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状况、面临问题及推进路径

2020-01-18 01:04丽,冯
关键词:东北亚东北地区经济

孙 丽,冯 卓

(1.东北财经大学 东北亚经济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025;2.辽宁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一、中国与东北亚各国的经贸合作面临新机遇

区域合作的方式和范围总是与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环境等密切相关。随着东北亚各国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我国营商环境的改善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与东北亚各国的经贸合作迎来了新的机遇。

(一)东北亚区域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合作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已获得东北亚各国积极支持,各国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合作实现对接。在俄罗斯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战略对接,形成“一带一盟”发展战略。在日本方面,日本对“一带一路”倡议态度经历了由消极否定到谨慎观望再到积极合作的演变趋势,目前,中日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积极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在第一届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期间,两国签署了《关于创建中日创新合作的备忘录》,达成了52项合作,包括基础设施、金融、物流、信息技术等广泛领域,意味着“一带一路”框架下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开启了合作征程。在韩国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与“朝鲜半岛新经济地图”“新北方政策”“新南方政策”等对接。2017年,文在寅访华时就已明确提出“三新政策”同“一带一路”倡议一脉相承,可相互对接,并进一步提出对接的“四大合作方案”;2018年中韩经济部长会议时,两国进一步明确了对接线路图。在朝鲜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与朝鲜改革开放新变化对接。近年来,韩朝领导人多次会晤,美朝首脑也实现了历史性的交流会晤,政治环境的改善促使朝鲜经济建设受到高度重视。一直以来,朝鲜对华贸易有着较高的依赖性,“一带一路”建设为朝鲜提供了经济增长的便车,虽然目前并未签署任何朝鲜经济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的正式文件,但两国已开启实质性的合作,朝鲜将4个经济特区开放到26个,开展招商引资,力邀中国前去投资。在蒙古国方面,蒙古国的“发展之路”与“一带一路”倡议中蒙俄经济走廊对接。2015年,中蒙两国签署了《中蒙关于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确立了“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对接方案;2017年,两国政府代表正式签署了《蒙古国发展之路计划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对接谅解备忘录》,再次表明了两国在“一带一路”建设框架下加强合作的态度与决心,目前各对接领域有序展开,成果显著。

(二)中国的国际贸易营商环境显著改善

近些年,中国为营造便利的贸易营商环境实施了多方面的改革。措施包括:设置国家贸易单一窗口,将海关、税务、港口、商务部和其他参与进出口过程的机构联系起来,加强边境出口基础设施建设,改进进出口海关检查、改进电子提交和处理进口文件等[1],大大简化了跨境贸易流程,跨境贸易指标显著改善。第一,贸易成本倍减。中国跨境贸易出口耗时—单证合规由过去的21.2小时降至8.6小时,跨境贸易进口耗时—单证合规由过去的65.7小时降至24小时,跨境贸易出口所耗费用—边界合规由484.1美元降至314美元,跨境贸易进口所耗费用—边界合规由745美元降至326美元,跨境贸易耗时和耗费的降低为中国参与各国贸易提供了更多可能。第二,贸易排名显增。2018年中国的跨境贸易分数为82.59,排名为65位,相比2017年的69.91提高了12.68,排名由97位提升了32位,使得企业在通关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更短、效率更高、成本更低[2]。

(三)东北亚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

近年来,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浪潮盛行,世界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以中日韩为核心的东北亚各国坚定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共同立场。在压力下,东北亚各国抱团取暖,寻求合作,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有了新进展。首先,2019年11月4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15个成员国已结束全部20个章节的谈判及实质上所有的市场准入问题的谈判,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贸区。其次,中日韩FTA谈判进程加快,2019年4月,中日韩FTA第十五轮谈判在日本举行,这也是三方达成全面提速后的首次谈判,三方就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规则等重要议题深入交换意见,取得积极进展。最后,中日韩+X合作进一步推进,2019年8月21日,第九次中日韩外长会在北京举行,三国领导人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中日韩+X”合作,在可持续经济、生态环保、减灾、卫生、减贫、人文交流等领域探索合作新模式。

