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汇芸,汪婷婷,石 蕾
(黄山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从《城乡规划法》的正式施行将乡和村庄纳入规划体系,到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作为重要的地域空间类型和社会经济文化角色,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社会对规划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不仅需要高精尖科研人才的引领,更需要专业技术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地域性规划人才去实现。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是培养地域性规划人才的重要基地,责任重大,应探索出符合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多具有典型地域性,既依赖于所处地域,又肩负着为所在地培养地方建设生力军的重任,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只有以社会需求为中心,以专业为支点,以应用性和职业素质教育为导向,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才能应对行业及地方的发展需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1]。
当前,我国建设重点已逐步由城市转向乡村,地方设计单位、乡镇机关等对能编制乡村规划,为乡村建设进行指导、把关的专业规划人才的需求正逐年增长,但能胜任并愿意驻扎乡村的规划师却很少,一些远离大城市的乡村地区更是急缺规划专业人才。地方高校作为地域发展的生力军,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重视对乡村规划人才的培养,完善乡村规划教学体系,帮助学生改变重城轻乡的陈旧观念,形成正确看待乡村及乡村规划的价值观。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乡村特点和问题各不相同,不能运用简单划一的规划方式,亟需精通乡村规划相关方法,了解当地历史人文环境、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提出符合当地需求和发展形势的专业规划[2]。地方高校应在教学中将地域特色有效融入课程设置、授课内容安排、实践场地选择等多个环节,多层面强化学生对所在地域的关注和认知,才能更好地顺应地方发展的需求。
乡村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比城市更复杂,解决难度也更大(如人口萎缩问题、空心村问题)。不仅要考虑存量甚至减量规划,还需要考虑产业发展和各类人群的需要;不能简单套用城市规划的模式和标准,而是需要针对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这就需要对乡村十分了解,甚至是有乡村生活经验的专业规划师进行指导实践。而当前很多地方高校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基本在城镇生活,对乡村认知不足,“课堂讲授+现场调研+真题假做(假题真做)”的教学模式已很难达到预期目标[3],只有在乡村中建立教研基地,让师生长期跟踪研究,并参与乡村建设与发展,才有可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未来的乡村规划不仅需要专业设计人员,更需要能参与乡村建设全流程的社会工作者;既要有参与乡村规划建设全过程的专业素养,又要有能沟通协调村民、政府、项目团队多方意见的能力,还要尊重自然和乡土文化,要对乡村有浓厚的感情[4]。随着乡村规划师制度的实施,对乡村规划人才复合能力的要求将越来越明确。地方高校,应打破学科界限,帮助学生接触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思维方式,使学生能成为符合乡村规划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本文以地方高校黄山学院的城乡规划专业为研究对象,探索地域规划人才培养模式。
黄山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原名城市规划,2011年开始招生,2013 年根据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的通知,更名为城乡规划。立足学校“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该专业一直依托徽州地域特色进行地域性专业人才的培养,专业培养方案明确提出要“结合地域特色,培养应用型、安心基层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为适应社会需要,该专业自2011年招生以来共进行了3 轮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2013 年,为适应学科新定位,将原先单一的城市规划方向分成了城市设计方向和村镇规划方向,增开了村镇规划相关课程;2016 年,增加了村镇规划相关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2017年,该专业为强化教学效果,由原先的4年制调整为5年制,并将村镇规划相关课程性质调整为专业必修课。从2017 年最新一轮课程体系中可以看出,学生从第1 学期公共课《形式与政策》开始了解“乡村振兴战略”,专业课《城乡规划专业导论》了解专业定位;第3 学期通识教育课程《徽文化专题》开始融入地域文化;第4 学期通过专业实践《城乡认识调查》对周边城乡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城乡差异;第5、6、7学期通过专业基础课《城乡规划原理》、《村镇规划理论》、《徽州古村落规划》、《城乡生态与环境保护》、《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要求掌握地域乡村规划的理论知识和法律法规,专业实践《城乡规划社会综合实践》、《徽州古村落实习》进一步对周边指定乡村实习基地进行实地调研;第8 学期《村镇规划案例分析》、《乡村规划设计》强化村镇规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总的来说,地域性村镇规划理念基本贯穿了城乡规划专业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整个学习阶段,第9、10 学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则鼓励学生走进乡村、服务乡村,以解决乡村实际建设问题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
3.3.1 以实训、科研带动乡村实践环节
