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心理素养的研究探析

2020-01-19 01:09常斯维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互联网+思政体系

常斯维

(安徽财经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引言

新课程改革以来,传统的教学形式正与信息化技术、新兴教学理念相融合,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互联网+”以其开放性、实时性等优势,现已逐步与教育体系相结合,并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为专业化课程的教学提供多元化平台,以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对于高校思政课程来讲,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下,可为学生建构立体化教学环境,在计算机网络平台的辅助下,可将思政教育信息更加直观化、生动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进而为思政教育工作的纵向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一、“互联网+”时代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影响

(一)机遇分析

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背景下,“互联网+”思维已逐渐与思政教学体系相融合,并为思政课程提供多元化发展平台,以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效率性。高校利用“互联网+”思维,可有效增加思政教育的渗透路径、提升思政教育在学生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拓宽思政教育覆盖面。

首先,在互联网的共享性原则下,学生依托于互联网来对外界信息资源进行获取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趋势,针对此种现象,高校思政教育可利用互联网来实现前瞻性、针对性的资源获取,并可将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为思政课程增加相应的资源储备,进而令思政教育课程冲脱出传统课本教育的壁垒,以此来提升整体教学质量[1]。与此同时,高校利用互联网平台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思想行为、生活行为等产生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为思政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信息资源,以此达到针对性教导的目的。

最后,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一般以理论教育、实践教育、思想渗透教育为主,教师通过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可有效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思政课程内容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较为相似,学生在长时间、定性化的学习模式下,将产生枯燥的心理,进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互联网模式的应用下,可依据思政教学重点,来建构立体化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型的建设可极大地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以此来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二)挑战分析

互联网为教学模式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蕴含着较大的风险,例如,不良信息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对于部分思想体系不健全的学生来讲,将加大思想被荼毒的风险,进而增加教师的工作难度。此外,互联网体系对教学模式、信息监管模式、学生观念体系等具有较大的影响。在教学模式方面,传统教学体系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师设置的教学主线来掌握整体课程的教授进度,以此来对学生进行层级式教导,在此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权威性得以彰显[2]。而在互联网教学体系下,其为学生提供多元化信息平台,学生在获取知识信息时,如与教师所传授的信息资源存在误差,学生将对知识内容产生质疑,进而淡化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

在学生观念体系方面,互联网中的资源包含知识信息、文化信息等,其具有交互性、共享性等特点。对于思想体系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讲,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自身不具备承受社会压力的能力,在通过网络平台来进行言语评价时,则将过于以主观思想意识为主,进而增强网络言论架构中的杂糅性。此外,部分西方文化的侵入,通过诋毁中国文化来达到网络攻击目的,学生受到不良言论、异国文化的侵袭,将改变自身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的意识转变,将阻碍价值观念的形成。

二、思政教育与心理素养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基础性关系

高校作为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责任观念形成中的重要阶段,当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初期时,受到高中应试教育、高考压力的影响,需要经过一定的磨合期才可令他们完全适应大学生活。但在此阶段,学生由于自身性格的原因将造成人际交流失衡、思想意识脱节的现象。此外,当学生步入就业阶段时,由于教育体系与工作体系存在较大的出入,部分初入社会的学生无法适应工作环境,易令他们产生焦躁、情绪不稳等问题。为此,高校时期的学生应具备健康、积极的心态,对事物、问题的看法以及解决方式需具备全面化、立体化认知,以此来提升学生适应能力[3]。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应将心理素养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意识教导的基础,并将思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体系、生活体系相融合,帮助学生建构以自身为主导的知识框架、认知框架等,以此来为学生个人素养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二)升华性关系

心理素养教育是以学生心性、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指导工作为主,其可作为学生心理宣泄的一个平台。通过思维意识层面的教导,可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等提供坚实基础,并有效拓宽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路径。为确保学生思想体系建构的合理性与完整性,应令学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社团活动、教学活动等,并将教学任务与活动体系相结合,以此来逐步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此过程中需要思政课程起到主体作用,通过心理素养层面的引导,为思政教学提供多元化辅助信息,以此来推动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进一步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三、“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与心理素养教育协同机制研究

(一)建构信息化教学体系

鉴于传统教学模式中单一化、枯燥化的弊端,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出现可为思政课程教学提供多形式化教学模式。慕课、微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为思政教育与心理素养教育提供资源整合平台,以此来为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本文以慕课教学形式为例,对其在心理素养教育方面起到的作用进行分析。慕课作为一种网络化教学平台,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依托于网络资源可有效将教学知识点进行整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慕课作为一种线上教学形式,通过名师、名校课程资源的设置,可为学生搭建对接型知识传输平台,学生通过此类教学模式可实时对知识进行搜寻,以拓展自身的知识面。由于慕课作为一种教学平台,其平台授课教师的教学体系具有多元化特征,针对思政课程来讲,每一位教师对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看法,进而延伸出多种教学模式,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时,可自主性选择适合自身学习特点的课程,以此来逐步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此外,以慕课教学形式为基础的教学体系,可延伸出线上线下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平台便可对学习任务进行布置,令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教学内容的通读,进而令课堂教学时间可应用于问题解答、活动建设等。此种教学模式可提高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效率与沟通质量,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学习行为进行解读,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动情况,进而为实践类思政教学内容提供平台,以推动思政教学课程的纵向发展。