二、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各国经济合作状况及特征

中国东北依托雄厚的工业基础、良好的国外经济关系及优良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沿阵地或重点领域。特别是自中国实施东北老工业振兴战略以来,东北振兴与东北亚区域合作产生了密切关系,一方面,中国东北振兴需要以东北亚地区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保障;另一方面,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战略为东北亚区域合作提供了无限的机遇。

(一)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各国经济合作状况

1.中国东北地区与日本的经济合作

日本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东北地区主要的贸易伙伴,如表1所示。多年以来,双方的贸易规模不断增长,同时,中国东北地区对日贸易呈顺差状态,说明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产品有较强的需求性。然而,2012年中日两国在钓鱼岛事件上出现争端,中日关系降到冰点,中国东北与日本进出口贸易开始呈现负增长趋势。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之际中日贸易开始回到正轨,2017年中国东北地区同日本贸易总额为167.5亿美元,同比增长12.8%。

表1 2006—2017年中国东北地区与日本贸易情况表单位:(万美元,%)

在东北亚各国中,日本是中国东北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国之一,其中辽宁省作为中国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大门户,是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主要投资对象。然而,近年来受辽宁省经济下滑影响,2015年辽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骤减,如图1所示,2014年辽宁省实际利用日本投资为30.17亿美元,2015年下降为2.4亿美元,同比下降92.1%。

图1 2011—2017年辽宁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情况

相较于日本对华投资,中国对日本投资总量并不多,总体发展缓慢,且主要以非制造行业为主。20世纪90年代,在制造业领域,中国对日本直接投资累计项目数仅为3.6%,分布在纤维、机械、石油等行业;在非制造业领域,中国对日本的直接投资累计项目数高达96.4%,分布在建设、批发零售业、服务、运输等行业。2001—2004年间,中国对日投资中非制造业仍占主导,并且有些项目投资到20世纪没有涉及的食品和金融保险等行业。2005年以后,中国政府出台的政策更倾向于鼓励国内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在此背景之下,中国对日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如图2所示,但投资规模仍旧很小。以2016年为例,中国对日本直接投资流量为34 401万美元,仅占对亚洲国家(地区)的 0.026%[3]。

2.中国东北地区与韩国的经济合作

中韩两国隔海相望,早在春秋年间的齐国与古朝鲜就有了互通贸易的渊源,且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贸易联系[4]。1992年中韩建交,之后中韩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友好合作,政治上互信不断增强、经济上互利互惠,近年来,随着中韩FTA的签署及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韩经济合作进入全面、深化发展的“快车道”。2018年,中韩双边贸易总额达3 134.29亿美元,首次突破3000亿大关。相比中韩贸易,中国东北与韩国之间的贸易合作发展较慢。2017年,东北地区与韩国贸易总额为89.2亿美元,仅占中韩贸易总额的3.5%。如图2所示,中国东北地区对韩贸易主要集中在辽宁省,这是因为辽宁省更具有地理交通优势,大连和营口港口方便了辽宁与韩国进出口贸易,同时,沈阳、大连和鞍山等地方政府积极吸引韩国投资。

图2 中国东北与韩国贸易发展

中韩建交以来,韩国对华投资不断增长。根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7年,韩国对华实际投入金额为7 237亿美元,在中国吸引外资投资中,韩资所占的比重为7%,同时,韩国对华投资的主要动机也随着中国的发展而变化[5],如表2所示。20世纪90年代,韩国对华投资的动机主要在于利用廉价劳动力及促进进口。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市场的扩大及劳动成本的上升,韩国对华投资动机转为扩大中国市场。在韩国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投资发展方面,中韩建交初期,韩企依托中国东北地区工业基地、劳动力优势、地理位置等,对中国东北地区积极开展劳动密集型的投资产业,如表3所示。20世纪90年代初,韩国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山东省与东北三省,另外中国东北地区集聚着大量朝鲜族,语言及风俗习惯上的优势也促进了韩国对东三省投资。然而,进入21世纪,韩国对东北地区的投资比重开始缩小,加大了对江苏等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地区的投入,这再次说明韩国对华投资开始从成本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

表2 1998—2014年按投资动机分类的韩国对中国直接投资单位:(万美元)

表3 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地区的变化单位:(亿美元,%)

