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吉兵
(黄冈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北 黄冈 438000)
《语丝》周刊,启蒙知识分子同人刊物。1924年11月17日创刊于北京,1930年3月10日出至第5卷第52期后停刊,共出260期。
《语丝》分为两个时期:北京时期,上海时期。
北京时期:创刊至154期(1927年10月22日),孙伏园、周作人编辑,主要是周作人编辑。成立的缘起是由于抽稿事件孙伏园辞去晨报副刊编辑。中断是因为北洋军阀查封。这是语丝的鼎盛时期。其主要成就有二:
一是显示了20年代启蒙知识分子的存在。是与崛起的欧美派自由主义精英知识分子分抗的阵营。这指的是鲁迅,和以周作人为中心的语丝撰稿人,以及由周作人引入的俞平伯、废名、江绍源等,这个撰稿人队伍,基本上包括了当时的启蒙知识分子群。在核心作者与刊物的精神联系上,都明显表现出对《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的继承关系。在人员构成上,除胡适陈独秀李大钊外,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走到一起。办刊宗旨上,乃是鉴于新文化落潮以后,生活的枯燥,思想文化的沉闷,而有意打破这个局面。
二是在思想文化文学等多方面的建树。文学方面,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高度的成就,形成了所谓语丝体散文。思想方面继承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主义,并克服了其粗厉、直露的不足,深化了新文化启蒙主义许多问题的认识和不足。另外更提出了许多新的论题。激活了20年代思想舆论,赢得了一大批新一代青年学生。文化学术方面有切实的建树。关注现实的批判精神,围绕北京女师大风潮、三一八惨案,无所依傍而无畏地抨击北洋军阀统治,批判“现代评论 派”。
上海时期:语丝转到上海编辑出版于其可谓兹事体大,周作人不再方便作编辑,故改由鲁迅编辑,而原先以周作人为中心的撰稿人群体解体,他们也不大写稿了,故遇到稿子难以为继。社会环境改变了,北洋政府末期北京的知识分子生活进一步恶化,思想自由的气氛进一步破坏,及至其垮台,大批教授知识分子纷纷离开北京,北京不复是新文化运动的北京了。上海是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语丝是生成于北京思想文化生态的,尤其对北洋政府的批判以及对于亲近北洋政府的现代评论派的斗争强化了它的存在意义,现在存在的依据失去了,它也将式微。上海的蒋介石国民政府是个较之北洋政府强有力得多的政权。上海的政治、意识形态斗争较之北京更直接、显性、激烈,打上周作人印记的语丝原本主动地疏离政治、意识形态,鲁迅尽管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也只表现为对现实的关心,而非上升到具体的政治、意识形态层面斗争。这种特性决定了语丝之于上海社会的水土不服。当时上海主导思想舆论的是左翼、新月、国民党的斗争。语丝已不能像北京时那样影响社会舆论以及青年。更加之国民党浙江党部的打击,创造社的攻击,终于自动停刊。
废名不是成立时期的16个撰稿人,但他事实上成为语丝的主要撰稿人。他是由于周作人的赏识而成为语丝作者的。废名对语丝的贡献在于文学创作方面。又主要是小说创作(主要是《桥》),而非散文(散文是语丝标记,废名可见并非语丝同调,然而周作人把废名的《桥》作散文看,是不是明知废名并非同调而出于私心袒护他,从而有意为之呢?)废名在女师大风潮、三一八惨案中,旗帜鲜明地站在语丝社的阵营,写了一系列文章,这是废名全部创作中少有的具有直接现实性的若干文章。但这些文章几乎全都是发表在《京报副刊》上,而不是语丝上。(这也值得玩味)。语丝价值诉求之一是批评欧美派精英知识分子,赢得舆论和青年,从这个意义上,废名的纯小说写作,对语丝没有实质的作用。像这个时期的语丝撰稿人群体主要亲近周作人,而尊重鲁迅,废名也是取这样的姿态。语丝带有周作人的精神印记,其中包括与鲁迅比较而可见出的消极面局限性,即对现实调和、游移的姿态,如疏离于政治话语,又如林语堂提倡的费厄泼赖态度。由于这种差异,以及与其他撰稿人之间的疏离,鲁迅于语丝之外编辑《莽原》、培植《狂飙》。废名曾为《莽原》投稿,此举鲁迅视为对《莽原》的声援,特地提及。
