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微
(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院校在实际开展大学生教育工作时,除了要关注学生的个人学习成绩之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尤其是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两个方面。目前,许多学生都没有意识到学习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作用,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这就使得教学工作的有效性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目前各个院校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亚健康指的是学生的心理状态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明显的表现,但是在学校内存在有不合群的情况。比如,学生不善言辞,无法融入到班级集体当中。同时,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不愿意参与校园集体活动,学习状态相对较为封闭。这就是一种亚健康的状态,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的心理压力无法得到及时的排解,或者受到过校园暴力。这还需要院校从校园管理角度,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目前,许多大学生自身缺乏珍爱生命的观念,在受到外界的压力之后,情绪极端不稳定,容易出现伤害自己或伤害他人的举动,从而引发悲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生命教育理念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许多院校在生命教育方面的宣传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导致学生对生命的认识非常有限。这些都是院校在教学育人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大学阶段是学生健全人格的关键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院校通常都会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析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程度。通过科学合理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纠正自己错误的思想问题,推动学生个人全面健康发展。运用生命教育理念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工作倡导平等的教学观念,这就要求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平等性,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避免遇到挫折和打击之后就偏激的选择轻生,同时,还可以避免学生之间出现矛盾之后发生校园暴力事件。这就凸显出了生命教育理念的重要作用,值得在教学工作中推广应用。
以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理念之间的教学关系为例展开讨论,院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学生的个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关注的是学生是否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应建立在珍爱生命的基础上,由此可知,生命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而心理健康又是促进学生个人发展进步的关键。基于此,院校在进行教学指导工作时,可以考虑将生命教育理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合起来,在降低教学工作难度的基础上,达到教学工作的基本目标。
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时,院校必须要建立健全的校园管理机制,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为教学工作的有序运行提供基础保障。为了避免管理制度过于严苛而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院校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管理工作环节中,安排学生担任管理委员,并积极采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具体的管理模式可以设置为:心理健康教师直接与各个班级的心理委员沟通,然后,由心理委员定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与其他学生交流,通过这种方法来了解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掌握学生现阶段的心理变化情况。因为同龄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比较容易让学生放下戒备心,更容易打开话题。最后,教师可以定期进行生命教育的宣传,设置一些心理健康测试,并结合测试结果合理制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
大学生的生活、就业压力带给他们一些负面的情绪,在这时,就需要教师帮助他们走出不良情绪的漩涡,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效率,院校除了要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健全基础教学工作设备之外,还应当定期对教师团队进行教学培训工作,分析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否符合教学工作需求。同时,要注重对教师教学素质的提升,让教师充分意识到学生是教学工作的主体。要考察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保证教师的自身涵养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在这方面,院校可以采取面向社会引进高技术、高素质人才的方式,提高整体教学团队的工作水平。可以设立教师管理机制,通过提高教师薪资待遇的方式,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前提。针对这个问题,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工作时,各个院校都应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定期安排学生观看教育类的短片,并要求学生写出观后感。还可以组织学生探望孤寡老人,或者开展一些体育比赛活动。同时,院校需要重点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利用文化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在这方面,可以定期开展一些文艺类的比赛活动,比如歌舞比赛、绘画比赛、辩论赛等。让学生在活动当中充分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提高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这是解决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的重要方法。
院校在研究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应当规范校园管理机制,安排学生担任心理管理委员,让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应定期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可以设置一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当中,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走出封闭狭隘的“小圈子”,能够真正融入到班集体乃至学校的“大圈子”中来。这还要求院校积极对教师展开教学能力培训,保证教师的教学素质满足新时代的学生个人发展进步需求,推动教学工作的有序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