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话语在课堂中的应用

2020-01-19 02:36:32张明涵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真实性情景话语

王 宇,张明涵

(东北林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哈尔滨 150040)

一、引言

中国课堂上“典型的”英语互动练习和真实生活中的语言使用是有差别的,在很多情况下,学习者在课堂上受教学任务所限制,他们往往是被动地学习语言,很难在真正的情境下练习目标语,这种语言学习脱离了语境,并且缺乏与真实世界的关联性。因此,虽然学习者掌握了目标语言的大量知识层面内容,但是脱离了课堂,他们却不能很好地用外语与人进行交际。这种外语教学模式需要转变,20世纪70年代交际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开始流行,其强调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而不是语法的准确性[1]。与此同时,在英语教学中“真实性”的概念成为了一个新的热点话题被广泛关注与讨论。

二、真实性和真实话语

(一)真实性的定义和内容

对于真实性的定义众说纷纭,Gilmore曾对真实性这个术语提出八种不同含义[2]。Oxford提出所有的语言学习,合作型学习、任务型学习、内容型学习、多媒体智能都是课堂上促使真实互动的实践手段和方式。这种真实互动指文献(口头的与书面的)、学习材料、学习任务、文化教具、多媒体产品、作业形式,甚至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真实互动[3]。

Breen把真实性分为四类[4]61:(1)文献的真实性,指我们可能对学习者使用的输入信息和材料;(2)学习者自身对这种文献理解的真实性;(3)语言教学任务实施的真实性;(4)语言教学课堂的真实社会情境的真实性。

初始,研究学者对真实性的讨论集中在口头和书写的文献材料上。真实的文献材料是本族语说话者为实现他们的交际目的而产生的;而被用于语言教学设计的文献材料通常被认为是不真实的。因此,认为真实材料是被我们在真实世界中使用的真正交际的材料,而不是被用来为英语教学和学习而特别准备的材料[5]。然而,这种说法逐渐不被认可, 一些学者反驳说真实性不仅存在于文献中,也存在于文献和他们的听众与读者的关系之中[6]712。 一些文献,如报纸文章被用作教学材料,这种材料也可能是真实的,但是如果被使用在一些二语教学的任务和互动中,如记忆、翻译等,它就是不真实的。

除了文献材料的真实性,我们还应考虑教学任务的真实性和情景的真实性。在课堂上,学生常常被要求去扮演一些教学任务中的角色,社会情景的多样特征在课堂上可能不被真实呈现[7]。例如,教师让学生去扮演一些远离甚至脱离学习者文化背景、价值观、学习目的等的角色。这种不合适的情景与语境会减弱语言学习者对二语学习的兴趣。最后,即使文献真实,教学任务真实,但教学结果往往不是真实的[8]。 在许多课堂上评分的标准更倾向于语法是否准确等。而在现实生活的交际中并不看重这一点。

总之,真实性不能被教师和课程设计者简单地定位在真实文本上,就像Van Lier指出真实性是师生做出的真实行为共同产出的结果[9]14。进一步说,真实性是由语言使用者、情景语境和文本文献等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二)真实话语的定义和内容

在课堂上使用真实话语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课堂无法提供给学习者真实的语境条件。语言使用的真实性和能够发挥其正常的语用功能依靠于言语交际处于特定的话语社团之中,听者只有成为这个话语共同体中的一员,他们的语言才具有真实性,而学习者往往处于此种特定语言环境之外,不是这个社团的成员[6]711。即使如此,教师还是应该意识到教室语境是为了形成一个语言学习社群,任何参与到这个社群的话语都是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

在众多研究中,我们不是很清楚地把话语的真实性、任务的真实性和情景的真实性进行区分[10]。Breen把话语的真实性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文献的真实性,指我们可能对学习者使用的输入信息和材料;另一部分指学习者自己对这种文献理解的真实性[4]61。笔者认为,前者指的是真实的输入信息,后者指的是学习者对输入信息达到理解后的真实输出和应用。

