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学报组稿策略探析

2020-01-18 20:16朱家席
黄山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办刊学报稿件

朱家席

(蚌埠学院 学报编辑部,安徽 蚌埠233030)

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组成中,地方高校无疑是数量众多而又各具特色且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一个类别。按照办学定位,地方高校一般情况下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因此多为教学型或教学科研型院校。地方高校学报与所在学校的办学水平是高度相关的,有着特定的办刊宗旨和要求,那就是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高校办学报的历史始于20 世纪初,直隶高等农业学堂1905 年创办《北直农话报》之后,高校学报及其他刊物纷纷出现。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也促进了高校学报的繁荣。然而遍地开花的高校学报办刊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地方本科院校学报长期以来存在着“全(内容涵盖全)、散(办刊定位散漫)、小(办刊规模小)、弱(竞争力不足)”“千刊一面”“低水平重复”等弊端,指责的声音不绝于耳。许多学报在栏目设置上高度相似,相互模仿,导致与专刊的竞争力距离越拉越大,组稿中很难自然获取优质稿源。在国内学术评价、职称评审的取向下,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以学术质量取胜显然成为不二选择,而组稿工作又是学报质量提升的先决条件。相较而言,地方高校学报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在组稿上下功夫,利用自身的优势捷足先登,尽量争取潜在的优质稿源。然而,面对国内外各种期刊的夹攻,获取优质稿件对地方高校学报而言谈何容易,必须认真对组稿工作进行科学策划和设计,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一、从学报办刊定位与理念出发进行定位组稿

每一所高校的学报都有自己的办刊定位和办刊理念,组稿工作首先要以此为基准,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高等学校是国家重要的科研阵地,学报则与本校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息息相关,是反映、促进学校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的重要学术窗口和品牌。因此,地方高校学报就更加应该着眼于地方,挖掘地方社会经济文化深层次内涵,形成自己的特色,增强竞争力。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这里明确提到学报刊载内容应该以本校为主。因此,国家新闻出版署在建立“高校学报类期刊刊号系列”时,就明确了“学报刊登的稿件2/3 以上是本校学术、科研论文或信息”。由此可见,学报刊载内容以本校为主、至少要占一半以上这是明文规定的,尽管在现实操作中很多学报没有遵从这一规定甚至恰恰相反。

正因为当前高校学报“全、散、小、弱”的综合性弊端被批评太多,很多学报主编为了避嫌、杜绝人情稿或提升刊物质量,往往不愿意发表本校作者的论文,宁愿去校外组稿。其实,高校学报组稿立足于本校不仅是合规合理的,也是可行的,对地方高校而言尤其如此。地方高校虽然在整体实力上比不过那些部属高校,但也会有自己的学科专业优势,有比较优秀的专业教师和研究人员,由此转化出来的教学科研成果,未必就比外来的差。所以学报应谨记服务于学科专业建设的理念,引领青年学者,做好科研孵化工作。

地方高校受职称、项目评审政策导向和学术评价机制的驱动,为提升本校的学术影响力和办学认可度,往往鼓励本校作者向层次较高的期刊投稿,并且制订政策时不注意保护本校学报的利益,从而导致校内一些优质稿件外流[1]。所以,学报应该有针对性地积极组稿,向学校争取政策支持,避免这部分的优质稿源流失。如前所言,地方高校学报目前勉强可以满足部分作者的要求,随着作者的职称晋升,地方高校学报对他们就缺乏吸引力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校内的这部分作者出于种种诉求,未必愿意选择在本校学报发表自己的论文,而是把眼光盯住其他期刊。所以,地方高校学报普遍存在稿件来源少、作者多次投稿动力不足、稿件质量亟需提高等问题。为此,一些学校出台了相关政策,如有些学校以文件的形式规定,在本校学报上发表文章,科研奖励为同等外刊的2—3倍。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校内作者的热情,对学报组稿而言自然是有利的,有效增强了与其他期刊的竞争。

学报立足于本校教学科研进行组稿,并非是说视野仅仅局限于校内,而是应该做到立足本校期刊定位和办刊理念,同时放眼世界,关注社会生活,从中敏锐捕捉相关信息精确定位。这二者必须兼顾起来,才能使组稿工作更具科学性和创新性。

二、借助人脉关系进行“朋友圈”式发散组稿

学报编辑委员会是学报最重要的组织机构,在主编领导下对学报日常的编辑、出版工作进行全面指导。所以编委会的职责在于积极支持学报编辑部的工作,参与讨论决定学报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为学报编辑部提供学术信息,联系和组织作者队伍,推荐、组织本学科稿件。地方高校学报的编辑委员会往往与学校的学术委员会有着较高的人员重合度,编委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学校各系部的领导或学科带头人,所以无论从行政管理上,还是学术号召力上,均能起到较好的引领作用。

