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秘书处《化工职业技术教育》编辑部
郝长江会长作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工作报告
2019年12月5日至6日,2019中国化工教育年会(“2019EduChem”)在浙江绍兴隆重举行。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各类院校、企业教育培训机构的领导和行业教育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的代表,石油和化工科技与产业界的知名专家和学者济济一堂,共530 余人出席大会。年会围绕“面向未来的化工教育”主题,跨界融合,交流碰撞,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思想盛筵。
12月5日上午,2019中国化工教育年会隆重开幕,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第五届理事会会长郝长江,常务副会长、化学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周伟斌,副会长于兰平、王雄伟、李文秀、巩建鸣、何学军、辛忠、沈磊、陈强、张淑华、杨宗伟、柯勤飞,秘书长辛晓等协会负责人出席大会。中国化工教育协会驻会副会长于红军同志主持大会。
当前,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产业链向高端延伸,产业结构向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转变,5G 元年的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成为企业实现安全环保、提质增效的突破口。面向未来的中国化工教育何去何从?2019中国化工教育年会从行业的视角思考教育的发展,从人才的需求研讨人才的培养,旨在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提高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回归“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初心和使命。
2019中国化工教育年会由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第五届二次理事会扩大会议、“面向未来的化工教育:智能·绿色”高峰论坛、“开放 融合 共赢的职业教育”——2019中国化工职业技术教育年会、“服务于产业发展的高等教育”——2019中国化工高等教育年会等四个大会模块以及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第五届三次常务理事会议、《化工高等教育》编委会工作会议、《化工职业技术教育》编委会工作会议等三个小会模块构成。整个年会参会积极踊跃、节奏紧张有序、报告信息丰富、互动交流热烈,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圆满成功。行业、地方的新闻单位和职业院校、企业的新媒体从不同角度对年会给予宣传报道,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2019中国化工教育年会(“2019EduChem”)开幕后,首先举行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第五届二次理事会扩大会议。
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会长郝长江同志作题为《坚守初心 面向未来》的协会第五届二次理事会工作报告。
中国化工教育协会是1995年12月在已运行多年的四个全国性社团组织合并而成,至今致力于化工教育事业初心未改。在协会成立大会上,时任化工部部长顾秀莲曾寄予厚望:“希望你们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面向大化工、统筹大教育,为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协会明确提出要搭建三个桥梁:一是行业与教育的桥梁,使化工教育与行业的对接制度化、常态化和机制化;二是化工教育内部的桥梁,加强企业在职培训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不同教育单位间的交流与合作;三是化工教育与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的桥梁,积极寻求政府支持和社会协助,共同为化工教育事业做出贡献。郝长江在报告中说,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会忘记来时的路。
郝长江在报告中从八个方面全面回顾了协会2019年的工作。一是建设国家开放大学石油和化工学院、学分银行,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二是开展行业人才需求信息调研统计工作,为政府部门制定宏观政策和教育改革建言献策,为会员单位反映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诉求。三是举办各级各类竞赛展示教育改革成果,促进技能型、创新性人才成长。四是开展师资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五是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做好专业认证,大学生实习等工作。六是做好石化行指委工作,完成教育部委托的中高职专业目录和专业教学标准修(制)订工作等。七是加强教学资源数字化开发,推进教材建设融合发展。八是加强协会党建工作,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办好协会网站、“石油和化工微教育”公众号、《化工高等教育》和《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工作的具体数字见本期彩插)。
郝长江在报告中对化工教育形势进行了分析。他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奔腾而至,正在迅速改变着生产模式和生活模式。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代表的新型生产方式,对石油和化工行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对石油和化工类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行业未来的发展,将更加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更加依靠调整产业结构和科学管理,更加依靠人力资源素质提高,走与社会和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这次年会,我们专门举办主题为“面向未来的化工教育:绿色·智能”的高峰论坛,通过论坛,我们将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化工教育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当前,化工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在职教育的发展都进入了新的阶段,化工教育总体上发展态势越来越好。正如党的十九大对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那样,化工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样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地区之间、院校之间、企业之间的不平衡,教育事业发展相对于社会和产业需求的不充分,构成了化工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尤其是学校发展与产业发展的沟通协调,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之间的目标规格,尚缺乏系统性和深度对接。解决化工教育的主要矛盾,处理新时期面临的新问题,除了政府引导,学校努力,企业支持外,协会在“筑桥梁、搭平台”上大有作为。
