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内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现象的分析

2020-01-18 02:26罗立中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语文教学规范

罗立中

[摘要]当今社会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现象使语言交际功能减弱,给整个社会的“语用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也波及了学校这一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的一方“净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理性思考,从自身做起,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守护好自己的“阵地”。

[关键词]语言文字;规范;语文教学

语言文字规范化是指人们在交际时应从语音、词汇、语法、书写等方面,遵循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与标准。然而,现实情况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刻意追求创新,突显语言的鲜活力和表现力,前所未有地扩充了词汇量。与此同时,语言文字的变异日渐削弱了使用者的用语规范意识,使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日趋严重,如错别字泛滥、病句频繁、使用语境不符等,给整个社会的“语用环境”和国民文化素养的提升造成了不良影响,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可能导致青少年汉语水平的下降。

一、初中生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

(一)字音字形的不当使用

字音和字形是语言交流的基本要素,错误使用字音字形会导致交流障碍,不利于实现人际交流的目的。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学生朗读或回答问题时会存在读错音、写错字的现象。例如,“解剖”一词中的“剖(pōu)”常常就被学生错读为“pāo”,“下载(zài)”经常错读为“下载(zǎi)”,“迫不及待”容易错写成“迫不急待”,“枯燥乏味”错写成“枯躁乏味”等。

(二)语言的不规范运用

语言运用不规范的现象在学生作文中频繁出现。例如:“通过老师的教育,使我明白了只有不懈努力才能收获成功的道理。”这类成分残缺的病句在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学生也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

此外,还有标点符号、汉字书写和笔画顺序的不规范使用现象,在此不做一一赘述。

二、初中生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的原因

(一)社会语用环境混乱

社会语用环境混乱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存在,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泛滥成灾,就连书籍、报刊、电视节目、广播等传媒上也屡见不鲜。人们对语用不规范现象习以为常,过于强调约定俗成,被动地迁就不规范现象,使语用环境越发混乱。

例如,“空穴来风”一词出自《风赋》:“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词本身的意思是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谣言的传播并非毫无根据。而现在很多人都曲解了词的原意,在报刊上也能常常看到这一用词差错,许多人也将错就错,接受了错误的意思。

学校虽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环境,但其也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必然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在整个社会对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现象如此漠然的大环境下,学校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待这些不规范现象也就见怪不怪,甚至“同流合污”了。

(二)使用者汉语素养欠缺

学校语言文字的使用者一是受教者,二是施教者。从受教者的角度来看,中学生还处于语言学习阶段,语言鉴别能力不强,语言规范应用能力尚不稳固,可塑性较强。在网络流行语盛行的今天,他们的用语习惯极易受到网络语言的影响。网络语言生动活泼、个性鲜明,而学生就像是一张白纸,很容易被一些不规范的用语现象给“沾染”了。

从施教者的角度来看,很多语言文字工作者因受限于自身能力水平,肯定也会存在语用欠佳、相关学科知识匮乏、自身方言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必将导致日常生活或是教学活动中出现语言文字不规范使用的现象,从而在学校这个小环境中影响着学生的用语习惯。

三、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思考

(一)语言文字发展变化的必然性

语言文字发展本身既有稳定性又有变化性,两者并不矛盾。没有稳定性,语言文字就失去了作为交流工具的意义;没有变化性,那这样的工具迟早会被淘汰。

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述:“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语言必然会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适时地发生变化。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思想文化的交流也极为活跃,这极大地促进了语言文字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必然的规律。

(二)语文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汉语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通往世界的“名片”。语言文字中太多的不规范使用现象,不仅影响了社会交际,阻碍了文化传承,也不利于维護汉语的纯洁与健康,以及我们国家的形象和民族的尊严。

鉴于此,作为校内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的传播者与推动者,语文教师又该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以身为范,强化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首先,我们应该提高自身汉语素养,规范自身用语。把语言文字规范化的习惯,彻底地融入我们日常的教学与生活中,不再漠视社会上的不规范用语现象,做一个规范用语的有心人。

特级教师袁源就经常把规范用语落实到教学工作中。当袁老师在街头看到一些不规范的标语时,他会立刻用手机拍下,转化为教育资源。不仅贴近了生活,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每一位教育者都有一双这样的“妙手”,多一点这样的智慧,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寻找生活中的不规范用语,那么就可以形成以点带面的效果。

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多样化教学,给学生带来多元刺激。教师还可以巧用歌词进行教学,让学生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流行歌曲,找出歌词中不规范的用语现象,要求学生在不影响音律、节奏的前提下自行改写歌词,这种方式也是值得尝试的。

2.理性包容,客观看待不规范的用语现象。对于语言文字上的某些创新,我们应该多一些理性的包容。从商朝的甲骨文算起,汉字发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语言的历史就更加悠久了。因此,在多元化的社会,对语言文字要有多元化的认识。不妨尝试接受约定俗成的新事物,用负责任的态度对待它。有时过分强调统一,未免单调乏味;反之,新兴词汇的存在,正是中华文化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体现。诚如作家梁晓声所说:“当语言大面积呈现此种现象,意味着许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意味着人们活泼了。或至少,渴望活泼起来。”

只要我们客观地去看待学生在使用语言文字中的一些不规范现象,抱着促进语言健康发展的态度,遵循语言自身规律和基本规范,我们的语言文字必将变得更鲜活、更规范。

3.端正态度,热爱汉语,保护汉语。人们对汉语缺乏应有的重视与热爱。我们的语言文字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载体,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端正态度,发自内心地热爱它、保护它,不能漠视它、歪曲它。如果我们怀有一颗炽热的民族心、一份强烈的民族情,我们必然会热爱中华文化,热爱自己的语言文字,那么我们也会理所当然地学好、用好自己的语言文字,各种用语不规范的现象也会逐渐减少。

四、总结

学校作为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的一方“净土”,承担着对青少年进行汉语规范化教育的责任。话说“少年强则国强”,学校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任重道远。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言行中更要以身为范,“身教”的力量一定远胜过“言传”。当然,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学校这个阵地相较于整个社会而言,也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还需要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以及各项制度的保障。正如林清玄先生所说:“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如果每一个人都有一颗“想飞的心”,那么汉语使用不规范的现象终会有所改变。

参考文献

[1]谢式燕.也谈汉语规范化[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4(1):61-64.

[2]崔鹏云.现代汉语规范化[J].山海经,2015(18):47.

[3]杨帆.规范语言文字工作推进素质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1):152-153.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语文教学规范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来稿规范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