3.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的经济合作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接壤,经济结构的互补及共同的战略利益使中俄关系发展迅速。目前,中俄已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17年,中国东北与俄罗斯的贸易总额为156.74亿美元,占中俄贸易总额的18.6%,其中黑龙江凭借其地理优势,一直是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的主力军。

相较于中俄双边贸易,中俄相互投资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型投资项目及投资规模较小。2017年中国对俄罗斯的直接投资额为15.48亿美元,仅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0.98%,2017年末中国对俄罗斯的投资存量为138.72亿美元,占中国对外投资存量的0.77%。虽然中俄相互投资规模尚小,但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贝加尔地区经贸合作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中俄双方签署了《中俄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发展规划》等合作协议,成立了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及贝加尔地区实业理事会。目前,中方已设立首期100亿元、总规模1 000亿元人民币的中俄地区合作发展投资基金,促使中俄原油管道、东线天然气管道、同江铁路桥、黑河公路桥等一大批大项目顺利推进[6]。

4.中国东北地区与蒙古国的经济合作

中蒙经济技术合作具有天时地利人和优势,自1991年中蒙两国签订了现汇贸易协定以来,中蒙贸易往来取得长足发展。1999年,中蒙贸易额为1 797百万美元,中国取代俄罗斯成为蒙古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至此,中国已连续18年都是蒙古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其中,中国东北是蒙古国的重要合作伙伴,双方经济结构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如在矿产资源上,蒙古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采矿业是其重要的经济支柱。然而,蒙古国在矿产资源开发的资金与技术不足,中国东北地区面临资源递减压力,但东北地区拥有参与蒙古国矿产资源开发的资金与技术,目前,大庆油田常规压裂队伍进入蒙古国已14年,在商务、技术、通关、HSE管理等方面都已取得大量成功经验。

5.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的经济合作

丹东与朝鲜隔江相望,中国东北多年以来都是朝鲜重要的物资供应地,即使在2009年朝鲜受联合国制裁的严峻形势下,丹东对朝鲜出口仍有36.3亿美元。一直以来,由于朝鲜较为复杂的局势及投资环境的不健全,使得中朝投资合作发展受限。2011年,中国和朝鲜两国在黄金坪、威化岛经济区与罗先经济区举行奠基仪式;2012年,双方签署协议成立罗先经济贸易区管理委员会和黄金坪、威化岛经济区管理委员会。目前,中国东北地区对朝鲜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平壤、罗先等地的铁路、重工业,而朝鲜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投资领域主要集中于日用品以及餐饮服务业。

(二)东北亚各国经济技术合作特征

1.东北亚各国互补性强、产业链处于垂直分工状态

东北亚各国地理位置毗邻、资源禀赋充裕,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已经形成了深厚的合作基础。从资源要素看,东北亚六国经济各具优势,互补性强:日本和韩国自然资源匮乏、工业原材料及能源供给有限及劳动力比较稀缺,但高素质劳动力资源方面较充足,因此对于日韩来说,他们主要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的机械设备和电子产品。相较来说,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所以在劳动力密集型的工业制品生产上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同时在中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已融入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科技创新已摆在中国发展的首要位置,在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上已初露锋芒。对俄罗斯、蒙古、朝鲜来说,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及燃料能源富裕,在能源矿产类的初级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另外,东北亚各国经济结构互补,中国和日本分别为第二、第三大经济体,日韩经济较发达,而朝鲜、蒙古经济发展一般,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一互补的经济结构有利于东北亚实现产业链的垂直分工合作。

2.中国东北地区与日韩经贸合作潜力后劲不足

中国东三省作为中国融入东北亚区域合作的重要窗口,其开放程度直接影响中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广度与深度,然而由表4来看,中国东北地区的开放程度落后于全国水平,仅唯一拥有沿海城市的辽宁省对外开放程度接近于全国水平。另外,中国东北地区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经济发展过于分散,在中国东北参与东北亚区域的进程中,辽宁沿海经济带与其腹地沈阳、长吉图等之间并未形成紧密联系,处于独自运营、独自发展的状态,且东北三省之间缺乏分工协作,未形成一体化发展模式,这说明中国东北地区在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发展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近年来,日韩对中国东北的投资、贸易比重下降,中国东北地区对日韩经贸合作存在后劲不足压力,很大可能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导致。

