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龙,白冬冬,潘多龙,杜天彬,吕昌略
(江苏朗锐茂达铸造有限公司,江苏江阴 214445)
某受力耐磨铸钢件材质为ZG35CrMnSi,热处理工艺为油淬+高温回火调质处理工艺。该产品是采煤机重要的支承装置和高强度受力耐磨部件;由于煤矿井下地质条件恶劣,在工作过程中该铸钢件受力复杂,在服役过程中,曾发生服役早期即产生断裂现象,铸钢件断面粗糙无明显塑性变形,呈脆性断裂特征。
在铸钢件断口附近取样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铸钢件化学成分符合要求,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断裂铸钢件的化学成分 ωB/%
经对铸钢件断口部位进行宏观分析,铸钢件断面粗糙,无明显塑性变形,整体呈脆性断裂特征,其形貌见图1。在10 倍放大镜下观察,断口呈典型的岩石状断裂,裂纹沿初生奥氏体晶界扩展,晶粒尺寸约5~10mm,其形貌见图2。
图1 断口实物形貌
图2 断口放大形貌
在铸钢件断口部位进行取样,进行非金属夹杂物和金相组织检查,非金属夹杂物评定级别为Ⅰ、Ⅲ型细系1 级,粗系0.5 级;Ⅳ型0.5 级。非金属夹杂物符合要求,具体见图3。断口处组织未回火索氏体+贝氏体,表面组织为回火索氏体,奥氏体晶粒度约8 级,未见过热、过烧现象。金相组织符合要求,具体见图4~6。
图3 非金属夹杂物
图4 断口处组织500×
图5 表面组织100×
图6 表面组织500×
对铸钢件断口部位取样进行微观形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断口表面初生奥氏体晶界棱面清晰可见,部分棱面上可见沿一定位向分布的小刻面,小刻面光滑无异物,具体见图7、图8。
图7 断口微观形貌
图8 断口微观形貌
对铸钢件断口部位取样进行能谱分析,能谱在晶界位置存在较多的Fe-Mn 等元素能量的突变,具体见图9。形成该现象的原因是由于钢液中存在过多的Al 元素,由于Al 元素较Mn、Cr 元素氧化能力强,造成钢水在冷却过程中过多的Mn、Cr 元素被还原出来,在晶界形成Mn 的富集区,造成能量突变[1]。同时由于Al 元素的过剩,致使钢水中的N 元素在高温状态下同其形成稳定的氮化铝而使晶界脆化。
氮化铝在奥氏体晶粒形成时以粗大薄膜状析出于晶界,产生组织缺陷,降低铸钢件的塑性和韧性,增加晶间产生裂纹的倾向。这种粗大薄膜状氮化铝与其他弥散分布的夹杂物不同,其形态是厚度为0.05μm,其他尺寸不大于5μm 的薄膜,这种形态的氮化铝夹杂物沿晶界分布,大大减弱了晶间的结合力,从而影响铸钢的力学性能[2]。
综上所述,该耐磨铸钢件因工况恶劣受力复杂,同时因钢中形成氮化铝晶界脆化,导致铸钢件在服役早期产生脆性断裂。
图9 断口能谱分析
铸钢中的氮含量与铸钢熔炼工艺、操作、原材料等有密切关系,对于中频感应电炉而言,降低钢中氮含量最直接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方式:
(1)严格控制废钢的清洁度和干燥度;
(2)严格控制回炉料的使用比例,回炉料加入量不能超过50%;
(3)在扒渣过程中尽量减少或避免钢液裸露,减少钢液吸气;
(4)采用炉外精炼手段降低气体含量,这是去除钢液中气体的有效方法。
(1)熔炼过程中严格控制脱氧铝加入量进行钢水终脱氧,确保残余铝含量控制在0.03%~0.06%为宜。纯铝脱氧是当前中频感应炉脱氧所采用的非常成熟的工艺。用硅、锰脱氧后,用铝进行脱氧时,铝的加入量应严格控制在0.08%到1.2%之间。
(2)采用复合脱氧工艺替代铝终脱氧。采用由稀土、硅、钙等为基本成分的复合脱氧剂+铝进行终脱氧,减少铝的加入量。采用复合脱氧剂对钢中非金属夹杂物进行了变质处理,且由于钢液凝固过程中Ca2N2领先于氮化铝析出,不会对晶间的结合力产生较大影响。同时采用复合脱氧工艺减少铝的加入量控制了残余铝含量,避免了氮化铝的形成,达到防止脆性断口的目的。
(1)铸钢中如果残铝量过高,钢液凝固过程中析出氮化铝致使晶界脆化,工件在服役过程中容易产生脆性断口。
(2)控制好钢中氮含量和残余铝含量,尤其是残余铝含量不超过0.06%就可以避免氮化铝的形成,从而减少或消除脆性断口发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