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尚
公安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承担着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职责。提高警察的警务技战术水平,是完成执法任务、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内在需要,是制止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人民群众安全、警察自身执法安全的有效手段。作为培养人民警察的摇篮,公安院校的警务技能教学训练效果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培养警务技能优秀的毕业生,输送到基层公安机关,进而提升基层公安机关的战斗力,是摆在警务技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作为一门实训课程,警务技能课程的教学训练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效提高警务技能课程教学训练效果,就必须了解这些因素。在影响警务技能课程教学训练效果的因素中,课程体系建设是依托,内容的实战性是关键,师资队伍是主导,质量监控体系是保障。
警务技能课程是公安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模块开设的课程是否能够支撑本科人才培养要求,教学内容是否能够促进在校大学生警察职业素养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训练的效果。第一,警务技能课程体系建设,要与院校办学层次有机结合。公安院校的办学层次较为复杂,既有专科层次,也有本科层次。层次不同,培养目标不同,课程体系建设自然要与办学层次相吻合。第二,警务技能课程作为实践技能课程,其内容分为理论和实操两部分,选择合适的理论和实操内容,是进行警务技能课程建设的重点。第三,警务技能课程体系是一个科学有机整体,具有连贯性,各门课程既要相对独立、突出自身特色,又要互为依托、密切联系。第四,课程体系建设应强调专项体能训练。体能是警务技能的基础。教师和学生往往重视警务技能、警务战术的教学与训练,却忽视专项体能训练。因此,警务技能课程体系设计一定要强调专项体能训练。第五,警务技能课程体系的教学方法设计,要利用在线课程、微课程、慕课、虚拟仿真技术(VR)等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警务技能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训练的效果。
警务技能训练作为公安基础课程,是学生毕业进入工作岗位打击犯罪、保护自己的重要保障。警务技能关系到学员将来工作时的生命安危,因此,警务技能教学内容应该紧贴公安实战工作。落实警务技能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战性要求,必须注意以下问题:第一,警务技能训练科目必须契合执法执勤需求,要结合公安一线执法执勤实战特点,训练学生规范运用法言法语开展防卫与控制、武器使用、警械使用、搜身带离等技能。第二,妥善处理体育锻炼与体育训练的关系,形成警务技能教学的特点,保证警务技能教学的独特性。第三,为了满足实战教学要求,学校应该尽量配备结合执法环境设计建设的教学训练场馆,保障警务技能教学环境逼真,满足教学训练的需求。
师资队伍是警务技能课程教学训练的主导,合格的师资队伍能够保证警务技能课程的有效实施。首先,要保证警务技能课程教学教师的数量。警务技能课程教师可以参照体育教师的配置。生师比是反映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体育暂行规定》第十六条明确规定:“要加强高等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逐步做到120名学生配备1名体育教师,并保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1]调查数据显示,部分公安院校警务技能课生师比高达340∶1。[2]因为警务技能教师不足,警务技能教师超负荷工作现象严重,很多专职教师周工作量在16学时左右,年教学工作量超过400学时,是标准教学工作量的二倍以上。更为严峻的是,公安院校一个正常教学班人数为40~50人,而《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十八条规定:“为确保教学质量,课堂教学班人数一般以30人左右为宜。”[3]如果按照此规定完成警务技能教学工作,教师们的周教学工作量还会有较大幅度增加。另外,部分警务技能教师还要参加学校运动队的训练与比赛、第二课堂的组织与实施、大型警务技能的汇报表演等工作,这些工作开展费时费力,无形中又加大了警务技能教师的工作负荷。高等院校警务技能教师还需要开展教研、调研、科研、送教下基层、警察培训等工作,同样需要投入时间与精力。随着公安院校对警务技能教学训练工作越来越重视,师资力量不足问题会越来越明显。其次,要保证警务技能训练教师的质量。警务技能课程毕竟不同于体育课,对教师的警务实战素质有较高的要求。目前的警务技能训练教师,许多都是非公安院校毕业,是体育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他们对体育训练较为熟悉,但在警务技能方面存在明显欠缺。