3.东北亚各国的经贸协议局限在双边性,阻碍贸易高水平发展

一方面,东北亚各国缺乏权威的制度,造成合作形成的对话和会议机制由于没有签订正式的条约,其效力和权威性较差[7];另一方面,各国在为参与合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中,大多是基于特定的投资事实和投资领域而制定的,一旦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这些政策在还未形成制度时就可能被废除,造成贸易只能在既定的合约形式下进行。表5描述了中国与东北亚各国在投资贸易领域和经济领域签订的条约情况。中国与五国签订的条约大多是双边性的,多边性条约数量较少且相当部分是国际性的。此外,东北亚国家未形成相关的经贸制度,贸易无规则进行将导致出现分歧时各国倾向于保护本国利益,贸易争端无法得到统一解决,从而阻碍贸易高水平发展。

表4 2018年中国东北地区与全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对比表

表5 中国与东北亚国家签订的条约情况

三、中国东北地区扩大与东北亚区域合作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一)经济体制及文化差异限制了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范围

东北亚地区主要存在着三种不同类型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和朝鲜是社会主义国家,日本和韩国为资本主义国家,而俄罗斯与蒙古国则经历了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型,且各国的发展水平差距很大,这些差异成为中国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制约因素。出于对社会主义的敌视态度,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和朝鲜心存戒备,以人权为借口抨击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虽然中国成功加入WTO,对外开放力度不断扩大,但美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依旧不承认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严重影响了中国对外经济合作。另一方面,从文化角度分析,东北亚地区具有不同类型的文化,一种是以中日韩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另一种是以俄罗斯远东地区为代表的欧亚混合型文化以及蒙古草原文化。一般来讲,文化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基于文化形成的价值观主导着人们的对外合作理念,文化联系愈密切的地区其经济联系也更加密切。因此,中国自古与同为儒家文化的日韩更易达成合作共识,而与俄蒙等合作相对较少。

(二)区域合作与东北亚国家安全纠结在一起

东北亚地区一直以来就是大国力量交汇、冲突之地,在中国扩大与东北区域合作的进程中,有两个最突出的制约问题。一是朝核问题,冷战结束后,美国并未承认朝鲜,在地缘政治上朝鲜处于被忽视、被孤立状态,考虑到政权和国家生存,朝鲜开始研发核武器。朝鲜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其核武器的实验随时可能给东北亚周边地区带来污染等安全问题,美日以此为借口,多次在这一区域进行军事部署。2016年,美韩不顾中国反对,在韩国部署“萨德”,这不仅对朝鲜的安全造成威胁,也严重威胁到中国及俄罗斯,影响了中韩经贸合作[8]。二是台湾问题,中国台湾位于西北太平洋第一岛链的中间部位,是集防攻于一体的战略要地,具有极大的军事战略价值。自古以来中国台湾问题就是中国国内问题,而美国为了自身利益进行长臂管辖,严重挑战中国主权,威胁中国国家安全,使得中国台湾问题成了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另一安全隐患。

(三)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长期问题

区域经济合作与东北亚历史遗留和现实存在的问题纠结在一起。东北亚是二战遗留问题最多的地区,主要有领土、领海主权争端问题,如中日钓鱼岛归属权问题、日韩竹岛归属权问题、日俄北方四岛问题等,还有日本政府对历史问题不诚实,使东北亚各国难以形成政治互信。

历史问题是中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长期制约因素,而中日历史问题则是中国面临的最主要问题。领土争端是中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尖锐化制约因素,领土争端涉及国家主权与民族利益,解决领土争端是极为棘手的事情。一是中日钓鱼岛之争,钓鱼岛蕴藏着及其丰富的石油和渔业资源,也有极为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如果日本占有了钓鱼岛,无疑给我国海洋权益和国防安全带来巨大威胁。二是中日东海之争,中日东海之争的实质是海洋领土争端和海洋能源争端,因此,中日东海之争不能得到圆满解决,成为制约中日经济合作的又一重要因素。

