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柱1,纪然1,林叶锦,王宝军
(1.广东海洋大学 海运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2.大连海事大学 轮机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简称“双一流”),在2020年和2030年两个时间节点内,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通过科研体制机制和科研评价体制改革等措施,重点建设一批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和大学,确保一批目前实力较好的学科和大学分批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并居于前列。学科建设是“双一流”的基础,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核心推进一流大学建设,这与以往“211工程”“985工程”建设中强调高校的总体实力提升有着重大区别[1]。“双一流”建设重在突出特色和引领作用,在建设目标、建设范围及建设标准上也更加具有全局化标准和国际化视野。基于此,很多原来的拥有大而全学科的高校已经开始了学科整合、布局调整及学科层次分类,更加注重集中优势资源打造比较优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多次进一步阐述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重要性,要求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建设海洋强国背景下,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简称船海学科)的“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意义更加凸显。船舶及高端海洋工程装备作为人类从事海上活动的重要装备和载体,其研发、设计、制造能力是加强海洋现代化装备体系建设和海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从这个方面上说,建设位居世界前列的船海学科对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及巩固海上国防具有重要意义[2]。
船海学科是工学大类中的一级学科,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2011年颁发并在2018年4月更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船海学科的主要方向包含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水声工程等。在工学大类中船海学科属于小学科方向,但是承担了我国建设海洋强国建设中的重要科研与人才培养任务。我国船海学科建设长期以来存在着学科范畴不明确、研究力量不集中、学科方向设置混乱等问题,不同院校在同一领域建设内容差异明显,或在不同学科建设中具有较高重复度。引起这些问题的部分原因是学科细分所导致,也有部分原因是对船海学科的定位不够清晰造成的。面向国际化的一流学科建设需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基础建设上与国外高水平学科纵向对标对表,但国内外学科领域的不一致可能影响到我国船海一流学科的国际化进程。本文在认真梳理国内外船海领域的重要大学的基础上,对船海学科的专业设置概况和研究内容进行了归类分析,针对我国在船海学科的发展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参考建议,并以涉海类学科整合为主要出发点,提出设立海洋学学科门类的初步建议及方案。
2017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国内共12所高校参加了船海学科的评估,其中哈尔滨工程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处于本学科领域的第一梯队,海军工程大学、天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处于第二梯队,大连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及浙江大学等处于第三梯队[3]。在2017年9月公布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名单中,上海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被评为船海学科一流学科建设高校[4]。
上海交通大学在船海学科具有深厚的底蕴,其研究方向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居于领先地位,同样也积聚了一批优秀的科研教育工作者。依托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构建了“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群”,在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等领域具有突出优势,2019年软科世界大学一流学科排名中,上海交通大学船海学科位居第一名。哈尔滨工程大学作为国内船海学科领域最重要的教育科研机构,牵头成立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与合作联盟(ICNAME),依托船舶海洋优势学科建设“现代舰船与深海工程”学科群,围绕深海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共性与前沿技术等研究方向,构建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积聚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研究方向不断成熟,科研成果丰富。
第二梯队中以海军工程大学、天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为主,这些学校在科研与教学方面各具特色,多数高校在某一个或几个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第三梯队包括大连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和浙江大学。这些高校在本次学科评估中虽然排名靠后,但是在本领域的综合实力非常强劲,部分第三梯队高校甚至超过了第二梯队的某些高校。
除此之外,国内建有船海学科或相关教学科研方向的高校还包括华南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中国石油大学、宁波大学、集美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等,其中未来具有较大上升空间或者冲击一流学科实力的院校包括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浙江海洋大学等,未来这些大学将会成为船海领域内重要的研究力量。
若按照研究方向和优势领域分类,参加本次学科评估的高校可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在本科专业和学科设置相对完善、发展较为均衡的大学,如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等,这些高校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的发展较为全面;另一类是依托某一二级学科发展起来的,比较典型的如大连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是以轮机工程为基础发展起来,江苏科技大学是基于船舶工程发展起来的等;再有一类是带有军工背景,典型的有哈尔滨工程大学、海军工程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根据自身特色,不同高校在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研究和建设方向差异很大,二级学科细分领域也不尽一致。