(二)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

大学作为半开放式的教育环境,其与社会体系的融合度较高,同时也是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塑造的最佳阶段。在对学生的心理素养形成路径进行建设时,可通过互联网系统来建立微信平台、健康教育平台、高校社区平台等。

微信作为当代大学生通用的一种沟通工具,大部分学生通过微信平台来进行交流,但在长时间的网络化交流下,将弱化学生面对面的交际能力。同时,微信平台内传播的不良信息也将对学生造成思想方面的不良影响,不利于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4]。为此,在建构以思政理念、心理素养为核心的平台体系时,可充分利用微信平台大众化、适应性强的特点,建构类似于网络化教学体系的传输平台。教师可通过微信群组的建立向学生推送与思政教学内容、道德素养相关的图片信息、视频信息等,并可将课本的理论知识整合成更加利于学生理解的动态化知识架构,促进学生对思政教学内容形成潜意识里的认可,进而为心理素养提供相应的教育平台。与此同时,教师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将充满正能量的视频、文字等上传到网络平台上,并将课程思政理念与微信推广模式相融合,为学生提供立体化服务,以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此外,教师在对思政内容进行推送时,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对问题进行分析,以确保推送内容可与学生的学习模式形成精准对接,进而逐步完善学生的心理体系。

在建设健康教育平台时,其主要是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学体系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为学生建构立体化交流平台。现阶段,部分大学生的性格较为内向,在长期不良信息的影响下,易令他们生产生扭曲的心理性格,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此,健康教育平台的建设可为学生提供封闭性宣泄空间,同时健康教育平台内的专家系统可将专业类心理咨询信息融合到平台内,当学生说出相应的问题时,系统将自动依据学生的问题来对数据内的信息资源进行精准检索,最后给出针对性数据信息,以此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健康教育平台的单元化操控程序下,为学生提供隐蔽性交流空间,可令学生将自身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得到倾诉,以此来对学生遇到的各种压力进行分化,进而为学生心理素养体系的形成提供基础保障。

高校社区平台的建设主体是学生群体,其主旨是为大学生建构开放性、实时性交流平台,教师可将与思政教育、道德素养等方面的知识推送到平台中,令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在确保学生言论自由的前提下,通过相应的语言引导、思想引导等来对学生进行管控,进而令学生心理素养体系形成趋于合理化、规范化。

(三)教师专业能力培养

在思想政治教学体系中,一般以教师的教学方法为主导,通过知识点来对教学信息进行整合,在互联网体系的应用下,可有效提升整体教学质量,但互联网平台教学模式与面对面教学模式的融合还处在磨合阶段,在部分教学环节,网络平台教学的教学效果要小于实体化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可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行为、交流行为等进行直观了解,并可针对学生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来建设动态性教学体系,以增强整体教学效果;互联网教学模式则是教师与平台、学生与平台的单方面接触,尽管平台可提供相应的交流环境,但由于思政教学内容与心理素养教学内容较为定向化,教师无法依据学生的动态表现特征来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此外,互联网平台教学模式缺乏相应的机动性,无法进行弹性化教学[5]。为确保互联网教学体系实施的完整性,应增强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执教能力,并锻炼教师的洞察性,以此来增强学生心态变化的审视能力,进而令教师可及时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以推动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

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还应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能力,学校应定期开设相应的技术培训课程,令任职教师掌握平台教学体系建设、视频制作等手段,并通过周期性探讨将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生活情况等进行信息整合,为课程软件的制作提供丰富的信息基础。

(四)提升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对于学生的思想体系、人格体系来讲,教育只能起到引导作用,其道德素养、思想观念的形成更多的是靠学生不断学习及生活中的历炼和积累来完善。对于思想体系尚未成熟的学生来讲,其自我教育能力大多以主观学习意识为主,在外因及内因的影响下,对学习观念以及思想观念等起到决定性作用。为保证学生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体系建构的完整性,高校职教人员以及组织部门应起到主体作用,对各类信息内容进行严格把关。同时,应对学生思想体系进行宏观引导,以提升学生独立辨别优质信息与不良信息的能力。在对校园网络体系进行监管时,高校应对信息内容进行严格过滤,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及思想教导,来推动学生思想体系的建设。同时,教师应组织相应的团体型活动,促进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来获得相应的认知能力、承受能力等,以此为学生心理素养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结束语

本文对“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从基础性、升华性、互补性三方面阐述思政教育与心理素养教育之间的关系,并对思政教育与心理素养之间的协同模式进行研究。通过建构信息化教学体系、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等,可有效建构立体化教学环境,并依据学生自身的发展特性来建立动态化教学模式,以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进而逐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令学生的人格特性与思想特性同步发展,以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猜你喜欢
互联网+思政体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