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是警务技能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各院校有较好的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就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警务技能相关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第一,教学质量监控制度要考虑警务技能课程室外实训教学的特殊性,教学督导每学期不能只对教学材料、教学进程、考试考核等进行督导,也要对室外实训教学进行监控。第二,加强系部二级督导,确保质量监控落到实处。大部分院校虽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二级督导制度,但由于警务技能教学与训练任务较重,抽调的督导教师基本上都是兼职开展督导工作。结果导致教学质量的监督制度要求较多,落实行动较少;监督检查的情况多,具体指导整改的情况少;教学质量督导提出的问题多,跟踪帮助提高的情况少等现象。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会影响警务技能课程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第三,完善教学督导机制。很多公安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往往停留于打分阶段,督促教师不出教学事故,对奖惩工作开展得不到位,导致教师教学质量好坏没有明显区别。一些教师不重视教学质量评比结果,处于无压力的状态,影响教师对教学督导工作的重视,影响警务技能课程教学训练效果。
近年来,公安院校虽然加强了对警务技能教学训练的重视,增加了人力、物力方面的投入,提升了警务技能教学训练水平,但还存在很多问题。下面以河南警察学院为例对警务技能课程教学训练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河南警察学院警务技能课程教学按学生中队开展,以前每个教学中队50人左右,经过近两年改革逐步降低到40人左右,但离教育部体育类实训课程30人左右的标准还有差距,不利于实训课教学训练活动的展开,限制了技能课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当前警务技能相关课程教学训练大多采取集中讲授示范、统一练习纠错的课堂教学训练模式,虽然保证了知识的传授及训练的强度,但是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不利于学员的个性化发展。如果采取小班化教学,将人员控制在30人以下,就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及时纠错,从而有效提升警务技能课程教学质量。
为了紧跟新时代警务技能课程教学发展要求,学校教学主管部门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依据,依托公安部“双千计划”、河南警察学院“校局合作”机制,有针对性地选聘警务技能教官驻校任教。警务技能教官大部分来自公安实战部门,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一定的教学能力,他们一般以学期为单元配合专任教师开展教学和学生课余辅导工作,有效缓解了警务技能专业教师不足、不熟悉警务技能训练、教学内容脱离公安实战的问题。按照公安技术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至2020年,驻校教官和兼职教官占专业教师的比例分别不低于10%和30%。目前,河南警察学院警务技能教官的比例虽然高于国家标准,但是驻校教官教学能力和管理使用还存在问题。一方面,教官对教案等教学材料准备、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灵活使用较专任教师还有不小的差距,大部分驻校教官不具备完整地上一门课的能力。驻校教官经常因个人及原单位原因离开驻校岗位。另一方面,基层公安机关教官中,优秀教官是所在单位的关键岗位的骨干力量,个人虽然有意来学院驻校任教,但原单位因为工作需要不愿意让他们长时间脱离原岗位。如何制订完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更优秀警务技能教官参与警务技能课程教学训练,同时又不损害其所在单位的利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课堂是警务技能课程教学的补充与拓展。通过第二课堂的教学和训练,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公安工作的性质,热爱公安事业,培养忠诚意识和安全意识。同时,通过训练,学生能够达到公安院校招录体检、体测项目优秀标准,具备适应公安工作的警务素质、警务技能及体能储备。虽然学院积极推进第二课堂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但在具体开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第一,第二课堂教学训练时间一般为晚上,由于学生学习训练一天已经比较劳累,如此安排不利于需要体能支撑的警务技能相关实训技能学习。第二,第二课堂可供选择的项目比较单一,有些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近,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第三,部分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学习训练主要动机是为了获取学分,指导教师、教官对第二课堂教学重视程度不够,考核检查机制还不健全,达不到以考促训、以赛促练,推动第二课堂教学深入开展的目的。