地方高校学报的编委在职称、学历上多以教授、博士为起点,并以教学系部的负责人或者学术带头人居多,他们在各自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这些编委对本部门的学术研究情况了解深入,熟悉系部老师所擅长的领域。他们若能做好作者的思想工作,积极向学报推荐,对组稿帮助很大,可有效避免部分优质稿源流失。此外,这些编委作为校内的学术领头人,自己每年也会有一些科研论文产出。学报编辑应及时出手,主动出击,往往会收到不错的效果。同时,学报主编还可以给编委附加一些强制性的组稿任务。比如,有学报规定,每一位编委原则上每两年至少提供1 篇自己的原创优质论文,推荐2篇优质论文,并经学报审稿通过录用。

“朋友圈”组稿方式也包括当前比较流行的栏目主持人模式。通常的做法是甄选某个学科领域中有影响的专家学者,担任学报某个栏目的主持人,可为固定的一期或多期。考虑到地方高校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可根据实际情况聘请外校的专家或业内知名学者,通过他们在学科内积累的影响力和人脉关系征集优质稿件。在组稿交流中,这些稿件作者还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学报的潜在优质作者。

地方高校尽管在办学整体实力上与名校存在差距,但每个学校总会有一些杰出的人才,他们在访学、读硕士或博士时的导师,自己的同学、校友,都是极其宝贵的人脉资源,通过这些关系入手组稿,就有可能约到一些优秀的学术论文。学报若能与这一部分老师加强联系沟通,真诚相待,总会获得他们的帮助。再由他们出面向自己的导师、同学、校友约稿,甚至他们的导师、同学、校友再利用自己的“朋友圈”进行约稿,以此类推,事半功倍,从而为学报获取一些优质稿源。因此,编辑需在平时就注意与学校老师保持良好的私人感情沟通,日常生活中用心经营这种“朋友圈”关系。

还有就是善于向学报刊载的优秀论文作者约稿。地方高校学报刊载的文章中也不乏一些优秀篇章,可以把这些作者列入重点关注名单,从中遴选出一些参与学报的组稿、审稿工作。这部分作者大多年轻有为,有的是硕士生导师,有的博士毕业且拥有较好的学术研究人脉资源,他们的加入会给组稿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成果。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学科研的生力军,在撰写科研论文方面眼界新、产出快、质量高,他们希望借助学报完成自己的学术积累和职称晋级[2]。选取这一类作者的标准以副教授职称、博士学历为宜,他们被学报邀请参与审稿,能够产生获得感和荣誉感,因而工作更加认真投入。

“朋友圈”组稿方式并非十全十美,其中最麻烦的一点就是对推荐来的质量不高的人情稿。因为不同人对具体论文的审美取向有差异,拒稿往往会影响推荐者的积极性。这一点务必要注意,需要学报编辑甚至主编认真对待,与之真诚沟通,细致解释,最大限度消弭推荐人的不满情绪。

当然,地方高校学报也可以在制度上做出一些奖励性规定,或制订相关利好政策,以激励这些编委、老师为学报组稿。如有的学报编辑工作实施条例规定,校内老师向本校学报推荐论文,作者为教授职称且论文影响因子、转引、转载达到一定数量的,可对推荐者奖励200元;推荐的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的,奖励推荐者500元,奖励作者2000元;推荐的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的,奖励推荐者1000元,奖励作者5000元。这些措施有效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推动了学报的组稿工作,提升了载文质量,直接促进了学报的发展。此外,学报还要主动加强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与联系[3],如人事处、科研处等,通过主编的协调,促使学校修订职称评审、成果认定规定,为本校学报创造利好条件。如学校科研处除了以文件形式对奖励加以规定外,还要求本校教师的科研项目结项成果中,原则上要有一篇本校学报的论文见刊。

三、通过选题策划定向组稿

对学报中的特殊栏目,编辑部可以通过策划,预先提出一些研究方向和选题,传达给潜在的作者,引导作者承担计划任务撰写论文投稿,以达到定向组稿的目的。编辑部要经常关注当前的研究热点,邀集校内外专家学者制订年度重点选题计划,细化组稿选题,并根据实际情况精准调整[4]。

优质稿件对提升期刊学术质量作用很大,地方高校学报应密切关注校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方向及动态,及时邀约最新研究成果。密切与高被引作者联系,为学报组稿[5]。目前国内刊载自然科学研究类论文的期刊相对较多,而且一般级别较高,高校作者在这些期刊上发表文章比起同级别社会科学类期刊明显要容易得多。所以地方高校学报在优质自然科学论文组稿上存在很大难度。正因如此,很多双月刊的地方高校学报在分版时,往往采取每年安排2期自然科学版、4期社会科学版的措施,以回避这种困难,所以对这一类稿件更要有超前意识,加大组稿策划力度。

