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词的零翻译策略

2020-01-18 21:37:42彭石玉周丹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源语译法音译

彭石玉,周丹

(武汉工程大学 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

零翻译作为一种新型的翻译策略,它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缩小文化差异,提高翻译效率,这也是网络热词翻译中经常使用的翻译策略。在这一新形势下,对零翻译策略在网络热词中的体现及形成机制进行研究,旨在为网络热词的翻译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为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价值。

一、网络热词构词理据

顾名思义,网络热词即指主要流传于网络,被赋予特定时代的语言环境意义,使用频率较高的新兴词汇。网络热词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具有标新立异、旧词新义、简明精练及形象传神等特征,通常反映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人们所关注的事物和现象,但网络热词不等同于网络流行语。虽然网络流行语和网络热词从广义的角度来讲都属于网络语言的一部分,但是网络流行语可以是词也可以是句,而网络热词则关注的是词汇。

(一)社会热点新闻

社会热点新闻中的网络热词通常代表了某一时期社会关注的热点新闻事件。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 “命运共同体(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这一说法的提出就迅速成为网络高频词汇。这也体现了各国对当前国际形势、国际秩序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关注,并逐步获得国际共识。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的蓬勃发展,网民们会在社交平台上晒日常生活、旅行照、美食等,以显示优越感,但实则属于 “隐形贫困人口(invisible impover ished populat ion)”,表面上看起来天天吃喝玩乐,风风光光,实际上很穷。 “地域拖油瓶(the drag on one region)” 用来描述本地人做出了一些不符合大家固有印象中地域特征的事情。该词条在微博一经发出走红网络,引起网友们的热议,为大家所熟知。比如说 “吃不了辣火锅的” 四川人、 “数学不及格的” 黄冈人、 “不会唱歌跳舞的” 新疆人以及 “没看过升旗的” 北京人。

(二)外来词汇

不同的社会群体在跨文化、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词汇的借贷是常见的现象。 “英源词进入汉语后,填补了汉语词汇对一些新事物,新概念表达的空白,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的表现力和内涵”[1]。这类网络热词主要出现在科技、文化等前言领域。例如: “创客” 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在中国, “创客” 与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联系在一起,特指具有创新理念、自主创业的人。 “乐活族” 是由LOHAS(Li 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音译而来,指的是一个新兴生活形态族群,以健康及自给自足的形态过生活。 “健康、快乐、环保和可持续” 是乐活的核心理念。近年来, “吸猫” 的人越来越多,众多的 “铲屎官” 催生了 “猫经济(cat economy)” 。这个词的原型出自一位日本经济学家在2015年发明的一个新词 “猫咪经济学(nekonomics)”,指不管经济多么困难,大众对猫及其相关产品的兴趣永远高涨。

(三)日常生活

这类网络热词通常比较生活化、日常化,往往反应的是人们的生活追求及社会百态。一些缺乏阳刚之气的男明星出演了由央视和教育部联合制作的电视节目《开学第一课》近日播出后,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将这些流量小鲜肉称之为 “娘炮” 。这个词汇在日常生活中常用来描述那些 “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没有一点男子汉气概的男生。除此之外,形容某一类人群的网络热词有 “肥宅” “剁手党” “大妈” 和 “杠精” 等。时下一个热门的新词 “凉凉” 迅速蹿红,广泛应用于各网络新闻标题中。该词汇原为一首歌的歌名,现被解读为失望、状态极差、反应冷淡等含义。

(四)影视作品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产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电视、电影等数字媒体成为主流消费产品,其中影视作品中一些生动有趣的情节和语言对人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随着仙侠剧《花千骨》的热播诞生了 “洪荒之力”,其原义指最厉害的法力,拥有洪荒之力之人便得天下。游泳运动员傅园慧在里约奥运会上接受采访时表示 “我对自己的成绩很满意,已使出洪荒之力”,更是将该词汇推向热潮。 “大猪蹄子” 随宫廷剧《延禧攻略》的热播从刷屏弹幕中走红,是女生用来形容男生在追求女孩时猛献殷勤,追到后态度大反转。类似热词 “小奶狗” 出自韩剧《经常请吃饭的小姐姐》,泛指年纪小、粘人、忠于女友的男朋友。电视剧《都挺好》一经播出就引发社会热议,收视率名列前茅,使大家聚焦 “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与其相对应的词语为 “新生家庭” 。在原生家庭里,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孩子,使得孩子在组建新的家庭后,难以走出对原生家庭的依赖,过不好新的生活,着实可悲。