(四)东北亚区域合作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是美国因素

二战后,美国为维持其霸权地位,不断利用其政治、经济、安全和文化力量对世界各地企图“威胁”其霸权地位的国家和地区实行“长臂管辖”,东北亚地区也不例外。一直以来,美国国家安全部门始终防范欧亚大陆出现发达经济体。冷战时期苏联的解体使美国放松了对东北亚国家的警惕,而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出现了最有可能挑战美国世界霸权的新生力量,为了避免削弱自己在东北亚区域的竞争力并能够在东北亚合作中获得更大的一杯羹,时常炮制“中国威胁论”,不仅限制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增加东北亚各国对中国的联合抵制,还严重阻碍了世界贸易自由化进程,造成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各国基于保护本国利益而降低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

四、推进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的路径创新

中国扩大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有着无限的潜力及美好的前景,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虽然这些问题短期内无法化解,但中国应“登高望远”,抓住机遇,努力协调各种制约因素,以中国东北为引领,借助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及“一带一路”平台,深度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

(一)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展开合作

1.推动中日两国在“一带一路”区域的“第三方合作”

在中日双方已达成“第三方市场”合作共识的背景下,双方应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尊重东道国意见,积极探索出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模式。接下来,双方应构建各类合作方案,使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可有序展开。第一,建立并维护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的长效工作机制,并建立相关机制执行机构,确保制度的定期交流,推动建立覆盖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商(协)会、智库、使领馆“六位一体”的工作对接网络,共享第三方市场政策、法律、项目等合作信息,突出重点工作和实施计划。第二,完善第三方重点国别项目信息库,确定中日双方合作的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通过政府部门、企业、金融机构等多种渠道,搭建第三方合作有效的对接服务平台,加强重点项目的跟进,使双方重点合作项目在东道国顺利开展。第三,充分发挥金融的指引支持作用,设立由国开行或丝路基金与国外金融机构合作的系列第三方共同投资基金,采用股权、债权等各种形式,为双方企业进行项目合作及共同投资第三方市场项目提供融资支撑,推动各项合作向高标准、高质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加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蒙俄经济带建设

2014年,中蒙俄三国元首首次会晤时提出中蒙俄经济走廊这一构想,将中国的“一带一路”、蒙古的“草原之路”、俄罗斯的“跨欧亚大通道”实现战略对接,这不仅在东北亚形成一个新的发展区域,促使三国经济一体化,而且将大大促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快速发展。

加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蒙俄经济带建设,一要选择并确定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发展轴。凭借三国地理位置毗邻的优越性以及东北地区振兴和开放所带来的区位优势,加快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建设,为亚欧大陆桥铺设道路,力争建立一个海、陆、空全方位的利益网络和经济发展轴。二是要确定并规划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功能和方向。中蒙俄三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充分发挥各国在科技实力、资金储备和资源禀赋上的比较优势,确定沿路城市的重点发展“点”,由“点”及“面”,达到资源配置和经济效应的最佳状态。三是推进并形成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增长极。优先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开发等级和层次较高的贸易或交通中心,建设发展轴或增长极,再由点及面向四周城市和区域扩散,发挥辐射效应带动整个中蒙俄经济走廊经济的快速发展[9]。

3.推进东北亚区域融入“一带一路”合作

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这符合东北亚各国的共同利益诉求。未来中国应以倡议所勾画的宏观愿景为指引,推进东北亚区域融入“一带一路”合作。首先,依靠“亚投行”,进一步完善金融建设。基础设施及交通运输枢纽的建立是实现互联互通的基础,也使得“一带一路”倡议落地运行,而“亚投行”是倡议落地实施的重要工具及保障。另外,由中国发起的亚投行不仅能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大规模资本、商品流动过程中,中国作为亚投行的最大股东,可建议相关国家选择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进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高中国参与制定国际金融秩序的话语权。其次,打造东北亚地区国际运输通道的建设。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加快建设东北亚地区国际运输通道,建设东北亚陆桥联通网络,打通图们江出海通道,完善交通枢纽的联通建设。积极推动连接中国东北陆路的“中蒙俄国际贸易通道”,连接中俄铁路、中俄公路和中俄陆海联运航线的“中俄交通走廊”及日韩过境中俄直达欧洲的中欧班列等过境通道的建设,这将为东北亚各国深化合作提供便利的条件,为东北亚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创造极大的机会。再者,疏通东北亚区域经济走廊,实现区域内的经济融合[10]。目前,东北亚各国合作大多是双边范畴,多边合作仍处于谈判阶段,如中日韩FTA、中蒙俄经济走廊等,这类设想谈判需要各类切实可行的经济合作项目来推进,而东北亚经济走廊将对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资源开发、调整培育产业结构和布局跨国跨区生产,为多边合作提供平台。最后,引导发展沿边经济,促进区域内企业合作。在“一带一路”计划实施过程中,应结合东北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建立地方政府合作机制,大力发展东北亚国家陆上沿边地区的经济,并设置开放的前线,从而形成以沿边地区带动整个东北亚区域发展的新格局[11]。