根据众多学者对真实话语的研究观点,本文在前两章均有介绍,笔者依据Breen的观点,认为从语言学习者的视角出发,真实话语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划分,即真实输入和真实输出。一方面,从真实输入的角度,真实话语可被分为教师课堂话语的真实性和教学材料(课本、教学视频、电影、报纸等)的真实性,无论听说读写的教学材料都应反映其形式的自然性,文化背景和情景语境的合适性[11]。 另一方面,从真实输出的角度看,真实话语指的是学生说、写的语言的真实性。

(三)真实性和真实话语的关系

McDonald认为,仅依靠真实性的一方面不足以实现交际的目的,并且强调只运用其一方面会产生一些问题。换言之,真实性是语言使用者、情景、文献文本真实交互的产物,缺一不可[12]。 真实话语作为真实性的一方面,与真实性的其他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真实的语言学习模型。

三、真实话语对语言学习的作用

(一)意识性和注意力

Van Lier认为,真实性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是一个人依靠自己的真情实感做出的自由选择或表达。真实的行为是本能驱动型的,而非真实行为是被动承担型的即被动地受外力所驱使学习[9]13。从这一层面来说。真实性的含义和自主性(autonomy)与意识性(awareness)紧紧相关,其强调三者中的任一成员缺少另外两个都无法被概念化。真实话语作为真实性的一方面,可以增强语言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是影响语言学习者意识和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学习新事物的时候首先要对其投以注意,这种关注是对学习知识的存在、获取和提升投以注意的一种意识。

(二)自主性和动机性

“学习者真实性”要求学习者积极对待他们所学的教学材料并对其做出真实的反应[13]。学习者会自主地喜欢真实的学习材料,这些材料具备交际潜力,与学习者的经历、需求息息相关。真实话语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动机性,自主学习者有能力去选择他学什么,怎么学,何时学。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喜欢使用学习的语言是为了某种真实的目的,这样,当他们学习和获取相关知识和技能时会非常享受这个学习的过程。

(三)输出和交际能力

学生常常被提供一个既定的教学配方,比如:设计一个派对,然而这个派对从来没有发生过。或者去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是在地图上找不到的一个城镇[14]。显然这种不真实的设定并不会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学生更喜欢运用他们所需求的真实话语,参与到有意义的、真实的教学任务与交际中。真实话语可以让学习者在一个与真实世界相关的语言环境中使用语言,这对学习者的语言输出与交际能力非常重要,使得学生把他们在学校的所学和在实际生活中的所用建立联系。

四、教学应用

(一)教师课堂话语

教师的课堂话语不仅具有组织教学的功能,对学生也是重要的输入,因此教师话语应该真实。程晓棠把教师话语分为以下三类:教师课堂话语的情景真实性、教师课堂话语语言的真实性和教师课堂话语内容的真实性[15]。

1. 教师课堂话语的情景真实性

教师设计一堂课需要创造一个语境,教师所设计的这个情景不是为了实现真实交际的需求,而是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师生在此情景下合适地进行交际,从而使得交际话语更加真实。然而,在很多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情景往往不够真实。例如:

(Teacher:T; Students:SS)

T: Good Morning. Sit down please. Look at your teacher. I have a nice book here. It is your book?

SS: No.

T: Do you want to read this book?

SS: Yes.

T: But you don’t have one-borrow it.

S: Can I borrow it please?

T: OK, here you are.

S: Thanks.

教师试图引出目标学习句型“Can I borrow...”,通过创设一个情景,然而这个情景是非常不真实和不自然的。教师可以和学生说自己今天忘记带了批改作业的红笔,然后问学生有没有,在得到学生的肯定回答以后,教师可以说“Can I borrow it?”这种问答形式更接近于真实生活的交际。

2. 教师课堂话语语言的真实性

真实的语言通常是流畅与连贯的,课堂中一些师生对话会出现一些不连贯不流畅的问题,比如,教师和学生经常会在一堂课学习新内容前进行一下问候或寒暄,通常以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出现,例如:

T: Good morning students, how are you?

