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美玲,丛琳,孙家庆
(大连海事大学 a.航海学院 b.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我国新时期的高等教育建设内容做出重点部署。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1]。“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即高等学校在加强一流学科建设的同时需要开展学校整体建设,注重本科教育教学的发展,将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设视为“双一流”建设的基石和关键[2]。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深刻阐明海运与经济、海运与国家战略的重要关系[3]。航海类高等院校作为培养海运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肩负着重要教育使命,必须要把建设一流的航海类本科教育放在突出位置,而具有航海特色的课程建设则是基础和保障。
“危险品运输安全管理”课程是大连海事大学航海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侧重海上危险品运输安全管理的教学和实践,具有较强的航运特色和应用意义。基于“双一流”建设任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结合课程特点和航运业需求,分析了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及目前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创新能力培养及科研素材引入等方面的课程建设思路及具体实施方法。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最终都要落实到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来,而具有应用性和创新性的高质量课程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因此,“双一流”建设对航海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以下要求:
一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坚持用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在技术知识学习中兼顾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的优秀人才。
二是要注重课程内容设置的深度和广度。既要简明清晰地传授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涵盖行业需求的技术技能;既要关注当前的实际应用,又要涉及未来的需求导向,从而达到“双一流”建设中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国际视野的目的。
三是课程教学模式应能体现一流教学水平,应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带动学生知识掌握度的提升。“双一流”建设要求将学生成长成才作为落脚点,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作为教学培养的出发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是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环节的设计。“双一流”建设任务中明确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注重推进个性化培养,打造科学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将课程教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增强高校教学和创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随着航运业的快速发展,海上危险品运输业务逐年递增,由于危险品运输数量庞大、品种繁多、性质各异,事故风险不断增大,带来的船舶运输事故险情也呈不确定多发趋势。从社会和行业需求来看,航运业需要熟悉船舶安全运输相关技术、具备管理实践经验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鉴于本课程的独特性质,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紧密结合“双一流”建设指导思想,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实施做出重要贡献。近年来,相关院校和教师加大了对该课程的教学建设研究与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教学成效,但在新形势下并不能完全与“双一流”建设要求相匹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综观国内航运院校,目前少有专业开设本类教学课程,而有关海上“危险品运输安全管理”课程建设的研究更为鲜见。多数航海院校只开展“海上货物运输”课程,例如武汉理工大学、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等。该类课程基于船员培训需求发展而来,主要涉及杂货船运输、固体散货运输及液体散货运输等[4],对海上危险化学品的运输技术和管理涉及较少。武汉理工大学航运学院开设的“水上危险货物运输”课程,围绕水上危险货物定义、识别、运输方式及运输的重点难点开展[5],但在化学品危险特性和处置方法上涉及不多。
目前,该课程教学内容仍以《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为主,知识覆盖面狭小,部分公约、法规的更新不够及时;交叉学科知识点融入较少,不能满足海上危险货物运输行业综合性知识能力培养的需求;危险化学品的性质及反应原理讲解不够系统,学生先修的化工和环境知识匮乏;同时存在教材内容不匹配、课时分配不够合理等现象。
课程教学模式相对单一,仍以教师的课堂理论讲解为主,课堂互动环节设计较少,缺乏活力,教师对学生课堂上掌握知识程度的管控力不足。复杂的化学专业知识和枯燥的管理理论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先进的网络教学技术在本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刚刚起步,存在技术运用不灵活、同课程内容衔接不恰当等问题。
课程延续传统的知识输入型教学理念,欠缺对各知识点的深入推敲,在教学环节中缺乏创新能力培养的设计。拓展资料较少,书本内容占据较大比例,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得不到充分培养。随着学校交通运输工程“一流学科”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进,很多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留在海上运输安全管理相关领域读研深造,本科阶段海上危险品运输相关创新能力培养的欠缺对研究生相关课题有效开展的制约效应已开始显现。
针对“双一流”建设对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在此背景下“危险品运输安全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四个方面提出“双一流”建设中该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危险品运输安全管理”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内容涉及航海、化工、安全、环境、管理,既涵盖法规管理又涉及工程技术,理论性和实践应用性都较强。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如何合理地将这些学科内容在本科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成为该课程内容首要考虑的问题。
(1)实时更新相关公约法规内容
法律法规是海事管理人员和危险品运输从业人员工作的基础和依据,为保障水上危险品运输安全和保护海洋环境,国际海事组织不断更新相关国际公约、法规、指南和技术导则,例如被业界一致遵守的《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每两年修订一次,期间还会有众多修正案补充。我国作为国际海事组织的A类理事国,在国际公约的约束下相关法律和规定也在适时更新。因此,课程应以国际海事组织关于危险品运输的法规为主线,在教学内容的制定过程中应该紧密跟踪公约和法规的动态,实时更新相关内容。
(2)系统梳理知识点
针对海上危险货物运输的特殊要求,课程应整合教学资源,紧密结合危险品船舶安全运输的实际经验和技术,吸收现代航海技术、化工原理、环境工程和海事管理等相关内容。修正知识结构,对难点重点知识有所侧重,增加原理性知识的深入讲解,融入专业和学科中的前沿动态,扩展补充阅读材料。
(3)整合学科研究成果
本科教育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紧密结合“双一流”建设指导思想。本课程内容隶属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在教学时应积极融合近年来学科在危险品运输安全管理研究领域的相关成果,例如针对散装和包装危险货物的特性及运输风险、散装液体货物危险性和安全技术、LNG安全运输技术等实践项目获得的科研成果,均可选择纳入教学内容中。此外,还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阅文献资料,广泛搜集相关技术和科研进展,及时跟踪国内外前沿动态,合理引入教学,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