二、网络热词的零翻译策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很多文化负载词英译难以表达出其中的文化内涵,达不到交流沟通、表意传神的效果。而零翻译策略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2]。 “零翻译” 这一概念首先是由邱懋如教授所提出的。他认为,零翻译就是 “不用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出源语中的词语,这里包含两层意思:1)源语中的词语故意不译;2)不用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源文的词语。” 据此,邱教授倡导零翻译具体可分为三种译法:省略法、音译法和移译法[3]。根据罗国青、王维倩的理论来看,零翻译是逆向式翻译,在译入语中采用源语语言文字符号,读者进入源语文化去理解译文,这种翻译形式也就是移植[4]。李丹、黄忠廉认为零翻译是指将原语符号原封不动地转入译语的转译方法,也可称为原形转译[5]。刘明东教授将零翻译进行了更系统的划分,将零翻译分为绝对零翻译(Absolute Zero Translation)和相对零翻译(Relative Zero Translation)。绝对零翻译指的是不使用目的语词汇而达到可译的效果,常用的方法有省译和移译两种。相对零翻译指的是通过变通的方式巧妙运用目的语词汇恰到好处地表达源语词汇意思,常用的手法有音译、音义兼译、补偿、象译、直译加注和归化[6]30。需要加以区分的是,零翻译并非等同于不译,这两者实际上属于不同的概念。 “零翻译是一种特殊的将源语完全或部分引入译语中的翻译策略,它不同于不译,与不可译也没有因果关系”[7]。毋庸置疑,零翻译仍然是一种翻译,其体现形式多种多样,但不译就是不翻译。翻译的作用在于交流沟通,而不译不仅达不到翻译的目的,而且忽视了翻译的必要性。学者们对零翻译的分类各有千秋,基于网络热词的来源及特征,本文主要参照刘明东教授对零翻译的分类方法来探析网络热词的翻译策略。

(一)省译(Ellipsis)

省译指的是由于英汉语言用法上的差别,在翻译时便需要省去不译以使译文更严谨、更精练、更明确[6]31。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由于两种语言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不同,有些文化负载词仅仅靠直接翻译是难以实现沟通的。在不影响传达意义的情况下,即可采取绝对零翻译策略中的省译法。如:

你就是个笨蛋,是个290,是250,38,2三合一。

译文:You are acompleted donkey.[8]

原文中的数字是国内网民用来形容一个人反应迟钝的热词,而在译文中进行了省译,只译为 “a completed donkey” 来传意,达到沟通交流目的。如果将这些数字次直接翻译出来,不仅让外国人十分费解,而且还达不到翻译的目的。

(二)移译(Transference)

移译指的是将源语中的词汇直接 “移植” 到目的语中去[6]31。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义务教育普及,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首字母缩写语被网民所熟知运用,直接采用移译法也可达到交流沟通的目的。例如: “diss” 这个词语时常出现在自媒体新闻报道中,是 “disrespect(不尊重)” 或 “disparage(轻视)” 的简写,指诋毁或侮辱其他人或团队。类似词语还有 “DIY(Do it Yoursel f自己动手做)” “F2F(Faceto Face面对面)”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 t国内生产总值)” “PK(Player Killing单挑)” “ASAP(As Soon As Possible尽快)” “VIP(Very Impor tant Person贵宾)” “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网络)” “APP(Application应用)” 等。

(三)音译(Transliteration)

音译法指的是根据发音将源语词汇译成目的语词汇的翻译方法[6]31。而陈德彰教授认为音译法是一种文字符号用另一种语言中与它相同或相近的文字符号表示出来的方法[9]。音译法是相对零翻译策略中一种很重要的翻译方法,主要是通过保持源语言和目的语读音一致来传达意义,促进文化交流。例如: “慕课” 是由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音译过来的。2018年1月,教育部选择并推出首批490门国家级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好评不断。 “轰趴” 是由 “home party” 音译过来的,指的就是家庭聚会、家庭派对。 “吧” 是由 “bar” 音译过来的,原本指卖酒的吧台,而现在人为了追求时尚感,赋予 “吧” 新含义,于是 “书吧” “网吧” “酒吧” “唱吧” 等词应运而生。类似这类音译过来的网络热词有 “安可(Encore)” “狗带(go die)” “马杀鸡(massage)” “卡布奇诺经济(cappuccino economy)” 等。

