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先朋 娄宇川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高校的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工作内容,起到着保证教育的公平性。资助育人是通过对贫困大学生物质上的直接帮扶解决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导致的就学困难,同时在“资助”的过程中同样要发挥“育人的作用”通过非物质的方式去帮助大学生在精神生活上实现富裕,能够独立自强、自尊自爱的去应对学习和生活,帮助学生成为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当前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物质帮扶占据了主要内容,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完善、个人提高、职业规划等都未开展主动帮助。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将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和价值观应用于学校的模式,对于资助育人工作的展开有着积极的意义。
学校社会工作是通过家庭、学校和社区通过互动和合作来帮助学生解决相应的问题,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发挥三者的教育功能,实现高校的教育目的和社会目标。应用在资助育人工作中,是由于当前的资助育人工作较为单一,仅在物质上的帮扶无法满足学生精神层面和发展层面的诉求,贫困大学生所受到的家庭、生活、学习的压力相对较大,容易出现负面的情绪和心理问题,由于资助育人工作缺乏相应的系统性,无法满足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诉求,学生在获得各项物质帮扶时,还是会由于家庭困难而导致自卑,使得人际交往出现障碍,在未来的学习和求职中也面临着困难。因此在物质帮扶时同样需要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贫困学生的困境往往来源于家庭、校园、同龄人以及社会等,因此需要通过学校社会工作来引导学生积极应对困境,实现个人自我能力的提升[1]。
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申请助学贷款时能够有四年的免息期,这也意味着要求毕业后的贫困大学生需要在保证日常开销的同时能够按期偿还国家助学贷款。这对于学生来说既是动力也是压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质量,因此为了让贫困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就需要通过学校社会工作进行过渡,以良好充足的准备去面对后续的学习和生活。
校内勤工助学作为有效激发贫困大学生进步和发展的手段,将助学金通过校内岗位薪资的形式进行发放,让学生在工作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这需要资助育人工作者拓展校园内外的勤工俭学渠道,能够满足大学生的不同需求,在校内工作中可以利用学校后勤集团、图书馆、通信运营商以及教师助力等多种形式的岗位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外可以通过设立见习岗位以及联合企业帮助学生在课余时间内能够有效的得到锻炼。同时资助育人工作者需要将学生参与的情况以及表现进行记录,在资助评定的过程中也能够作为重要的评判标准之一,同时结合数字无线校园下,学生校园卡在校园内各个感应器的反应数据,例如食堂用餐情况、就寝情况、图书馆借阅情况了解学生的综合情况,通过科学技术的手段,运用数据更加科学准确的评定资助对象。
精神帮扶意在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利用心理辅导员、心理教师、寝室长、班主任等众多层面去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加强预防和干预,提高不良情绪的抵抗能力和疏导能力。个案工作要发挥社会工作的会谈和接案等相关技巧,通过专业的沟通和交流保护学生的隐私,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人格,为心理存在一定问题的贫困大学生通过危机介入等方法进行治疗。在个案工作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差异和需求差异,设计相应的帮扶计划,引导学生进行自理和自强,通过勤工俭学以及就业技能培训等方式让学生能够经济和精神都实现独立自主。团体介入需要遵循自愿和按需展开的方式,对于具有共同性或同一问题的学生可以组织支持小组,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小组成员的共同协助达到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效果。社区工作在大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区的社会背景和关系,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提高贫困大学生的个人意识和综合能力。同时挖掘社区的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让贫困大学生参与到义工活动或志愿者活动中,提高其奉献意识和实践能力[2]。
贫困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可以通过同龄人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辅导来进行帮扶,以此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通过与同龄人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利用学习兴趣小组来培养学生的爱好,通过宿舍以及班级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能够加强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在专业技能和职业规划上也需要借助校园其他部门的职能展开[3]。
总而言之,在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开展高校资助育人创新需要以物质帮扶为基础,拓展性地从各个方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