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鱼
左读范文
活成一棵树
不管行至何处,我第一眼捕捉的总是树。即便站在长城之上,竭力去感受的,也是垛口外数百上千年密密丛生的树们的恢宏阵势。
在地坛,我的目光缠绕着亲吻着那一棵棵布满沧桑的树,只是遗憾不能跨过栏杆将它们逐一紧紧拥抱!遇上那些粗大到树心干枯成洞穴样的树,我甚至想将自己整个人塞进那空洞,化作树的一部分。
——我就是如此不能自已地疼爱那一棵棵有幸相逢的树。
活成一棵树多好啊,数十年成百年近千年地静默着,挺立着。风吹,日晒,雨淋,霜欺,雪压,它忍受着,更在享受着。年年绽翠,年年凋零。看风云变幻,看朝代更替,看悲欢离合,树们定已阅尽人世悲苦。阅尽人世悲苦却依旧在红尘中独歌、独舞,不曾悲观不曾绝望更不曾心碎到腐朽化作尘埃!
树们看着世事变迁,却不曾黯然神伤,它们如若是女子,也定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女子!
没有青色或白色的树皮,直接就是赤裸裸的树身,且是爆裂到狰狞恐怖的树身。似乎每一道裂痕都在诉说着存活的不易,似乎每一道裂痕里都流淌着沉重的往事。然而观其树冠,旧绿新绿,都骄傲地摇曳着,每一片叶子都是绚丽成花的精灵。
树们历尽沧桑,却依旧洋溢着对生命的渴望,如若是男儿,也定是不为浮尘所动的磐石男子!
阅树无数,我没有看见一棵树是苟活着的。
如果有来生,我也想活成一棵树,世间纷扰,他人荣光,自己寂寞,从不放在心上。放在心上的,只有自己的壮大,给需要的人以荫庇。
活成一棵树,即使满心悲恸,也不影响吐绿绽翠,也不会停止生长。斧头砍过刀剑伤过,只会更加坚硬,每一次受伤,都是一次钙化和提升。
活成一棵树,一部分忍受阴冷黑暗,以此汲取营养壮大自己;一部分在阳光下舞动来表达对世界的感恩!
活成一棵树,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作者张亚凌,选自《阳光报》2016年11月4日。有改动)
亮点借鉴
作者落笔“活成一棵树”,思想认知如宣言般掷地有声。题目即文眼,足见对树的痴爱。
首段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不管行至何处,我第一眼捕捉的总是树。”“第一眼捕捉的”暗示了涌动在作者心头的第一等大事即“寻找树”,心动才会有行动。接下来尽情渲染对树的迷恋,用心倾情地刻画——“目光缠绕着亲吻着”,心里对树充满热爱——“遗憾不能跨过栏杆将它们逐一紧紧拥抱”,遇到干枯成洞穴样的,“甚至想将自己整个人塞进那空洞,化作树的一部分”。读到此处,环境渲染、行文铺垫,势已蓄就,读者会不禁发问:何以如此痴迷?水到渠成自然可以借物抒怀了:从盛赞树到想到人。“看着世事变迁,却不曾黯然神伤”“历尽沧桑,却依旧洋溢着对生命的渴望”“世间纷扰,他人荣光,自己寂寞,从不放在心上。放在心上的,只有自己的壮大,给需要的人以荫庇”,这种种美好,是树的写照还是人的标签?是树的形态还是人的精神?自此,树与人已合二为一了。最后,作者接连发出感慨,“活成一棵树”的种种美好,树的神采、树的力量、树的象征,人的超然、人的坚韧、人的包容,一并跃然纸上。
全文运用了拟人、夸张、排比、反问、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语言富有张力,激昂又饱满,感性、理性兼具,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不屈不挠又包容种种的大气派,推动着读者快速融入文字及作者的思想里。
两棵树
◎赵翔宇
当我不经意间瞟到那树繁花时,只一眼就沉醉,只一眼就钟情。
远远望去,乳白偏粉的花瓣在正午的阳光下熠熠生辉,周围草木都黯然失色。落英飘飘洒洒,任风带它们去任何地方。
最先注意到的是花瓣在阳光与树荫下的色泽差异。前者沐浴春光,在树冠跳跃着,欢呼着,光点是金色的;后者在阴影的笼罩下,以素净的面孔示人,纯洁的光辉掩映于枝丫,有扑朔迷离的味儿。
春风习习,带来春光,送来春情。桃花的香是浓郁的、热情的。它并不含蓄,也不懂女儿家的欲拒还迎,只一味地向你张开双臂,把芬芳毫无保留地传送给你。
我钟情于这种树,单纯又懂得回馈。它以本色勇敢生存,以真情坦蕩待人。
我用最轻柔的脚步靠近桃树,追寻它,又意外地看到了它身后的玉兰。
没缘由的,我在玉兰身上感受到一股悠远的深情。它就站在那里,不在意香气被桃香所吞噬,不在意光彩被桃树所覆盖。它是在等待我吗?
哪怕你要唾弃我朝三暮四,我也要说玉兰的宁静、悠远、清新、深刻,绝不亚于桃的热情与单纯。我静静地站着等待,不介意哪只蜜蜂嘈杂地飞过,不介意蚂蚁爬上我的脚背,甚至连方才让我一见钟情的灼灼桃花,都在不觉间隐去了身形,藏起了香气。
我等待玉兰花的回眸。
可它不,它的优雅与矜持,只留给我一个不可捉摸的背影。蜜蜂带走了它的花瓣,它以微笑回应。
我摘下一朵玉兰花,蓦然发现花柄处是清雅的紫。果然玉兰懂得世故,懂得收藏为数不多的美丽。它确实不接受阳光春风的改变,确实不舍给热切的目光回赠全部,确实不似桃花的盛情单纯……只是这样不争不抢的玉兰,真让人连埋怨都不忍。
我叹了口气,再望了望桃树,又看了看玉兰,转身,默默离去。
同伴追上我,大肆宣扬她对玉兰的喜爱,毫不介意用反衬与对比来贬低桃花的热烈,突出玉兰的清雅。周围人七嘴八舌纷纷效仿同伴的说辞,刚刚还围着桃树的一众人物,现在却毫不留恋地转向了玉兰这边。我忍不住想替桃花正名,却实在不会反唇讥讽。毕竟桃树、玉兰是不同的品种,怎么能相提并论?直到一个学妹也像桃花一样,大胆地表达着对桃的浓烈的欣赏,我才从纠结中跳出来。
两棵树并立于花坛:一个仍飘飘洒洒,热情芬芳,在阳光下傲立;一个仍安安静静,优雅矜持,在微风中回望。它们分明是活给自己的,哪会在意世人的目光与评价?相伴多年,兴许它们一直都相互欣赏、相互依恋呢。
离开时,落在我脸颊的,不知是桃花的笑意,还是玉兰的目光。
(陕西合阳县城关中学初二)
点评
小作者感情饱满,洋溢着对桃树与玉兰树的欢喜、疼爱。作文颇具禅意,有韵味,耐品味。不刻意修辞,文字却很优美,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让读者禁不住想去还原画面。
通观全文,小作者时时将玉兰花与桃花做着对比,恰恰因为对比,玉兰的宁静、悠远、清新、深刻,桃花的热情、单纯、浓郁、灿烂,愈加美好,从而表明小作者对桃树与玉兰倾注了相同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