国外大学在学科体系上与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学科领域对应的是“海洋工程(Ocean Engineering)”,其涵盖的范围大致包括海洋工程(Ocean Engineering)、离岸工程(Offshore Engineering)、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水动力学(Hydrodynamics)、海上油气工程(Petroleum Technology)等,涵盖几乎所有与海洋相关的工程领域,而不像国内仅限于与船舶相关的海洋工程领域。
欧美大学一般将海洋工程学科设置到机械工程(Mechanical Engineering)或者土木工程(Civil Engineering)学院,也有的大学设立了独立的海洋工程(Ocean Engineering)学院或系。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力排名前几位的高校有麻省理工学院(MIT)、挪威科技大学(NTNU)、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UMich)、英国的帝国理工(IC)等高校,这些高校基本汇聚了世界一流的科研力量,研究领域广泛,成果突出,在业界具有重要影响力。
其他在海洋工程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学及研究机构还包括南安普顿大学(Soton)、德州农工大学(TA&MU)、英国纽卡斯尔大学(NCL)、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UT Austin)、瑞典查尔姆斯大学(CTH)、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U Delft)、丹麦科技大学(DTU)、瑞典皇家理工(KTH)、法国南特中央理工大学(CN)、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南洋理工(NTU)、东京大学(UTOKYO)、韩国海洋大学(KMOU)等。
通过对比国内外海洋工程学科发现,国内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主要是研究与船舶相关的海洋工程问题,而与之相关的其他类似研究方向,如桥梁与隧道工程(081406)隶属于土木工程学科,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081505)归属于水利工程学科,载运工具运用工程(082304)则为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0820)则为独立一级学科。
在学科建设中,海洋工程领域的研究方向应至少包括水动力学(Hydrodynamics)、水声工程(Acoustics)、水下航行器(Submarines)、近海工程(Coastal and Offshore)、海洋结构物(Naval architecture)、轮机工程(Marine Engineering),部分国外大学还设置了海底工程(Subsea)和极地工程(Polar)等研究方向。在我国学科设置中,除海洋结构物、轮机工程和水声工程外,其他研究方向分别被归入了力学、离岸工程、海洋科学、港口工程或能源及石油化工等学科范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研究不断兴起,学科和专业界限逐渐模糊。按照我国现有的科研体制,不同学科在研究方向上的重叠和交叉所带来的重复建设和发展不均衡等弊端也日益凸显[5]。201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最新版《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取消了二级学科设置,以及近几年国内大学和研究机构频频提及的涉海专业和涉海学科概念就是针对这种问题所做出的调整与应对。
在科学研究方面,国内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近年来更多地转向工程应用研究,但是由于起步较晚,某些核心技术仍然处于起步、模仿或追赶阶段,未形成足够的影响力。尤其是以产品研发为主的研究方向上,受到国外成熟产品、技术和装备的制约还比较严重。在基础研究领域,国内研究机构仍然缺乏重大的理论和创新成果。现有科研体制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共性关键问题上,需要结合工程实际进一步凝练科学问题,同时加强基础试验条件建设,为研究人员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
在专业建设上,根据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工学(08)大类下海洋工程类(0819)专业包含一个“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和“海洋工程与技术”“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两个特设专业,其他与海洋工程关联密切的专业,如“航海技术”和“轮机工程”归属于交通运输类(0818)专业,“救助与打捞工程”和“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为交通运输类特设专业,“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则为水利类(0811)专业。而2018年更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工学(08)大类仅设置了“船舶与海洋工程(0824)”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可由高校自行规划[5]。可以看出,本科专业设置与学科设置上存在着明显的不一致,造成在不同阶段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难以形成贯通的培养方案。
传统上,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包括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水声工程3个二级学科,本科专业中航海技术被归入交通运输工程(0823)一级学科,而目前部分院校在专业与学科设置中将大部分研究内容归入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如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6]。在相同领域本科专业设置与学科学位设置不一致,这不仅造成海洋工程类专业(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及研究方向上的混乱,也说明对该类专业(学科)方向凝练不够。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在本科专业和学科分类的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一流学科需要一流的本科专业作为支撑,在实际建设中如果不考虑本科专业,则学科建设容易变为无本之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亟须本、硕、博一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科一般认为是一种科学概念,学科建设更加强调科研能力和水平。专业则通常被看作社会学概念,是围绕某种培养目标组成的课程群[7],专业建设强调的是人才培养质量、对已形成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等。目前我国执行的教育部本科专业招生目录中,海洋工程类专业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081901)和两个特设专业海洋工程与技术(081902T)和海洋资源开发技术(081903T),不涵盖研究范畴最广泛的轮机工程相关方向。实际学科建设中,轮机工程作为船舶与海洋工程的传统二级学科,研究范围涵盖了机械、热能与动力、电气及自动化、船舶防污染等多个重要方向,这些研究方向在本科阶段被归入交通运输类,水声工程在本科专业目录中归入电子信息类,这些都导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难以形成有效的课程承续体系。