(二)加强地区合作

2016年以来,新一轮中国东北振兴战略与俄罗斯远东超前发展区战略几乎同时实施,未来双方可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搭建发展平台,在以下领域进行对接合作。一是农业产业合作,俄罗斯远东与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合作具有互补性,中俄两国可整合大的企业,开展农产品的深加工、提供附加值、形成大的产业链,实现农业的产、供、销一体化发展。二是能源领域合作,推进在辽大型石油化工企业进口俄罗斯原油项目。加快推进徐大堡核电二期项目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大庆、辽阳和大连应凭借其先进的炼油技术优势和雄厚的资金优势,在俄罗斯远东特定产业型超前发展区投资建设大型炼油厂及相关企业,享受各种优惠政策。三是高新技术领域合作,俄罗斯远东电信产业基础较薄弱,资金、技术投入不足,当地居民生活水平较低,亟须发展电信产业。中俄双方应在电信领域加强合作、相互学习借鉴。另外,双方应在飞机、航海等高新技术领域开展合作,远东地区在这一领域的丰富经验可向中国伙伴提供更多的合作机遇。如远东地区几十年来一直在从事各型飞机的生产制造工作,中俄加强这一领域合作可为中国民航客机研发工作提供很多宝贵意见。

2.以更高层次开放促进图们江区域开发

图们江地区作为东北亚地区的核心区域,人口稀少、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独特,有着良好的林业、农业、矿业、旅游业发展基础,自1991年图们江开发计划启动以来,就一直被认为是全球最具增长潜力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体系之一。自启动起来,尽管有各方为推动图们江此次区域合作做出一定的努力,但图们江开发的推动力仍然不足。2005年,图们江开发计划更名为大图们江开发计划,大图们江的合作模式也发生了调整,各种行政运转资金不再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供,而由成员国出资。至此,区域合作也开始进入实质性合作阶段,特别是在2009年,中国政府将大图们江开发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及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规划联系在一起,大图们江开发呈现出新的活力。如今,图们江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北线的关键点与重要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后劲十足。

3.做强做优丹东中朝边境经济合作区

充分发挥丹东沿海沿边优势,以“小组团”方式重点培育相关产业,形成边贸产品落地加工基地,优化中朝边境经济合作区产业结构,培育壮大丹东特色优势产业。继续推进丹东中朝国门湾互市贸易区建设,加快推动边境贸易转型升级。深化东北地区与朝鲜的交流合作,努力在经贸、交通、旅游、文化等领域合作取得新突破。

(三)加强多边合作机制

1.建立以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为核心的东北亚区域国际经济联合体

2012年,中日韩FTA正式启动谈判,然而,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刚刚起步阶段,中越、中菲在南海摩擦不断升温,中日钓鱼岛、日韩独岛主权争端加剧,日本加入TPP的谈判,使得中日韩FTA谈判进程受阻。特朗普上台后,奉行“美国优先”战略,频繁发起贸易保护的攻击,中日韩三国成为贸易保护的受害者,在压力下三方重新审视中日韩FTA谈判价值,中日韩FTA谈判迎来新机遇。