郝长江在报告中对2020年协会工作作了展望和部署。一是继续发挥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加快发展与石油和化工行业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相适应的现代化工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在职教育体系;二是继续做好国家开放大学石油和化工学院工作,推进学分银行建设;三是继续做好培训、大赛、专业认证、标准修(制)定等常规工作;四是启动化工教育“十四五”规划调研与起草工作;五是探索“人工智能+教育”(AI+Chem)的育人新模式等(详见本期《中国化工教育协会2020年工作要点》)。
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化学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周伟斌同志宣读《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章程》调整说明。
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秘书长辛晓同志作协会《2018年度会费收入与财务支出情况报告》。
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监事任耀生同志作协会《监事工作报告》。
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副会长、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巩建鸣同志宣读《关于调整理事会部分成员的议案》。
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副会长、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杨宗伟同志宣读《关于中国化工教育协会新增会员的议案》。中国化工教育协会郝长江会长为沧州渤海新区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制药工程学院等19 家新入会的会员单位颁发会员证书。
中国化工教育年会期间,举行了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颁证仪式。
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副会长、辽东学院校长李文秀同志宣读《关于公布2019年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的通知》,协会领导为146名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名师和100个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团队颁发证书。
12月4日晚,召开了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第五届三次常务理事会议,郝长江会长主持会议并汇报了2019中国化工教育年会筹备情况,审议通过了2019中国化工教育年会的各项安排。
12月5日下午,主题为“面向未来的化工教育:智能·绿色”高峰论坛举行。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秘书长辛晓主持论坛。来自产学研各界的专家跨界思维,围绕化工智能制造、安全制造、绿色制造背景下的化工人才培养,带来了最新的信息、最新的思考、最新的探索、最新的实践、最新的观点、最新的成果、最新的建议,让与会同志开阔了视野、受到了启发、增添了信心。
我国化工过程仿真培训和动态流程模拟的创始人吴重光教授作“人工智能的化工应用”报告,分享人工智能的发展和人工智能在化工领域尤其是化工教育领域的应用(本期开始连载吴重光教授系列讲座《智能教学系统与化工职业教育》)。
中国石化科学技术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石化九江石化信息中心袁健作“九江石化智能工厂:从理念到实践”报告。九江石化是我国石化行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典型代表,正在打造千万吨级的一流绿色智能工厂。智能制造将对化工产业运营和化工教育带来重大影响。
中控科技集团创始人、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创始人褚健教授作“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智能制造思考”报告。褚健教授提出,当前流程工业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回归智能制造本质。如果把智能工厂比作一部手机,那么智能工厂发展的新需求是工厂可视化、统一信息平台和实现各种应用的APP。在未来,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智能制造将需要大量具有化工背景和绿色智能理念的工程人才支撑。
美国康宁公司微反应器公司总裁姜毅博士作“重视流动化学人才培养,实现本质安全化工未来”报告。在未来,提升石油和化工行业的本质安全水平,微反应器将扮演重要角色。微反应器技术将是成就绿色化工本质安全的一项重要技术,相关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详见《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6 期《重视流动化学人才培养 实现化工安全生产》)。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辛忠教授作“加强绿色工程教育:高等化工院校的责任担当”报告。辛忠教授提出,绿色工程教育应该受到高度重视。高等理工类高校尤其是化学化工类高校要担当起培养绿色工程高级人才的责任,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具备绿色工程素养、坚实专业理论基础和卓越工程能力的高级工程人才。
2019年12月6日上午,在2019中国化工教育年会(“2019EduChem”)活动期间,举行主题为“开放 融合 共赢的职业教育”的2019中国化工职业技术教育年会。
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任耀生主持会议。
中国化工教育协会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南京科技职业学院院长何学军委托秘书长、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崔炳辉作《中国化工教育协会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委员会2019年度工作报告》,报告全面总结了职教工作委员会一年来所开展的工作情况(详见本期《开放共享 融合共赢 努力推动我国化工职业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万华化学集团人力资源总监、万华大学校长赵继德作“万华化学集团人力资源建设与思考”演讲。他系统介绍了万华化学人力资源的使命和职责,万华化学“人才为先”的人才引进策略,万华人才培养和成长路径,以及万华大学的工程师培养体系等,为化工职业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高溥作“根植石化产业链,做强特色专业群”演讲。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获得了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高溥院长分享了学校专业(群)建设思路与举措,建设成效与思考,并提出: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要始终紧贴产业发展,融入产业和行业等要素,发挥职教集团作用,促进校企共建专业群。
