及极端气候变化对于所有文学现象所产生的影响,包括作家的生存、作品的创作、作品的传播、作品的消费、作品的改编、作品的评论、作品的教学等所有的方面。在当今的世界上,气候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季节的循环、天气的变化、四季的构成、极端气候的产生等,因此,文学气候学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问,也是一门很有意义的学问,因为它直接地气、直通底层、直击当下,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实生活很是接近。人类对于气候所产生的影响,如果对于文学产生了意义,也可以纳入研究的范围。气候决定了人类的生存,但人类以自己的欲望而改变地球的运转,特别是排放的有害气体、发射的卫星、生活垃圾对海洋的污染等,不仅对于人类的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同时也会成为文学作品的重要题材。这一部分的研究,也许会与文学生态学产生一些交叉,但两者的侧重点并不一样。作为文学地理学的一个分支,文学气候学处于前沿的位置,文学与气候之间的关系更为直接与全面,更为具体与细致,所以也具有相当丰富的内容。气候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态度和立场,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身体和心理,可以决定一个人的风格与话语,因此,文学气候学是一门真正的科学,只是和生理学、心理学、美学的关系相当密切的一门科学。
二是文学物候学。文学物候学主要研究文学和地球表面物候现象之间的关系,而物候是与气候相关的地理内容,当然有的学者认为物候属于气候,有的学者认为物候具有独立性质,无论如何文学物候学具有特定的研究内容和特定的研究对象。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物候和气候是密切相关的自然现象,物候也许是气候中的重要内容,但由于文学作品对于物候的表现特别丰富,同时物候与人类是相生相伴的力量存在,对于作家和作品的产生具有特殊的意义,所以文学物候学也是可以独立存在的。文学物候学主要研究作家对于物候的观察、感知、发现和记录,同时也研究文学作品中的物候意象和物候书写。而所谓的物候,主要是指自然界中所存在的动物和植物现象,是自然界的产物同时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类的朋友同时也是人类生存所需要的食物,因此,物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要研究文学物候学,首先要了解地球上的动物系统和植物系统,它们在系统内的生存规则和系统外的生存规则,以及对于人类所产生的至关重要的影响,当然也包括人类的生存对物候所产生的影响。在文学物候学里面,有诸多值得研究的关节点:一是动物的灭绝问题,二是动物的迁移问题,三是动物的伦理问题,四是动物的生态问题。对于植物的研究也是一样,同时也存在植物的迁移问题、植物的灭绝问题、植物的伦理问题和植物的生态问题。最为重要的一点,也许是动物的多样性问题和植物的多样性问题。如果地球上没有了动物,人类不知如何生存;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植物,不知人类可以如何生存?其实,物候也包括水文、地貌和地质现象,这些现象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值得深入分析。文学物候学具有广泛的研究对象,把本属于气候的一部分划分出来,具有了特别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们只要研究一部文学作品中的动物或一部文学作品中的植物,就可以成为一门很大的学问,如《诗经》中的动物或《诗经》中的植物,或《圣红》中的动物或《圣经》中的植物,不都是很有意义的选择题吗?或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地形学问题,或西方当代小说中的地形学问题,不也可以作为博士论文或硕士论文的选题吗?因此,文学物候学完全可以从文学气候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天地之间,诗人作家对于物候的变化往往是最为敏感的,而所谓的气候许多时候就是表现在物候上,特别中春夏秋冬季节的到来与离去,如果没有物候上的变化,也许我们还无法把握。而在中外文学史上的绝大部分文学作品中,物候现象的大量存在,为文学物候学提供了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研究对象,所有的思想与情感都完整地存在并体现于其中。