学报编辑应善于学习,加快自我知识更新,强化对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意识,并提供给潜在的作者,引导作者加以研究。具体可以紧紧依托地方社会资源进行定向组稿。如借助学校工程技术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构建专项研究专栏,组织学校相关专业的老师以及科研院所的高级工程师,对当前行业研究的进展和水平进行评估,准确把握当前研究热点问题,确定出一批研究方向和范围,供学者专家参考,培养他们成为栏目相对固定的作者,实现优质组稿目标。生产实践活动与科学研究理论互为表里,不脱离生产实践的科学研究才能拥有持久的创新力。学报编辑在选题策划中要注意企业实践性与学报的理论性紧密结合,寻找二者的契合点。

学报若能科学策划组稿方向,通过系部教师与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引导他们形成团队,共同申请项目,完成论文创作,必然能产生一批优质工程技术类的研究论文,满足学报自然科学版的用稿需求。

四、充分利用学术会议精准组稿

利用校内外举办的学术会议进行学报组稿,无疑是快速简洁而又十分精准的一个途径[6]。在一些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学会主办或承办的学术会议上,与会专家学者多以文参会,学报编辑沿着这些线索就有可能挖掘到一些新的高质量稿件。在会议期间,学报编辑既能认识一些圈内知名专家学者,结交一批年轻的后起之秀,还能在会议上获取某一领域最新发展研究动态,及时掌握信息,了解当前的研究热点,从而精准把握组稿方向。然而,层次较高的会议专家眼光可能也会高一些,未必愿意把参会论文交给地方高校学报刊载。但通过编辑的耐心工作,以情动之,付以真诚,完全有可能获得专家的认可。即使当时不能成功约到他们的稿件,但在建立起联系之后,这些专家回去还有可能把自己其他的稿件投给学报,或者动员身边的其他作者(如自己的同事、研究生等)投稿。总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编辑付出足够的耐心和诚意。

学报应高度重视会议约稿这种方式,把握机会,主动、广泛参与各种学术会议组稿。在参会前,编辑部会充分做好宣传资料的准备工作,不失时机地在资料、宣传册中介绍学报办刊情况及栏目设置。会议期间,参会编辑寻找机会把宣传资料尽可能地发给每一位参会专家学者。编辑主动与参会专家学者沟通,通过本校老师联络业内专家学者,利用会议中场休息或其他时间亲自去专家学者房间拜访(事先约定)等方式,向他们推介本校学报,介绍相关的栏目定位,诚恳表达约稿的意向。地方高校有时候也能举办一些层次较高的学术会议,学报充分利用主办方的优势,在会议服务中与专家学者交流沟通,成功约到一批优质稿件。

学报要敢于吸纳那些见解独到、有价值的新理论、新观点,增进学报的学术前沿性和深度。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部要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为特色栏目组稿,这既能够培养编辑专业知识素养,丰富知识面,开拓眼界,更有利于培育学报特色栏目,促进其快速发展。当然,这些措施与学校政策上的经费支持是分不开的,作为学报负责人,必须努力争取学校在会议交流经费和约稿稿酬上的支持,保证组稿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广泛利用多媒体进行技术组稿

数字化、网络化已成为当前社会生活无法抗拒的潮流,在互联网时代和信息时代的环境下,高校学报在编辑、出版和传播等环节正在经历着深刻的数字化革新。目前地方高校学报大多通过远程采编系统或投稿邮箱来被动接收作者的自由投稿,这是一种常规的守株待兔式的组稿取向。除了等待以外,还应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如CNKI、Elsevier,编辑部建立的作者数据库、专家数据库和稿件数据库,网页、微信、微博上的海量信息等,查询和智能搜索获取相关信息,与潜在的作者建立网络联系。比如通过微博、微信等约稿,这些都是目前比较常见的约稿组稿方式,业已取得很好的效果。网上统计《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和《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高校学报的公众号,目前已经收获了1 万多的等价活跃粉丝数,而各家学报的微信文章共收获了超过87万的阅读数量[7]。这些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由于技术、人员等原因,很多地方高校学报的刊网融合程度较低,综合运用互联网、移动平台、数字技术采编、传播学术成果的能力不足,导致期刊数字化平台整体建设滞后,水平不高[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组稿不利,缺乏优质稿源,第一步就比别人落后了,学报又拿什么去跟人家竞争。因此,地方高校学报应尽快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想方设法抽调力量,早日掌握融媒体技术,创新组稿模式,增强期刊竞争力。

六、结 论

高校学报能否体现其办刊特色,扩大其影响力,刊载的稿件质量是决定性因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报编辑必须在组稿上下功夫,紧紧围绕学报的办刊定位,充分发挥编委、本校教师、投稿作者的人脉关系,在信息资源的梳理中做好科学的选题策划,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增加学报选题的准确性,增进高校学报组稿、选稿的科学性、新颖性,从而改善高校学报办刊质量,彻底改变地方高校学报当前的局面,增强竞争力。

猜你喜欢
办刊学报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地域性文化刊物编辑办刊思想与具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