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莹
(长江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医药积极参与救治病患,其作用体现在抗击疫情的整个过程中,包括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1]到目前为止,许多新冠肺炎治愈患者陆续出院,但根据临床调查结果显示,出院前核酸检测转阴的新冠肺炎患者,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咽痛、咳嗽以及咯痰等症状,甚至有的患者还出现口苦口干、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等表现。出院之后新冠肺炎治愈患者的恢复调养显得尤为重要。
康复期治疗是中医的传统,也是中医的特色。从中医角度来看,新冠肺炎的中医致病邪气性质表现为寒湿疫毒,新冠肺炎患者多为气阴亏虚病机。刚治愈出院,新冠肺炎患者的身体处于康复阶段,此时机体状态可概括为两大方面:余邪未尽与正气未复。余邪未尽,一些残留的病理性产物(如痰浊)可能存在,促使新冠肺炎病毒容易“复阳”。正气未复,疾病初愈的患者机体依然处于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以及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的状态。此外,患者还要避免感受外邪、饮食失宜、情志内伤、劳逸过度和滥用补剂等因素阻碍机体的恢复。为早日恢复健康,新冠肺炎治愈患者应着重从扶助正气、避免诱因和清除余邪三个方面调养身体。按照护养正气、固本纠偏、御邪防疫的思路,从精神调养、生活调养以及饮食调养方面为新冠肺炎治愈患者提供指导。
患者面对病毒心理压力巨大,起初是对疾病的恐惧,渐渐因长时间的隔离治疗,心情变得焦虑、烦躁、逆反和忧郁。如果亦有家庭成员同时患病,甚至病故,患者极容易长期陷于悲伤情绪之中。焦虑、恐惧、烦躁和悲伤是免疫的天敌。而且,沉重的心理压力会干扰睡眠,使患者出现消化不良、免疫力下降,为身体的恢复造成障碍,甚至还会导致原有基础性疾病的发作或加重。
《黄帝内经》中提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古人认为,只要心态良好,身体就能尽快恢复健康。因此,调摄精神,做到心理平衡为第一要务。要积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释怀解郁,可促进其机体气血平和、气机通畅,有助于患者快速康复。同时,患者要积极与他人沟通交流,自我减轻心理压力,正确面对自己的心理状态,可尝试以下方法进行疏导:运用积极联想法,努力去联想一些放松与愉悦的画面,帮助调节心态。采取放松训练,对头部、上肢、双手、下肢以及双脚等部位依次进行逐渐紧张-放松-紧张-放松的训练活动,以全身放松结束训练。自我调整情绪,当感到焦虑与紧张时,可以找个安静的环境进行深呼吸,做些放松训练,想象自己的紧张通过呼吸排出体外,感受自己身体开始放松,通过保持心理上的平静来减少紧张焦虑。正确宣泄情绪,可与亲朋好友沟通交流,通过写随笔日记,或找心理医生寻求帮助等方式释放内心的负面情绪。
另一方面,调整认知,尝试做一些有意义及凸显个人价值的事情。也可实施五行音乐疗法,聆听五音、五脏和五志配合的音乐,平和气血,调畅情志,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身心健康的目的。还可尝试移情易性法,改变周围环境和生活方式,使患者不与不良刺激因素接触,摆脱不良情绪。通过静坐、读诗、书法以及绘画等方式,排解情思,改易心志,分散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尽量专心致志,恬淡安静,有助于排除患者内心的杂念。
俗话说“春捂秋冻”,春捂有利于阳气的生发,穿衣则需要下厚上薄,养阳防寒,即上衣要薄而下衣要厚,有助于生发阳气。因卫气被破坏,新冠肺炎患者更需要注意保暖,防止寒邪袭表,确保头部、颈部、下肢以及腰背部的保暖。目前虽已进入4月,但国内大部分地区仍然属于“寒重”“湿重”或“寒湿兼夹”的气候状态。新冠肺炎属于中医“寒湿疫”的范畴,易受寒湿所侵,患者在康复期仍需注意保暖除湿,切不可因气温的暂时升高突然骤减衣物,否则寒湿之邪入侵且内留,对身体恢复不利。[2]适当减少每天洗浴的次数和时间,洗浴方式尽量采用擦浴。容易出汗之人应根据实时天气和出汗情况及时加减衣物,若出汗较多,应马上更换衣服,或提前垫干毛巾在前胸后背吸汗,保持身体干爽,防止身体受寒。
《黄帝内经》中提到“避其毒气”,出院患者需要做好个人防护,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外出正确带口罩;与人保持1米以上距离,不聊天,不聚餐;加强手部卫生,采用“内、外、夹、弓、大、立、腕”七步洗手法;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居室卫生清洁;按规范消毒。正确防护病毒也能增加心中安全感、减少恐惧,减少病毒感染几率。
2020年3月21日,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了《2020全民宅家期间中国居民睡眠白皮书》。白皮书中提到,疫情期间我国居民睡眠时长明显上升,但普遍比平常睡得晚、睡得差。其中有一半的人在零点后才入睡,是平常数据的5倍。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休息。坚持早起早睡,早上九点起床,午睡30分钟,每晚十点就寝。规律的睡眠是恢复免疫力的良好措施。然而,要顺天时,与日俱兴,春天可适当晚睡早起,帮助梳理生发的阳气,保护体内的正气。