三是文学天文学。文学天文学主要是研究作家作品与天文现象之间的关系,天文现象对于作家和作品所产生的影响,或文学作品对于天文现象所产生的影响。而所谓的天文现象,首先是风云雷电等自然现象,其次是宇宙星辰等自然现象,再次是太阳月亮等自然现象,最后是天体产生历史与构成形态等哲学和美学问题。由此可见,虽然一般的人也许进入不了天文的实体之中,但是每一个正常的人每一天都不得不面对天文景观,不得不有所观察和思考。可以说,天文现象对于作家所产生的影响,丝毫也不亚于物候现象所产生的影响。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没有太阳和月亮,人类不知如何生存?如果没有天上的星空及其无穷的星河,人类不知如何自处?如果没有风云雷电,人类的生活将会失去多少重要的意义。凡地球表面所生存的人类,包括动物与植物,没有谁可以离开天而生存和发展,况且太阳不只是发亮的物体,月亮也不只是发光的物质。天体运行而形成的时间与空间,决定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样态,也决定了人类的身体、情感、心理和精神形态。由此可见,文学天文学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具体的研究内容,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文学地理学所讲的“地理”是天地之物,因此我们可以说,文学天文学占去了文学地理学的“半边天”。自古以来的许多文学作品,存在多种多样的对于天体的想象,如天宫、天庭等等,每个民族似乎都有这样的建构。人类对于太阳和月亮的想象,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种种书写,就值得我们每一位学者好好研究一生,更不用说天上所有的恒星和行星,还有无穷广大多重宇宙的存在。人类自有史以来就在探索星空,产生了多少神奇的文学作品呢?“天”、“地”、“人”之间,人与地的关系形成了人地关系,人与天的关系则形成了人天关系,构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学术领域。2020年的上半年,发生了许多令人惊心动魄的重大事件,包括新冠病毒的全球传播、中国南方大洪水的泛滥成灾、非洲蝗虫的世界飞行、程度不同地震的发生、中美关系的高度紧张、中印关系的高度紧张等,所有这些现象也许具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天文现象的发生,天体运行让从前的空间关系被打破,所以地球上灾害频发,人与人之间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由此可见,天文对于人类的影响、对于文学的影响是多么广大,只是我们一般的人无法感知和认识罢了。在这个过程中,作家们创作了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极大地保存了在特定天文条件下的种种,成为了文学天文学关注的对象和研究的内容。
四是文学灾害学。文学灾害学主要研究文学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自然灾害对于人类所产生的影响,自然灾害对于文学所产生的影响,文学对于自然所发生的影响,文学对于自然灾害所发生的抵抗,当然,特别是要关注前者。地球上从来就不是平和如初的,人类自来没有不面对灾害的,只是有时大而有时小而已。大的灾害如地震、海啸、飓风、雪崩等,小的灾害如泥石流、雷电、车祸等。自然灾害总是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的生命,因为自然灾害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正是因此,作家作为人类社会的成员,他必然会观察、感知、记录和书写灾害,并且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或多或少的保存。具体而言,文学灾害学的研究内容,可以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灾害对于人类所产生的影响,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最为显著,当代科技手段为人类减轻灾害提供了一些条件,人类的生存境况才有所改善。第二是灾害对于作家所产生的影响,作家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时代生活的晴雨表,对于自然界发生的灾害是最为敏感的,因此自然灾害对他们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最为重要和深刻的。第三是自然灾害在文学作品中的存在及其意义。如钱钢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张翎的小说和同名电影《余震》,还有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等,都是人类历史上面对灾害的重要作品,当然,像这样的作品在中外文学史上还有很多。天灾和人祸的关系,历史上的灾难记忆,自然灾害与战争的关系,都可以纳入文学灾害学的研究范围。不过,作为文学地理学一个分支的文学灾害学,关注的是自然灾害为多,而不太关注人类自身的灾难,因为它与地理没有很大的关系。当然,有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东西是联系在一起的,如一个小区内所发生的洪涝问题,洪水对于一个修建在河道上村镇的毁坏问题,雷电对于没有避雷设施小区或村庄的击毁问题,也只能将各方面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并且可能具有更为深广的内容和更独到的发现。