(4)编制配套教材
目前,公开出版的危险品运输和安全管理类书籍很多,但与本课程教学大纲完全配套的教材尚未发现,大连海事大学一直采用张硕慧老师编著的《水上危险品安全运输管理》作为教材,但该书章节大多译自《国际海运危险货物危规》,内容过于单一,不够系统。教学内容还应适当引入海运危险化学品分类及性质介绍、化学反应原理及应对办法等基础知识,增加海运危险品安全评估理论等。此外,在纸质版教材基础上,可逐步拓展电子教材、网络教材等。
(4)融合思政要素
“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到,坚持用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由于本课程知识涉及人命安全和环境保护,具有极强的社会应用性,授课过程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必需的。例如讲到化学品托运及申报时,在进行化学品性质、反应原理和申报流程的教学基础上,可适时提出作为危险品运输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职业操守和责任心,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双一流”建设要求将学生成长成才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课程教学模式决定着教学效果的优良,是达到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满足当代大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需求,需要尝试多元化、混合式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近年来,教育部积极鼓励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活动,混合教学模式在高等教育教学中逐步推广开来[6]。
(1)多媒体教学
充分利用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辅助资料,制作生动立体的多媒体课件,部分章节可插入实际场景图和演示视频。例如,讲到散装油类物质、液体化学品及液化气运输时,由于尚不具备让学生到各类危险品船上认识实习的条件,可在课件中插入相应船舶及结构的图片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各类船舶的结构特点;讲到第5类危险货物中有机过氧化物的性质时,可以使用化学软件将化学键断裂及能量变化制作成演示动画,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化学反应的机理;讲到粉尘爆炸特性时,可播放粉尘爆炸反应过程视频,增强视觉效果,加深学生对爆炸形成过程的理解。
(2)信息化教学
利用MOOC、微课程等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利用课下碎片时间开展移动学习,教师利用课上时间讲解重点难点、指导和答疑,通过网络推送相关知识点的参考资料,加强师生的课上课下同步互动交流。例如,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雨课堂”教学平台[7],教师在课前上传下一节课的课件、教学大纲、课后习题和相关阅读资料,方便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上课过程中,使用该平台进行签到及点名、在线测试,实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设计翻转课堂教学环节,调整讲解进度,注意重点难点的层次讲解。课后,布置作业,教师在线答疑;通过平台上传阅读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案例式教学法
将行业中的海上危险品运输事故作为典型案例引入教学,提高学习趣味和教学效果。案例的选择最好是真实的事件,且同相关知识点具有关联性,从关键技术和安全管理等层面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地阐述。例如,在讲授散装油类物质运输时,可举例“7·16”大连中石油爆炸事故,对输油管道内油品爆炸反应机理、石油脱硫剂引发爆炸的过程、人员操作因素及后果等层层推进式讲解,使学生深刻理解海运油类物质的危险性及应应对措施。
(4)讨论式教学法
结合讨论式教学法,进行翻转课堂教学。例如,在讲授危险货物分类及性质章节时,可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对9大类危险货物分别布置了学习任务,通过学生自主查阅及调研相关内容,将危险品的性质、运输特性及注意事项等形成调研报告,在课堂上分享和展示,教师和其他同学作为评委进行提问和点评。师生在课堂上展开面对面讨论,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相关知识。
(5)实践式教学法
将适当章节内容构建情景课堂,如危险货物的托运程序及管理要求章节,各种条文流程内容相对枯燥,学生学习兴致不高。可让学生分别扮演托运人、承运人、海事部门管理者等,在准确遵循申报流程的基础上构思情节,演出一场关于危险品运输申报的微型情景剧,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加深对课程内容的记忆。此外,可以定期邀请相关行业专家到课堂上为学生开展学术讲座,将行业的最新动态和新鲜案例带到课堂。通过与专家面对面交流,增加学生对海上危险品运输管理领域前沿动向的了解,激发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同时,积极联系相关港航企业和航运部门,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例如让学生到交通运输部下属的危险货物运输研究中心体验相关工作,理解危险货物的分类及性质鉴定流程,了解海事部门日常需要面对的危险品运输问题及解决方法,真正意义上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双一流”建设目标中提出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优秀人才[8]。为响应教育部号召,学校自2020级本科开设“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必修课,航海类专业可在此基础上积极融入创新环节,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创新创业同“危险品运输安全管理”课程的有机结合。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用部分章节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拓展研究,对于完成效果良好的创新课题,鼓励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挑战杯比赛等,部分具有学术创新的内容还可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又如,涉及危险货物性质章节时,可结合学院开设的“危管防污实验”课程[9],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融入实验研究中,研发检测方法或检测仪器,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创新实验。
“双一流”建设任务中明确指出,要将“双一流建设”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增强高校创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教师要认清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积极将科研引入教学,以教育促进科研,用科研反哺教学[10]。在开课之初,有目的地介绍危险品运输知识理论在实际工作及生活中的应用;课程授课过程中,做到产学研结合,将相关领域科研课题设计为教学内容;结课后,激发学生自主地搜集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教师应了解本领域的学术前沿及应用动态,及时将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将学科近年来承担的油船、LNG运输、集装箱与客滚船载运危险品运输等领域的交通科技项目介绍给学生,将相关内容用于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研究,实现教学科研资源共享。鼓励学生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投身实验室工作,使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和科研的兴趣。引导学生及时捕捉科学问题,形成科学思维,指导学生进行前瞻性创新学习和研究。
“危险品运输安全管理”课程是一门极具航运特色的课程,在航海类院校进行“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加强对该类课程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双一流”建设的方针指引下,不断提高课程的教育教学水平,通过整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调整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强调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通过融入科研教学实现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期培养出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满足航运业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