中医理论认为“动能养阳”,意思是运动可使人体的阳气得到生发,可使体内各方面的机能被调动起来,加快身体的康复。要适起居,动形体。因新冠肺炎患者在治疗和康复阶段都处于隔离状态,患病前也是以居家生活为主,这种静多动少的身体状态很容易引起气血运行不畅,阻碍疾病的痊愈和机体的康复。不难发现,出院患者在隔离点或在家应避免久坐、看电视、玩手机以及长时间卧床等不良习惯。保持每日适度锻炼。年轻人可进行哑铃运动,原地高抬腿或跳绳。老年人则可在房间可练习八段锦、呼吸操和太极拳等,针对意、气、形、神的锻炼,运动以身上有微热感或微汗出为最佳效果。动作要轻柔,不可剧烈运动。
疫情期间的膳食需要做到饮食搭配合理,不挑食不节食,不刻意减重,保证增强自身免疫力。总体原则是平衡膳食、营养丰富、健脾和胃、益肺安神、饮水充足以及二便通畅。
1.宜清淡,不宜肥腻
《素问·热论》中介绍,“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疾病初愈,新冠肺炎治愈患者脾胃功能仍很虚弱。若饮食不当,摄入过多肥甘厚味之食物,或者食欲增加,摄入食物量过多,则容易加重脾胃负担,导致原有疾病复发或者迁延不愈。为此,新冠肺炎治愈患者的膳食应以高蛋白和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多吃蔬果,禁食生冷辛辣与油炸烧烤食物,慎食寒凉蔬果。蔬果烹热后再食用。适量摄入奶制品,不宜过量。食物烹调成容易吸收的形式,再食用。由于味酸主收敛,不能促进春季阳气生发,而味甘益脾,可培土(脾)生金(肺),显而易见,立春雨水之后,饮食方面可减酸增甘。
新冠肺炎生于寒、燥、湿、毒,或脾阳不足,或胃燥少津,故饮食宜温暖适宜,不宜生冷寒凉或辛辣炙煿,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护脾胃阴阳。总体原则是宜温和,不宜寒热。
2.宜食治,不宜滥补
《备急千金要方·食治方》中提到,“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根据患者状态和食物性能,进行分类指导食治。有恶寒、脘腹冷痛等症状的,建议食用姜、葱、芫荽等;有咽干口渴、口干舌燥和热病心烦等症状的,推荐食用绿茶、豆豉和杨桃等;若出现咳嗽、咯痰等症状,建议食用小白菜、梨子、百合、乌梅、橘皮、紫苏等;若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等症状,可酌加炒麦芽、焦山楂、茯苓等,制作成粥食服用。有便秘等症状的,推荐食用蜂蜜、香蕉、火麻仁等;有失眠等症状的,建议食用酸枣仁、柏子仁等;若出现肺气虚,痰多咳嗽症状,可以黄芪、陈皮、竹沥等泡茶饮;阴虚肺燥,干咳少痰患者,可用百合、银耳、枸杞子、麦冬蒸梨(带皮)食用;脾为湿困,咳白痰者,酌用茯苓、陈皮、山药等熬粥食用;脾虚便溏、脘腹胀痛患者,可食用炒薏苡仁、白扁豆和莲子等制作的膳食。
1.枸杞叶猪肝汤
枸杞叶50克、枸杞15克、猪肝150克、生姜3片,一同入砂锅煮汤食用。其中枸杞叶与枸杞清肝明目,发挥清肝养肝,疏泄心情的功效;猪肝以形补形,养肝血、柔肝阴,促进人体气血津液恢复;生姜温中散寒,祛除体内寒湿。此汤适合于各种体质人群,但因猪肝胆固醇含量较高,建议康复期每周食用2-3次,血脂、尿酸高以及痛风活动期患者不宜食用。[2]
2.银耳百合雪梨汤
雪梨1个、百合30克、银耳1朵、红枣10粒以及冰糖适量。将百合、银耳提前泡发;砂锅放水,银耳撕成小朵,与红枣一同放入砂锅,武火加热至沸腾,改文火熬90分钟;雪梨去皮切成片;90分钟以后,加百合、雪梨片、冰糖入砂锅,再熬30分钟即可食用。清代医家叶天士在《温热论》中介绍,“炉烟虽熄,灰中有火”,意思是炉子虽然熄灭了,但是火还有,要防止死灰复燃。此汤滋阴润肺、健脾和胃和益气清肠,旨在采用润肺生津之法防止新冠病毒“复阳”。
3.茯苓薏苡仁山药粥
粳米100克、山药50克、茯苓粉30克和薏苡仁30克。先将粳米、薏苡仁和山药放入砂锅,加水适量,煮至半熟,再加茯苓粉,搅拌均匀煮熟即可,建议空腹食用。茯苓色白入肺,调理肺脏,健脾护肝,宁心安神。山药益肺健脾,补肾养胃,聪耳明目;薏苡仁清肺热、健脾祛湿和强筋骨,山药和薏苡仁是通过补脾来补肺,中医称为培土(脾)生金(肺)。所以,此粥安和五脏、调理机体以及提高免疫力。
通过临床回访观察发现,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后仍存在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正气亏虚以及心情抑郁等症状,生化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仍有异常表现,肺脏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肺功能受损、间质性肺炎病变,甚至有发展成为肺纤维化的可能。毋容置疑,防止新冠病毒“复阳”乃当前重中之重。
中医自古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和诊疗手段,综合的中医康复调养方法可以增强免疫力、促进疾病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和截断疾病复发的源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和精准施策的要求,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