文学灾害学不是今天才建立起来的,历史上有许多作家都在描写,也有许多学者都在关注,然而作为文学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在今天我们才有会更加清醒的认识。人类在今天所面对的灾害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像地震、海啸、洪水、山体滑坡、气温上升等,也许是从前的人类面没有经历过的,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反映,这就为文学灾害学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对象和丰富的研究内容。文学灾害学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学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是因为灾害和地理之间是一种直接的关系,所谓的灾害主要是由于地理的变化而造成的,特别是地质和气候的变化而产生的。
一是文学地图学。文学地图学主要是以地图的方法来研究文学,或者研究文学和地图之间的关系。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说,地图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整个世界对于自己所处环境的认识,如中国地图、世界地图、欧洲地图、四川地图。地图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纸质的地图,有电子的地图,有地形图,有行政区划图,有卫星地图,有气象地图,丰富多彩,不一而足。而所有这些都可以和文学联系起来,可以用地图的方式来表现与呈现所有的文学的现象和诸多的文学内容。文学地图学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作家的行迹图,如苏轼一生行迹图、李白一生行迹图、陆游一生行迹图、奈保尔一生行迹图等,近些年来许多学者都在做这个方面的东西,如王兆鹏和李常生分别所做的唐宋文学地图研究和苏轼、苏辙一生行迹的研究,就是重要标志性成果。第二,作家的地理分布图,每一个时代作家的地理分布、每一个地区作家的地理分布、每一个国家作家的地理分布、每一个民族作家的地理分布、整个世界的作家的地理分布等,可大可小,可粗可细,具有多种多样的选择。第三,中外文学史上文学中心转移形态图,可以编制多种多样的图册,每一个国家的文学历史演变,都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地图。第四,以数据统计为基础的各种各样的与文学现象相关的表格,也是一种图表式的呈现,可以纳入文学地图学研究的范围。第五,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空间形态,可以用图和表的方式进行呈现,特别是长篇文学作品如长篇小说、多幕剧、长诗和电影、电视作品中的地理空间形态,可以地图的方式进行研究,并探索最为深刻的思想与情感内容。文学地图学是一门很大的学问,特别是当高科技手段发展起来以后,运用科技平台对文学研究进行呈现,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对于文学地图学,有的学者没有正确的认识,以为只是形式和技巧的改变,其实是不正确的。文学地图学的建立体现的是一种学术观念的改变,对于从前中外学者所做的文学研究,是一种极大地改进和重要的推动。文学地图学既是一种外在的呈现,也是一种内在的研究,文学地图并不只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研究方法。文学地图学不是图像理论的发展,而是文学地理学与最新科技平台的有机结合,所以属于文学地理学的分支,而不是文学图像学的一部分。
二是文学景观学。文学景观学主要研究与文学相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或者是研究文学与景观之间的关系,研究景观对于文学所产生的影响,或者是研究文学对于景观所产生的影响。如果和文学没有关系的景观,不是自然景观就是文化景观,或者叫人文景观,就不能成为文学景观学所研究的对象。文学景观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分为文学的内部景观和文学的外部景观。所谓文学的内部景观,是指文学作品中所存在的景观描写与景观呈现,它是作家审美创造的产物,所以与作家的情感、想象、思想、思维和审美趣味直接相关,或者说是作家艺术审美的直接现实。它们不是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实有的东西,也不是大地之上所存在的实有的东西,而是文学作品(包括纸质、音像或电子等形态)中所保存的景观形态,可以成为文学景观学需要研究的最重要的对象和最主要的内容。而在文学作品中,景观的存在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各种不同的文体形态中,其存在也是各不相同的。在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电影、电视、动漫、游戏等不同文体中,特别是在每一部文学与艺术作品中,景观的存在与呈现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对文学内部景观的研究,实在可以构成一门很大的学问,需要投入许多的力量,并且需要做出长期的努力。