第一,三国管控分歧,加强政治互信,保障三方FTA谈判进程顺利进行[12]。如今,在日韩贸易摩擦不断发酵、日韩关系恶化的情形下,中国应主动充当两者之间的润滑剂,加强与日韩沟通。同时,在中日关系上,中国应以2020年东京奥运会为契机,加强首脑外交作用,增进两国友好关系。在中韩关系上,中国要借助中韩FTA合作,深化两国各领域务实交流合作,更好造福两国人民。第二,举办日韩消费品进口博览会,支持在辽宁自贸试验区设立日韩商品展销馆或展销区,在既有投资贸易便利化政策基础上推动政策创新。第三,打造中日韩自贸区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紧跟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最新进程。在中国东北地区申建中日韩自贸区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助力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支持丹东市申报建设中韩丹东国际经济合作示范区,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开放政策、体制机制、开放模式、管理模式、运营模式等创新。引进一批日韩知名跨国公司和行业领军企业,培育一批集中日韩技术、品牌、人才等优势于一体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借助市场这个无形的手,探索平台实体化转型,一开始江苏融资平台转型一般选择商业地产开发,慢慢开始转型发展旅游业、服务业、影视传媒业等。打破本土化发展的限制,开启异地扩张和合作开发。

2.“中日韩+X”合作

2018年5月第七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三国领导人重申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在本地区的合作,一致同意开展“中日韩+X”合作,带动本地区可持续发展。2019年8月第九次中日韩外长会上,三国通过了“中日韩+X”合作概念文件,将在协商一致基础上探讨同其他国家开展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中日韩三国应协力开拓合作新领域,寻求第四方市场合作,提高各方对中日韩FTA的收益预期。三方在现有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中日韩+X”合作,一是在可持续经济、生态环保、减灾、卫生、减贫、人文交流等六大领域开展合作,这些领域中日韩三国优势互补,将有力推动三国合作提质升级;二是在第四方上开展合作,三方可以发挥各自在装备、技术、资本、工程建设等优势,共同开拓第四方市场。如中日韩三方可在东南亚、中亚、非洲进行合作,打造出“产业+技术+资本+市场”的合作模式[13]。

(四)营造有利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政治环境

1.推动地区政府信任均衡建设

信任是区域间进行合作的前提与保障,然而东北亚区域各国存在严重的信任缺失,朝核问题、历史问题、领土争端是东北亚地区最突出、最持久、最棘手的信任问题[14],如何缓和信任危机,最有效的措施还是以东北亚各国的共同利益为落脚点。首先,安全利益是东北亚各国最基本的共同利益,安全和稳定的区域政治环境依靠信任建立。在军事安全问题上,各国应加强直接或间接的对话沟通渠道,避免因误解带来的冲突。如中俄两军已于1993年建立了国防定期会晤机制、1997年建立了总参谋部战略稳定磋商机制、2004年建立了国家安全磋商机制,这使得中俄互信不断加深。另外,各国要推动国防白皮书发布及重大军事行动前信息发布,日本政府自1970年以来每年都发布国防白皮书,韩国自冷战后每两年发布一次国防白皮书,中国自2009年以来每年都会发布国防白皮书[15]。其次,在非军事层面上,东北亚区域各国可通过以下途径推动信任建设。(1)扩大地区利益合作关系,签订自贸协定;(2)加强多边对话制度建设,促使对话常态化、习惯化;(3)塑造各国更多趋同偏好,调和不同安全观差异;(4)通过“中美双领导体制”营造稳定秩序。

2.加强区域内民间交流活动

营造东北亚区域内良好的政治环境并不只是源于政治家的努力,地区内民间交流也会发挥无穷力量,民众甚至可以解决政治家办不到的事。“民间先行,以民促官”这一点在中日邦交化之前的20多年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必须加强区域内民间交流活动,继续加强东北地区同东北亚国家在教育、科技、文化、旅游、体育等领域的合作。广泛吸引科研机构、高校、企业、非政府组织参与,支持各大高校组织参加大学校长论坛、中日教育交流会等教育国际交流活动,支持东北地区高校与东北亚国家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持续办好在辽宁省举办的中日韩青少年体育大会和东北亚四地区青少年体育友好交流大会。

猜你喜欢
东北亚东北地区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国家标准委率团参加第十八届东北亚标准合作会议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东北亚丝绸之路发展历程考察
古代东北亚民族关系的若干问题
东北地区2016年第三季度ML≥3.0级地震目录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