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晓萱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随着IT行业的兴起,行业内的竞争也越发激烈,互联网大楼夜晚的灯光似乎成为衡量企业发展情况的一项指标,网上发布的一张双十一期间阿里巴巴总部灯火通明的园区照片在网上引起了热议。这种加班文化也在行业内逐渐弥漫开来,甚至延伸到各行各业。对此,马云认为,能够为企业加班是一种巨大的福气,因为很多公司、很多人,想要加班都没有机会,不趁着年轻的时候奋斗,什么时候还可以奋斗?一时间关于加班文化的是非对错的讨论响彻网络,主要都是一些不满的情绪,对此,我也进行了一些思考与分析。
加班文化本身没错,有人想要成功,就要奋斗,除了自身的优势,另外就需要拼时间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时间就是金钱”的理念深入人心,我们要靠速度创造效益,多一份工作时间,就多一份经济效益,为了进步,为了超越别人,花更多的时间去工作是必要的,这种工作模式也在经济发展初期为我国带来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是根据武汉某大学对于职场中员工超额工作时间的统计数据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根据国家规定的日工作时间8小时为限,现在接近13%的员工每周超额工作时间超过2小时,超过53%的员工已经习惯加班到深夜;在这种工作模式之下,超过80%的员工都存在工作压力大、身体素质差的问题。这几项数据发人深省,员工透支身体工作的现象不是小范围,而是存在于大多数公司。
系统管理理论表明,企业是由多项资源共同组成的一体化系统,企业应当以人为重心,其他因素都是围绕人的变化而变化的。与此不同,行为科学理论认为,企业的发展应该从管理出发,企业的变化应该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为目标的,公司管理层的素质、专业水平,企业的物资、资金等条件,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工作效率,从而影响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
事实上,企业的管理结构是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下的结果,应该将两种管理理论综合起来。企业应当采用系统性的思维来思考企业的管理,要注重企业的整体发展,而不是某个部门或某个业务的局部发展,要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并调整相应的管理办法。同时,企业应该注意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这就意味着对于员工的管理要全面,如果部门与部门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利于企业整体效率的提高。管理不仅仅是对物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要注重员工的信息反馈,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满足员工的不同需求,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这不仅有助于加强企业的内部沟通,还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进程。
企业主的诉求是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员工的诉求是工作生活平衡,如何将这两个诉求达到平衡并且让企业发展,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权变理论认为,企业部门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不仅有来自外部的因素影响,例如市场环境、企业制度等,还受到部门由内而外的影响,例如员工的素质、部门文化等,因此,企业对于部门的管理办法没有完全标准答案,而是随情况而改变的。加班文化虽不可取,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要根据不同组织的不同情况决定。
对于企业是否适合推行加班工作制,应该对企业内部进行调研分析,分析员工对于加班工作制的接受度有多大,并且应该采取一系列的辅助措施,帮助员工更好的接受并适应新的工作制。如果公司并不适合推行加班文化,而强行让员工加班不仅不会带来业务的增长,反而可能造成员工工作效率下降,与加班想要实现的目的相悖。
企业推行加班工作制时,首先,根据不同性质的部门进行不同的管理办法,不仅能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能力,还能减少企业的福利支出,降低管理成本,两者都能提高企业的效益。其次,应该设立更好的员工加班补助机制,以“多劳多得”为原则,让员工的付出与所得成正比,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外,对于推行加班工作制部门的员工更应该建立更为体贴的关怀政策,如定期体检,医疗保险的购买等,关注员工身体健康,重视可能造成隐形疾病,这也是企业长久发展的途径之一。最后,应该重视推行加班工作制后员工的后续动态反馈和企业的发展情况,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关注员工是否接受改变后的工作制度,工作制度是否推动了企业发展。
随着我国的发展在国际上站稳脚跟,我国相较于追求经济的高速度发展,慢慢转向追求高质量发展。不同于以往经济发展初期,人民工作是为了“生存”,现在经济水平提高,更多人民的追求是“生活”,追求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企业管理应该构建更为合理的工作制度,既要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也要考虑员工的工作需求,两者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需要合适的制度和安排为两者建造协调的桥梁,让员工能够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能力,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正确对待加班文化,不是完全否定加班,而是如何让员工的加班更有意义,只有那些将加班文化完美融入进自己的企业文化中,并设身处地为员工考虑的企业,才能留住企业人才,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资源和制度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