S: Good morning teacher. I’m fine, thank you!

T: What day is it today?

S: It is Monday.

T: What’s the weather?

S: It is sunny.

T: Do you like English class?

S: Yes, I like it very much.

这些问题和回答看似流畅,但每个问题之间没什么必然联系,学生可能只是机械性地进行了回答,对教师抛出的话题并不感兴趣,所以,教师课堂用语应具有真实性,通过表情、手势、身体语言增强语言的真实性,使用逻辑性强,衔接性好的语言。

3. 教师课堂话语内容的真实性

教师话语内容应该真实,不要口若悬河,言而无信。真实的话语内容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之,教师话语内容不真实或欺骗学生会让学生降低对教师的信任度,甚至削弱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例如,教师在课上举例时,选择一些不符合客观规律或事实的内容,又或者承诺给在班级小组竞赛中获胜的一方奖励,最终却没给。

(二)教学材料

1. 给课本设定合适情节

课本和教材里的许多对话和语篇通常是人为的、机械的设计,在日常生活中套用它们经常会让人认为说的是很不地道的中式英语,甚至搞出一些笑话。这种教材往往不符合学生的背景文化和社会—心理认知。比如,课本里寒暄的对话通常都是问天气怎么样,然而这是西方人的寒暄用语,中国人往往并不这样。所以在学天气有关话题时,我们可以在课本中适当设定一些情景,如设定或增添一个室外游玩的情景,如果天气晴朗就决定出去玩,天气恶劣就不能出去。这样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考虑到天气的问题,年龄较小的学生一般是不怎么关注天气状况的,但是出去玩却能够引发他们的兴趣,符合他们的心理认知。

2. 给教材添加真实材料

真实材料指一种自然出现,被本族说话者在其交际语境中所运用的交际语言。比如真实的新闻报道、杂志文章、广告等。教师可以把这些真实材料作为教材的一部分分享给学生,这些真实材料的使用对语言学习者有着积极的影响。现今,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电脑和网络作为教学和学习的媒介让学生学习更加便利,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接触到大量的真实材料。比如在课堂上,学生通过看外国电影,在线互动等方式获取真实材料,这些学习方式很有趣,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说、写语言的真实性

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两个教育方式一直被众多学者讨论。根据Dupin Bryant的观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指教导者指挥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何时学,是一种传统的、受控制的、听教的指导学习方式[16]。这种教学方式注重形式,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则是一种回应的、协作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民主的学习方式,它让学生和教导者双方共同决定学什么、怎么学、何时学,因此是注重意义的教学方式。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说、写的真实性更加有利,它意味着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较少控制,学习者在课堂的语言交际中扮演主要角色,学生可以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更自由地发挥出来,锻炼自己的语言输出能力。如让学生做一些课堂展示、讨论、演讲等活动,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性与互动性,从而使得学生的说、写的输出能力得以提升。

五、结论

现今,真实性作为一个重要的术语概念,仍被众多学者广泛研究。真实话语作为真实性的一部分,对学生的学习意识、自主性、交际潜能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采取适当的方法增强课堂话语的真实性是有必要的。本文提出真实话语的内容从两方面考虑并依据此分类,提出一些使课堂话语更加真实的几点建议。笔者认为,真实话语应与真实性的其他部分相辅相成,同时,课堂上的语言使用者也应与语言教学课堂上的情景和环境进行有效互动,这样的教学学习模式更加真实,能够对语言学习发挥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真实性情景话语
情景交际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石化企业情景构建的应用
劳动保护(2019年3期)2019-05-16 02:37:38
广告的真实性
楼梯间 要小心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3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传播(2015年22期)2015-07-18 11:04:06
把美留在心里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