警察承担着打击、制止犯罪的任务,不可避免地会与歹徒进行搏斗。也正是警察职业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公安院校警务技能的教学训练,与普通高校的体育训练有着本质的区别。警务技能教学训练的高对抗性、高危险性、高实战性特点[4],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训练当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运动性伤害。由于缺少完善的医疗保障机制,一旦在训练当中发生损伤,不仅会影响学生今后学习生活与毕业入警,还产生医疗费用由谁承担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学员怕受伤、教师怕担责、学校怕赔偿,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训练和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限制警务技能训练强度以及教学方法多样化的发展,阻碍公安院校警务技能教学水平的提升。
培养“追得上、打得赢、说得过”的合格预备警官,为一线公安队伍输送新鲜血液,是公安院校警务技能教育工作者新时代的重要工作。为适应新时代对公安教育的新要求,提高公安院校警务技能教学水平,实现警务技能训练与实战的无缝对接,公安院校应重点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教学能力强、有高度责任心的警务技能师资队伍,应完善场地装备、器材、保障,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训练内容,逐步提高警务技能教学质量。
增加专职教师数量。解决警务技能教学工作量过重问题,最直接的措施,是按照警务技能课程总课时以及相关文件规定核算专职教师总量,找出当前警务技能教师缺口,招聘高学历、高职称优秀教师,充实到警务技能课程教学训练工作中去。要加强骨干教师对新进教师的指导,不断提升新进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使其逐步成为警务技能课程教学训练的主力军。
提升警务技能教师业务能力。加强警务技能相关教师职业道德养成教育,提高警务技能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长期工作。警务技能教师要树立“立德树人、终身学习”的观念,积极参与课程研发、教学改革,在教学实践中要勇于探索创新,突出警务技能教学公安教育的特色。此外,警务技能课教师要通过进修、学习来增加知识储备,要经常深入实战单位展开调研,同教官、教育训练管理人员进行业务交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教学能力。
增加专兼职教官数量。公安院校要积极通过“校局合作”平台,从公安实战部门挑选业精技良、热爱教育教学工作的优秀实战教官,充实警务技能教学团队,逐步建成技能结构合理、驻校时间适宜、适应公安院校教学训练需要的教官团队。公安院校专职教师与基层公安机关实战教官分工合作、互帮互学,共同为公安专业学生开展警务技能课程教学,必将快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逐步提升学生警务技能实际操作能力。
场地保障。警务技能课程教学对教学环境的选择比较严格,不仅需要功能齐全的技能学习的训练场馆,还需要场景逼真的模拟实战的教学环境,因此公安院校需要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功能齐全的战训馆。战训馆要包含街区、地铁、商店、酒店、银行、住户等与基层警察执法环境相同的模拟场馆。条件好的,还可以建立VR模拟训练中心,利用VR技术“一比一”还原执法环境,模拟执法情景,提高警务技能训练的挑战性、实用性,也可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下对训练成果进行检验。
装备、器材保障。公安院校应紧跟新形势下警用装备科技创新的发展,对教学用装备器材进行及时更新换代。基层警察更新什么装备器材,场地器材科就跟进购置什么装备器材,使教学训练使用警用装备与执法执勤一线警察相匹配。场地器材管理机构要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加强与任课教师的沟通,及时掌握满足警务技能教学训练需要的器材数量,及时、足量购买,充分保证教学训练的需求。
与基层建立良好且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利用学生实习实践基地,选送优秀警务技能教师到基层挂职锻炼,邀请功模代表、警务技能业务专家到学院授课,协同警务技能教师开展专项业务调研,共同开发教材课程、研发微课程、举办学术研讨会,打造“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5]通过警务技能教师到基层实战单位调研,接收基层单位进修教官等多种形式,将一些鲜活案例和来自一线的感悟融入教学中,通过言传身教提高学生学习警务技能的积极性。学校相关部门要深入基层展开人才培养工作专题调研,就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展开探讨,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了解基层一线教学训练部门警务技能教学、训练、管理好的做法,改进提升学校警务技能教学训练方法,全面提高在校学生警务技战术实践水平。