在一部文学作品中,文学景观也许有一个,也可以有许多个;有的景观可能是完整的,有的景观可能是不完整的;有的景观可能是影像,有的景观可能是意象,有的景观可能是形象,有的景观可能只是空间,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全面地、深入地研究。对于文学外部景观的研究,相对来讲要简单一些,因为外部景观是实有的存在,比较容易把握。当然,文学的外部景观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总体上来说,是与文化地理学所讲的文化景观是等同的。文学景观学所讲的外部景观,是与文学作品和作家经历相关的景观,如果与作家作品没有什么联系,或者是与文学团体、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活动等没有什么联系,则不是我们所讲的文学景观,就不能成为文学景观学所研究的对象。不是每一个地区都有文学景观,如我们熟悉的黄鹤楼、晴川阁、归元寺等,自然是文学景观;像汤逊湖、南湖、狮子山等,因为没有著名的文学作品之描写,也没有著名作家与它们相联系,所以就不是文学景观。再扩大一些,如蛇山、龟山、武当山、西山等,有著名的文学作品进行过描写,或者有著名的作家曾经光临活动,则它们可以算是文学景观;然而如大别山、神农架、雪峰山、大洪山等,由于没有著名的文学作品进行描写,也没有因为著名文学作品或著名作家的光临而产生更大的影响,所以就不能成为文学景观。对文学内部景观的研究和文学外部景观的研究,其研究路径、研究方法、研究目标都是不一样的。对于文学的内部景观的研究,与一般的文学研究没有本质的不同;而对于文学外部景观的研究,则需要采用田野调查、实地考察的方法,主要研究它是如何成为文学景观的,作家与此景观之间的关系,作家的文学创作如何赋予了它新的意义和价值,其意义的演变和发展是如何产生的,人们是如何认识它的意义和价值的,它和作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它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它和观众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历代以来,它的文学意义和文化意义是如何叠加起来的,最后的结果如何?由此可见,文学景观学具有相当丰富的研究内容和广阔的研究领域。
三是文学区域学。文学区域学主要研究文学的区域划分和区域构成,可以就某国文学而言,可以就某地文学而言,也可以就整个世界的文学而言。文学区域学的基础概念是“文学区”,从前的文学理论或文学史上没有“文学区”的概念,在文化地理学或人文地理学里有所谓的“文化区”,并且分成“形式文化区”和“功能文化区”,但对于文学和文化少有深入的论述和科学的研究。在中国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中,“文学区”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就文学产生的地理基础而言,也是就文学产生的文化传统而言的[3]。文学产生的地理基础,是指每一个作家或民族的文学,往往都是以特定的地理形态为基础的,国家的形成和民族的形成,往往是基于地理格局,这就是所谓的“地缘政治”,也是所谓的“军事地理”。文化当然有它的独立性,民族和地方的传统在其中发挥很大的作用,但任何文化也都是有其地理基础的,不得不受特定地理形态的制约与影响。文学的背后是文化,但文学和文化的背后却是地理,离开了地理形态和地理特征,就没有文化和文学的地方特性;而没有地方特性的文化和文化,就没有办法和其他地方的文化和文学区别开来。“文学区”的概念是在地方文学的基础上才可以形成立,如果说“文学区”是一个范围,那么地方文学就是一个地点。地方文学虽然也是一个具有空间性的存在,然而还是集中在一个地点,或者是一个村庄,或者是一个城镇。当然,从本质上来说它也可以是一个范围,但很难说是一个区域。因此,在文学区域学的研究中,“文学区”、“区域文学”、“地方文学”、“地方感”等,都是重要的概念和术语。从湖北而言,可以分成鄂东文学区、鄂南文学区、鄂西文学区、鄂西北文学区、鄂东南文学区和江汉文学区等六个文学区,并且的确是各不相同,差别甚大。就中国而言,可以分成东北文学区、齐鲁文学区、燕赵文学区、荆楚文学区、吴越文学区、岭南文学区、巴蜀文学区、秦陇文学区、三晋文学区、草原文学区、湖乡文学区、西南文学区、青藏文学区、闽台文学区、港澳文学区等,当然对整个中国文学而言,可以有不同的区域文学划分,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就整个世界文学而言,可以有东亚文学区、东北亚文学区、中亚文学区、西亚文学区、南亚文学区和东南亚文学区等,也还可以有其他的划分方法。由此可见,文学区域学可以形成一门很大的学问,在文学地理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需要注意的是,“文学区”应当是一个较大的范围,不可划得太小,如果太小就与“地方文学”重合了。同时,如果在一个城市,相互之间的关系很密切,就不宜再划文学区,如武汉市有十五个区,就不可划出十五个文学区,因为文学区的概念毕竟不同于行政区划,并且它们的本质和性质完全是两回事。文学区划分的根据是地理形态和文化生态,是文学的不同风格与不同特点,所以文学区的划分是有其重要地理基础和文化基础的。
