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全胜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体育课程是培养学生中渗透观念,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学科。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学改革提出新的要求,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推动素质教育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本文就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进行分析。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方向,反映了体育课程教学价值与特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定位普遍存在模糊,片面的问题,影响了体育教学思想价值的实现。体育课是让学生学习运动技能,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运动意识的重要阵地。通过体育学习,学生身体素质与能力得到提升后,就会意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并形成主动运动的习惯[1]。但是在高校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中,发现教师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忽略了学生兴趣与习惯的培养,阻碍体育教育价值的体现。
高校体育教学中发现,大部分的教师都会采用自己比较熟悉且应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活动,其中演示教学、比赛教学、游戏教学是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很少组织多种不同教学方法整合方式开展课堂活动。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影响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同时也影响了教学进度。课程改革过程中,需要教师注意这一问题,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应用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为学生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体育素质、技能、知识提升的影响非常大。在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中,教师比较注重结果,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中,会将学生的运动技能技巧作为主要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团队精神、学习中展示出的能力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评价[2]。这种不平衡的教学评价方式,不仅没有体现出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会影响学生运动观念,使学生形成注重结果,忽略过程的不良学习态度,无法实现体育教学的要求。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并将此作为教学指导思想,在关注教学效果的同时,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中,也应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行设计,推动学生运动技术技能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使学生的心理与身体得到满足,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人群都存在亚健康的问题,导致亚健康出现的原因就是缺乏锻炼,缺少锻炼意识[3]。大部分的人群都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因素,忽略了体育锻炼而导致身心出现问题,为了避免当代大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出现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建立与健康为主,技能技巧提升为辅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体育运动中,形成运动习惯与意识为自身健康成长做好铺垫。
以篮球运动为例,教师可以将该运动项目的教学目标设为以下几点:第一,运动参与目标。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篮球练习与运动中,并在实践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第二,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篮球运动基础知识与技能,在实际运动中红,提升运动能力。第三,情感态度目标。要求学生在篮球运动中,意识到体育锻炼的身体素质提升的重要性,并养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确定教学目标后,进行针对性教育,使学生在科学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深入学习,促使运动习惯的形成。
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室可以将不同的教学方法整合在一起,进行综合性教育活动,为学生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得到提升。多元化教学方法综合应用,转变教学单一的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积极快乐的学习体验,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以田径运动为例,课堂活动中采用小组合作与竞赛结合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首先,开展基础知识教育工作,让学生了解田径运动技巧与方法。其次,小组合作学习。理论知识教学后,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践,使学生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巩固学习基础,提高对田径运动技能的了解。再次,组织小组竞赛[4]。每四人为一组,以接力比赛的方式进行小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团队意识与竞争意识,使学生在比赛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运动意识。最后,教师总结,对小组竞赛、合作学习过程进行总结,深化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小组合作与竞赛教学模式的结合,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掌握田径运动技巧,提高学生体育素质。
在传统结果性教学评价基础上,增加过程性评价,通过全面的评价,掌握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并将此作为课程改革的依据,为学生体育运动观念与锻炼意识培养打下基础。转变教学评价对象,采用师生互评的方式,了解教育中存在问题,思考如何提升体育运动能力,推动教学改革。
总而言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问题,阻碍了课程改革教育。为了推动体育教学更好的发展,制定科学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评价形式,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促使体育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