(四)音义兼译(Sound-meaning Combination Translation)

音义兼译指的是通过模拟原词的部分读音和传达原词的(部分)意义相结合而译成目的语词汇的方法[6]31。在外来词汉译的过程中,为了照顾到外来词的发音形式,又能通过汉语字面意思推测出词义,达到音义双关的效果,一般会采用音义兼译策略。如:幽默(humor)、摩登(modern)、浪漫(romantic)、巴士(bus)、领导(leader)、系统(system)、拷贝(copy)等。正是如此,对网络热词英译的实践过程中,也可以借鉴此翻译方法。例如: “忽悠” 这一热词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上,并不断被赋予新的感情色彩。现在对 “忽悠” 一词的翻译有: “HuYou” 、 “spin” 。笔者认为,将 “忽悠” 这种具有浓厚方言特色的文化负载词简单地音译为 “HuYou”,过于生硬,不能产生风趣幽默的效果。而将 “忽悠” 译为 “spin”,有值得可取之处,但文化翻译学派巴斯内特(Bassnett)认为, “翻译绝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深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10]。通过查阅《现代英汉综合大辞典》(A Modern Comprehensive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spin” 的确有 “(美俚)欺骗” 之意[11],但美中不足的是原词的隐喻效果和审美深度则损失殆尽,且不能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萨丕尔说过: “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12]。我们可以尝试性地将 “忽悠” 译为 “fool you”,这种译法音义兼备,简洁明了,易于传播。

(五)补偿(Complementary Translation)

补偿式翻译指的是将源语词汇音译为目的语词汇时兼顾能产生恰到好处的意义,以补偿翻译过程中所导致的语义损失[6]31。例如: “奔驰(Benz)” “可口可乐(Coca Cola)” “海飞丝(Head&Shoulders)” 等。针对网络热词的补偿式翻译主要是要探索读音与意义两者之间的契合点。网络热词 “楼垮垮” 可以尝试的将其译为 “so-cracking-cracking”,这种译法巧妙地运用了拟声词 “c racking”,这个单词的发音类似于建筑物垮塌的声音,还能形象地传意。

(六)象译(Image Translation)

象译是指用以描述某种事物外形的词汇在译为目的语时同样借助具体形象的翻译方法。[6]31例如:我们可以将 “三角关系” “C型网络” 分别译为 “T-relationship” “C-network” 。采取相对零翻译中的象译法优势在于人类对事物形状的认知是基本相同的,这类网络热词的汉译利于在国外传播且易于接受。

(七)直译加注(Literal Translation with Notes)

直译加注是指直译无法让目的语读者难以或不能理解源语词汇所表达的信息,这时便往往需要用加注的手段来弥补可能出现的源语意义在目的语中的缺失[6]32。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颇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词汇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词汇。鉴于此,在翻译具有这类特征的网络热词时要加上合适的注解才能传递源语中的文化信息。例如:《泰晤士报》(The Times)将 “城管” 直译加注为 “Chengguan-urban security guards”,这种译法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我们不妨将 “高考” 译为 “Gaokao-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entrance”,这种相对零翻译方法既传达意义,又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八)归化(Adaptation)

归化翻译法是指用与源语词汇有相近表达功能但往往带有一些目的语文化色彩的词汇来翻译源语词汇的方法[6]32。换言之,归化法要求译者像读者靠拢,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语言特色和文化价值。有人将 “忘年恋” 一词译为 “age-gap relat ionship”,有欠妥之处,不够形象生动。对该词汇的翻译我们可以采用归化法,将其译为 “May-December romance”,不仅忠实原文,而且符合西方人的语言表达习惯。

猜你喜欢
源语译法音译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倒译法在韩汉翻译中的应用探究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西夏学(2017年1期)2017-10-24 05:31:38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新疆地名的音译转写及英译规范
英汉音译规律探微*
正反译法及其原则
海峡科学(2011年10期)2011-03-22 02: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