四是文学生态学。文学生态学主要研究文学的生态问题,文学作品中的生态问题,文学与生态的关系问题等。生态批评是最近三十年来在英美等国兴起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主要是从生态的角度来探讨作家和作品等文学现象,形成了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学派。在西方,生态批评是和环境批评联系在一起的,是两种不同的批评方法,推进了整个世界对于文学甚至文化的研究。然而,西方并没有文学生态学,特别是没有作为文学地理学分支的文学生态学。所谓生态,是指地球上出现了生态问题,人类所生存的环境出现了灾难性的后果,如大气污染、生活垃圾、地表破坏、江河枯竭、转基因食品、地震、海啸、飓风等。由此可见,生态问题主要是随着人类的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重大影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作家和艺术家才不得不加以关注,并在自己的作品中进行书写,这就是环境批评和生态批评的研究对象。当然,既然称为“批评”,两种批评方法主要是针对作品和作家,离开了具体的作家和作品,生态批评和环境批评是不存在的。而文学生态学并不等同于环境批评和生态批评,而是要研究与此相关的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主要问题如下:一是要研究生态问题对于文学所产生的影响,二是要研究文学对于生态问题所产生的影响,三是要研究生态与世界地理之间的关系,四是要研究作家的地理观念和生态观念之间的关系,五是要研究生态文学或环境文学是不是文学生态学研究的全部内容。今年初在世界各地所发生的新冠疫情,其实就是严重的生态灾难。包括前些年发生的非典、埃博拉病毒、黑死病等,也都是在地球的生态被破坏之后所发生的问题,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与此相半的文学作品也是大量存在的,值得我们以文学生态学的眼光重新进行研究,可以从中发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有没有必要将生态批评和环境批评发展为文学生态学?当然是有必要的。批评方法本身并不是一门学问,当人类面对的生态灾难越来越严重的时候,文学生态学可以为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分析。文学生态学之所以是文学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是因为生态就是地球上的地理形态出现了改变,发生了问题,其本质还是属于地理构造与形态的问题。总之,文学生态学是具有特定的研究内容和特殊的批评方法的一门学科,在当今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文学地理学是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的重要学科,重要到超过了从前的文学心理学、文学伦理学、文学接受学、文学社会学和文艺美学等,甚至可以和更上层的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学等相提并论。因为任何文学现象都会有其地理基础,不与地理发生关系的作家和作品是不存在的,任何人不可能只是生活在时间之中,并且离开了空间的时间也是不存在的。也正是因此,文学地理学才被中国学者提出并发展起来,其存在的必要性、合理性和逻辑性,已经得到学界上下的一致公认,学术成果已经获得了许多学者的高度认可。然而,文学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还是没有能够完整地建立来,特别是没有建立起自己完整的学科体系。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出建立文学地理学学科体系需要深入探讨的16个重要领域,我们称之为文学地理学的16个分支学科,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其实现的途径和方式。每一个分支学科都有自己的讲究,都会有不同的构成方式和发展路径,不过文学地理学也有总体上的要求。而所谓的16个分支学科,也就是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必须要注重的16个方面,只有把所有的这些领域都发展起来,文学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建设才会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当然,文学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也会牵涉到许多其他方面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已经有了前期的探讨。主要是:第一,作为批评方法的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的创新性问题。文学地理学不仅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批评方法,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者的新立场和新观念,具体体现于一整套新的文学地理学批评概念和术语③。