根据人才培养定位的要求,该专业一方面结合地域特色和学校现有实践教学资源,如徽派建筑研究所、教师工作室、市建筑勘察设计院、建筑设计院及各区县住建委等,带领学生进行了一系列乡村规划相关的校地合作项目,如传统村落申报、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村落景观提升。学生在完成实际项目的过程中对祁门、休宁、歙县、徽州区等地的传统村落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另一方面,带领学生结合地域特色申报与乡村发展建设相关的大学生科研项目、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已立项且初有成效的项目有“基于生态策略的呈坎古村落空间构成及利用调研”、“传统村落民宿发展研究——以黄山市西溪南镇为例”、“歙县石潭传统村落保护更新利用方案设计”、“基于“田园综合体”的村庄规划和发展研究——以徽州古村落为例”等,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对黄山周边典型村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研,不仅加深了他们对当地乡村的认知,在规划设计、沟通交流、文本撰写等多方面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3.3.2 以学促干融入乡村建设
每年暑期,学院都会组织城乡规划及相关专业学生开展为期1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2016、2017连续两年围绕休宁县月潭水库建设工程,对周边村民生活生产状态、生态环境保护、历史人文传承等方面进行了实地调研,学生与村民同吃同住、陪伴照顾留守儿童,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与当地村民建立了深厚友谊;2018、2019 年暑期则走进黟县屏山村,对当地有代表性的古建筑进行了测绘,对古建筑保护利用情况、美丽乡村建设情况以及村民意见进行了调研,学生在深入了解当地传统村落、建筑的同时,也运用平时学到的专业知识为当地乡村振兴出了一份力。
3.3.3 以乡村规划竞赛促进人才培养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乡村规划能力,积极带领学生参加乡村规划相关竞赛。2017年“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我校该专业推选两支队伍分别参加合肥基地和台州黄岩基地的竞赛;2018 年参加了“首届安徽省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乡村规划暨联合毕业设计方案竞赛”,获二等奖。通过参加相关学科竞赛,学生不仅进行了实地调研,还受教于不同院校多位教师,与兄弟院校同学也有了一定的交流,开拓了知识面,学习积极性、合作精神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对乡村建设及规划的关注度也更高了。
由于办学时间不长,黄山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在地域性规划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从该专业2017最新课程体系安排可以看出,乡村规划相关的专业课基本安排在第5-8 学期,学生从大三上学期开始,才真正接触乡村规划相关的专业课,学习理论和技能的时间十分有限;受限于总课时量,《村镇规划理论》、《徽州古村落规划》、《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等核心课程均只有32 课时,教师在授课时只能点到即止,而地方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有限,常常存在囫囵吞枣、没办法完全掌握核心知识点的问题;过于集中的专业课还导致学生疲于完成每门课的课后作业,没有足够时间思考及查阅资料,很多学生学而不精,在进行乡村规划实践时常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
从学生培养的角度来说,设计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但该专业除了实践课《乡村规划设计》需要进行与乡村规划相关的方案设计外,其他相关课程均只需要提交调研报告,以至于学生在接触该课程之前从未有过与乡村相关的设计经验。我国乡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方式转变和人居环境变迁的过程,乡村规划的调研和设计内容比城市设计更复杂,不仅要考虑传统的建筑规划,还需要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内容[5],但该门实践课学时仅有2周,在这短短的2周时间里学生需完成现场调研、调研报告撰写和方案设计三大块内容。时间关系,学生很难对乡村进行深入调研,更难以针对这些乡村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加上绘图、表达能力有限,最终结果往往差强人意。
学院虽然给学生提供了很多综合实践的机会,但受限于自身能力,能真正参与其中的学生比例还很低,且以少数学业较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为主。如能参加校地合作项目的城乡规划学生基本为大三以上年级,每年约占该专业学生总数的10%;能成功申请大学生科研项目、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且能积极参与的约占学生总数的7%;能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虽然有大一、大二学生,却也只占学生总数的5%;能参加乡村规划竞赛的更少,基本只有大三以上年级的优秀学生才有能力且愿意参加,最多的一次也仅占学生总数的4%,近年来学校虽然鼓励师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但由于繁重的课业压力,又受限于师资、学生水平以及比赛限定的参赛人数,加上难以取得优秀成绩,学生参加竞赛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要想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和开设时间外,更需要相关政策、活动的支持。如与设计院合作,定期开展校内乡村规划模拟竞赛,打破学科界线,鼓励多专业学生共同组队参加,并邀请多学科领域专家参与指导;了解周边村庄建设需求,将学生能参与的、小尺度空间的乡村规划设计实践内容分解到每个年级的实践课中,让学生真题真做,甚至参与力所能及的村庄建设施工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做调研、写报告、画设计图的阶段。
地方高校是地域性乡村规划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在乡村全面振兴的今天,更应培养学生根植乡村、热爱乡村的意识,要基于地方需求,以发展的态度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黄山学院地处古徽州新黄山,大量传统村落需要保护更需要发展,亟需地域乡村规划人才提供“在地性、参与性、全过程”的设计、咨询与服务,只有明确自身定位,凸显自身特色,形成适应新形势的、不断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更好地为地方输出复合应用型地域规划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