完善“校局合作”工作机制。妥善安排合作机制,形成良好的共赢机制、激励机制、沟通协调机制、约束机制、保障机制,解决开展“校局合作”中供求不对称、基层动力不足的问题,提高实战部门积极性。利用省公安厅绩效考核机制,量化考核分数,促使各市县公安局支持“校局合作”工作,推荐优秀警务技能教官驻校或者开办专题讲座。对驻校教官,公安院校应该在食宿、办公用品、福利待遇、评先评优等方面提供更好的服务,激发教官驻校任教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一,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平台,提高学员参加教学训练的积极性。将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充分运用于教学,将知识、技能清晰地传递给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加快在线开放课程开发,使学员不仅可以在课堂中利用警务技能教师的言传身教快速学习到警务技能,也可以课前、课后依靠在线课程自我学习训练,并且可以同任课教师互动,把课堂教学范围尽可能延伸。此外,要充分运用VR技术。VR技术可以很好地还原现场场景,进行模拟训练,并且能够弥补模拟训练中学员扮演情绪经验不足、抓不住重点的问题。
第二,增强警务技能教学训练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警务技能教学训练要坚持“战训一致”的原则,紧紧围绕警察在日常执法执勤中可能使用到的技能,服务于同犯罪嫌疑人做斗争的需要,按照“真、难、实、严”要求,遵循“先理论后实操,先模拟后实战”的顺序开展警务技能训练。开展警务技能训练应把可能担负的执法执勤任务搞清楚,应在准确把握未来作战需求的基础上,分类设置相应的科目和内容,并结合训练目的,运用最能体现实战,最利于受训者掌握作战知识、作战技能、作战规律的手段和途径,最大限度地缩小训练和实战的差距。同时,警务技能教师要对毕业生经常进行跟踪走访,了解他们对警务技能的使用情况,依据他们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完善警务技能训练内容,使学校警务技能教学完全服务于公安实战的需要。
第三,开展警务技能与专项体能、战术合成训练。警察专项体能是警务技能和警务战术学习训练的基础,警务战术是警务技能和警察专项体能的升华。训练课程应将警务技能、警察专项体能、战术有机结合,借鉴以往执法活动中的经验教训,设置模拟场景,通过警察体能、技能、战术的有效结合,在体能、技能、战术各自加强的同时形成整体合力,提升执法战斗力。
第四,丰富警务技能训练形式。警务技能水平的提升仅仅依靠课堂的学习训练是不够的,学生要充分利用课下时间拓展训练。学校要合理安排学生参加“一系一技”“第二课堂”等训练;安排专业教师轮流指导,保证训练安全,科学展开训练;将课外训练纳入学生年终量化考核,对认真参加训练的学生给予表彰或奖励,调动学生的训练积极性。[6]
构建可操作性强的医疗保障机制,解除学生参加警务技能训练的后顾之忧。一是为学生购买校方责任险,鼓励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一旦学习与训练中发生意外损伤要及时救治,主动与保险公司联系理赔,尽可能减轻学生负担。二是从学校卫生所中挑选有经验的医务人员,对体能达标测试、擒拿格斗、实战训练、障碍跑、攀登索降等有运动损伤风险的训练科目跟班看护,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及时发现隐患并有效制止,一旦发生意外损伤给予及时护理救助。三是开展学校医院共建活动,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安部《关于加强公安民警紧急医疗救治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建立紧急医疗救治联络协调机制,开辟学员训练受伤、执勤受伤的医疗绿色通道。
公安院校警务技能课程教学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持久的公安业务知识学习动机,促进在校学生警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同时也是为了学生毕业以后适应公安执法工作的实战需要,着力培养“追得上、打得赢、说得过”的优秀预备警官。公安院校的教育训练主管部门应该把警务技能教育训练工作放到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警务技能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围绕公安实战,对警务技能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创新,通过多种途径逐步提高警务技能教育教学水平,满足公安专业学生毕业后执法执勤的警务技能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