第二,文学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文学地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因为它可以重新解释许多重要的文学现象,让我们重新认识文学的发生、起源、构成、发展、传播和接受等诸多文学的基本理论问题④。第三,文学地理学的地理本质问题。文学地理学所讲的“地理”,并非地形地貌,也非地质与气候,而是人在天地之间所能够感知和认识到的“天地之物”,那些无穷无尽的自然物象,也包括人本身。因此,文学地理学才是一门可以透视天地人的深广学问。如果我们只是把“地理”理解为“地形”与“地相”,则会有损于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设。第四,文学地理学的总体结构问题。文学地理学由16个分支学科所构成,正好说明文学地理学的博大精深。因为它可以说明文学地理学研究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内涵深厚,主题宏阔,道行高深,才值得我们从许多侧面、许多角度来进行集中深入地探讨,也只有如此才可以建立起文学地理学在整体上的学科框架。文学地理学学科体系的建构,有多种角度、多种方法、多个层面,本人所识的只是其中之一种,并不排斥他人的努力。只有经过许多学者的共同努力,假以时日,真正的文学地理学学科体系大厦,方有可能最终被完整地建立起来。由于文学地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所以需要更多学者的参与。当16个分支学科都建立起来了,谁还能认识不到文学地理学的重大理论价值和重要的实践意义呢?
然而,如何才能够实现文学地理学学科体系的建构?第一,充分发展每一个分支学科的研究领域,把文学地理学的基础打牢靠。如果说文学地理学是一座大厦,那么其分支学科就是支撑它的16根大柱,每一根柱子都很结实和壮实,那么大厦也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第二,以文学地理学批评为路径,丰富文学地理学大厦的血与肉,让文学地理学成为一门活的学问,而不是一门只是停留于理论构想的死的学问。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对象主要是作家与作品,如果能够从对于文学作品和作家的批评中,寻找到极为丰富的文学与地理之间关系的种种形态,就会有利于我们准确地理解和科学地认识文学和地理的真实、复杂和曲折的关系,文学地理学才会成为既有理论框架又有解释功能的具有活力的学科,所以从事具体的文学地理学批评实践是文学地理学学科体系建设有重中之重。第三,要海纳百川地借鉴和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包括中国古代的、东方其他国家的、西方国家的相关研究,为文学地理学的具体研究所用,在此基础上进行突破和创新。没有突破就没有学术价值,没有创新就没有理论价值,但突破和创新也要有前期的基础,前人已有的材料和思想就是我们创新的前提和条件。自古以来,文学地理学就有人在做,并且也有极为丰富的思想成果,只是没有人提出要建立文学地理学这门新学科。文学地理学不可能凭空建立,文学地理学也是人类社会的思想成果积累到一定时候的水到渠成。第四,要在世界视野之下才有可能得到完全地和完整地建立。关起门来讨论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打开大门走进世界学术对话的广场,在中国文论话语的历史进程中,同时也把文学地理学当成中国文论话语建构的重要组成,让世界其他国家学者参与进来,产生一种互证、互补、共生、共存的学术形态,文学地理学学科体系建设就会得到很大的推动。西方没有“文学地理学批评”,但有所谓的“地理批评”;西方没有作为学科的文学地理学,但是有文学地理学研究。在当今世界,只有古今一体、融会贯通,文学地理学才会永远充满活力、永葆生机。
注释:
①文学地理学16个分支学科,是笔者于2019年11月在中国文学地理学会和湖北科技学院主办的“新媒体时代文学地理学与地方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上发言时提出的,限于时间而没有展开。
②参曾大兴:《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③参邹建军,周亚芬:《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十个关键词》,《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邹建军:《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十个关键理论术语》,《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④邹建军、张三夕:《简论文学地理学对现有文学起源论的修正》,《长江学术》2015年第4期;邹建军:《文学地理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问题》,《文学地理学》第六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