哈尔滨工程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几乎涵盖了海洋工程的大部分领域;天津大学将该学科建设在建筑工程学院,并与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等学科有一定交叉;大连理工大学将该学科归入船舶工程学院,在研究方向上与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下的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科、水工结构工程学科有一定的交叉;西北工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隶属于航海学院,在水下工程及信息与控制方向具有一定优势;武汉理工大学则将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建设在交通学院,与交通运输工程、力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等存在交叉;大连海事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根据自身优势设定了6大领域,其中除国际海事规则与海法创新外(法学),船舶污染防控与节能技术应隶属于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智能船舶开发及运用技术、船舶运输安全保障技术、高效海运物流系统与运营管理技术与交通运输工程(0823)相关度较大,海底工程技术则应为石油与天然气工程(0820)学科。
可以看出,在现有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不一致的情况下,专业和研究方向的设置较为随意,不利于对标国际一流学科的建设目标和任务,在学科评价中也缺乏一致的标准。整合涉海类工学学科可以在深入探索学科的内涵及研究方向的基础上,依照国际通行做法,设立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将目前分布于其他学科领域研究方向,如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081505)全部,物理海洋学(070701)、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081405)、桥梁与隧道工程(081406)、水工结构工程(081503)、石油与天然气工程(0820)、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安全科学与工程(0837)中涉及海洋工程的部分划分到新学科领域,并增加与海上交通运输相关的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082302)、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082303)、载运工具运用工程(082304)学科方向。
通过上面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学科门类的界限日渐模糊,各领域之间的融合趋势非常明显。为突破已有的学科和专业对人才的流动和科研的发展限制,近年来国内高校频繁提到“涉海类”学科概念,以海洋学为主要研究内容建立海洋学学科门类或是一种可行的方案。
在我国现行的本科专业和学位授予学科目录中,共分了13个门类,其中以工学为最大的门类。本科专业包含31个大类、172个专业类别(包括特设专业),远远超过其他学科门类。能够授予工学学位的一级学科共有38个,也远超过其他学科门类。设立海洋学学科门类将适当缩减现有工学学科门类过大、口径过宽的问题。海洋学学科门类可完全涵盖现有的部分一级学科,如船舶与海洋工程(0824)、海洋科学(0707),同时还可以将其他部分学科的研究方向重新整合为具有海洋特色的一级学科方向。初步考虑海洋学门类可设立如下一级学科方向。
(1)海上交通运输:交通运输工程(0823)学科中关于海上交通运输的相关研究方向整合到本学科,同时可以将原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中轮机工程部分方向并入;
(2)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可将生态学(0713)、水产学(0908)中部分方向,生物学(0710)、生物医学工程(0831)、畜牧学(0905)、食品科学与工程(0832)中海洋生物方向整合到本学科;
(3)海底资源勘测与开发:考虑将海洋科学(0707)中部分研究方向(如海洋地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0820)中关于海洋资源开发部分、矿业工程(0819)中海底矿产资源部分整合到该方向;
(4)海洋环境科学:主要可以将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生物工程(0836)、兽医学(0906)等部分研究方向并入;
(5)海洋科学:主要保留原有海洋科学中物理海洋学、海洋气象学、海洋能开发与利用等研究方向;
(6)船舶与海洋工程:主要保留原有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与制造、轮机工程中部分研究方向,将兵器科学与技术(0826)、核科学与技术(0827)中涉及船舶或水上结构物部分并入,将水利工程(0815)、土木工程(0814)中涉及海洋工程部分并入;
(7)海洋信息学:以水声工程为基础,组建海洋信息学一级学科,涵盖水声工程全部方向,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仪器科学与技术(0804)部分涉海研究方向。
此外,可以考虑设立海洋历史与海洋文化学科,集中研究我国海洋文化历史与建设方向,提升国民对海洋的认知和重视。需要指出的是,设立海洋学学科门类不是人为割裂科学研究的领域和范畴,主要目的是集中力量解决我国在海洋强国建设过程中所遇到问题,提升中华民族的蓝色基因和文化传承,有助于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集中力量建设国际一流专业和研究领域。
海洋科技关系民族生存发展和国家兴衰安危。党的十八大决心推进实施海洋强国建设这一重大部署,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建设海洋强国,应该不断加大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的宣传和教育投入,更重要的是快速提高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和维护海洋权益的能力,经略海洋需要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完善船海学科和相关领域的顶层框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