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校长於芳作“‘五驾马车’打造产教融合发展共同体”演讲。产教融合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区域产业深度转型对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通过打造校企之间五个融合共同体(机制、资源、育人、产学研、利益)实现了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详见本期《“五驾马车”打造产教融合发展共同体》)。
山东化工技师学院院长王庆杰作“坚持化工特色办学,服务化工产业发展”演讲。山东化工技师学院坚守化工特色,服务化工产业发展,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工程,推进“三基地一平台”建设,为行业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副会长、南京科技职业学院院长何学军作“职业教育来华留学生质量保障的探索与实践”演讲。当前,教育与人才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留学生教育已成为教育乃至文化软实力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是我国留学生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作为中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一带一路”联盟常务副主席和秘书长单位,学院通过搭建来华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四梁八柱”,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职业院校加强留学生质量保障提供了重要参考。
会议报告和演讲结束后,与会代表们结合“开放融合 共赢的职业教育”主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地讨论。与会代表认为,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推进落实,职业教育将在我国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开放 融合共赢”将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2019年12月6日上午,在2019中国化工教育年会(“2019EduChem”)活动期间,同时举行主题为“服务于产业发展的高等教育”的2019中国化工高等教育年会。
中国化工教育协会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化工大学教务处处长苏海佳主持会议。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副会长柯勤飞教授作“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 加快推进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建设”演讲。作为全国第一所以“应用技术”命名的高校,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依行业而生、缘企业而强,自成立之日起,便与行业企业水乳交融。柯勤飞校长分享了学校的发展理念与办学特色,以及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的建设成效。
青岛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副会长张淑华教授作“大力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演讲。张淑华教授系统介绍了学校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与思路,措施与体会,成果与成效,问题与展望,为各高校参加工程教育认证提供了参考。
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副秘书长唐旭华作“化工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实践与思考”演讲。中国化工教育协会承担化工与制药类专业认证委员会秘书处工作,配合教育部对高校本科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生物工程、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等专业开展了认证工作。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南京工业大学科学研究部部长管国锋教授作“新时代背景下科教融合的思考与实践”演讲。管国锋教授提出,新形势下,高校应从学科创新的角度重新认识化工学科,改变传统高校化工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课程教改进一步提高高校化工专业教学质量,为培养优秀化工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主任卢滇楠教授作“面向未来化工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思考”演讲。卢滇楠教授分享了清华大学化工系在工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方面的实践与思考,指出当前人才培养存在“滞后效应”,高校要为未来培养人,应该系统构建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杨卫民教授作“面向化工新材料与先进制造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演讲。杨卫民教授从国内外工科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手,介绍了面向化工新材料的“新工科”研究基础,认为一流大学必须是新思想和新知识的原产地;要面向化工新材料与先进制造,通过产教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实现产学合作,协同育人。
四川大学化工学院、四川大学智慧过程与先进控制技术研究中心吉旭教授作“基于‘信息+’的化工专业新工科实践——‘互联化工与大数据’专业方向建设”演讲。基于“信息+”的新工科改革如何推进?四川大学提出了“医药+”“信息+”新工科改革,通过“互联化工”,深入推进化工新工科建设。
福州大学化工学院常务副院长侯琳熙教授作“服务石化产业人才培养的‘泉港模式’”演讲。侯琳熙教授介绍了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成立的背景、培养特色和取得的成效。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是由福州大学、泉州市泉港区政府、福建石化集团公司共同建设成立的学院,创建了服务于石化产业链的“2+2”校-地-企联合办学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