(一)北京时期的撰稿
1.《竹林的故事》(短篇小说),外一:《<竹林的故事>赘语》,1925年2月16日第14期。
2.《火神庙的和尚》(短篇小说),外一:《<火神庙的故事>附记》,1925年3月16日第18期。
3.《去乡——S的遗稿》(短篇小说),1925年8月10日第39期。
4.《花炮之一——放牛的孩子》(短篇小说),外一:《<花炮>前记》,1925年10月26日第50期。
5.(1)《花炮之二——幽会》(短篇小说);(2)《花炮之三——诗人》(短篇小说),1925年11月9日第52期。
6.《花炮之四——妓馆》(短篇小说),1925年11月16日第53期。
7.《小诗》(共2首),外一:《<小诗>补记》,1925年1月11日第61期。
8.《无题之一》(长篇小说),外一:《<无题>前记》,1926年4月5日第73期。
9.《无题之二》(长篇小说),外二:《<无题之二>前记》,《<无题之二>附记》(即4月8日《致岂明(周作人)信》)(此信中表示了欲去本名“冯文炳”之意)1926年4月26日第76期。
10.《无题之三》(长篇小说),1926年7月26日第89期。首次署名废名。
11.《无题之四》(长篇小说),外一:《<无题之四>附记》,1926年8月23日第93期。
12.《无题之五》(长篇小说),外一:《<无题之五>附记》,1926年9月25日第98期。
13.《无题之六》(长篇小说),外一:《<无题之六>附记》,1926年11月13日第105期。
14.《胡子》(短篇小说),1927年3月5日,第121期
15.《无题之七》(长篇小说),1927年3月12日第122期。
16.《石勒的杀人》(短篇小说),1927年4月1日第125期。
17.《无题之八》(长篇小说),1927年4月8日第126期。
18.(1)《文学者》(短篇小说);(2)《是小说》(收入短篇小说集《桃园》时改为《审判》),外一:《<是小说>前记》,1927年4月16日第127期。
19.(1)《一段记载》(短篇小说);(2)《忘记了的日记》(1926年6月1—12日所写日记20则),外一:《<忘记了的日记>前记》,1927年4月23日第128期。
20.《浪子的笔记》(短篇小说),1927年4月30日第129期。
21.(1)《追悼会》(短篇小说),外一:《<追悼会>附记》;(2)《无题——沙滩上》(长篇小说),1927年5月7日第130期。
22.《无题》之十《杨柳》(长篇小说),1927年5月14日第131期。
23.《无题之十一》,外一:《<无题之十一>附记》,1927年5月21日第132期。
24.《说梦》(散文),1927年5月28日第133期。
25.《William Shakespeare的卷首》(译文);《无题之十二》,外一:《无题之十二前记》,1927年6月4日第134期。
26.《Balzac的一叶》(译文),1927年6月11日第135期。
27.(1)《晌午》(短篇小说);(2)《无题之十三》,外一《无题之十三前记》,1927年6月18日第136期。
28.《死者马良材》(随感录),1927年10月1日第151期。
以上为《语丝》北京时期,废名在其中的28期上发表作品36篇(诗二首作两篇计,日记20则算作一篇,长篇小说选载一次算作一篇,事实上有时一次选载《桥》的数章;其中5期同一期上同时发表两篇,所以事实上不止36篇),前记、附记等不计。短篇小说15篇,长篇小说选载13次,诗二首,散文3篇(20则日记算作一篇),文艺论文2篇(译文)
“据初步统计,在北京版第1一156期《语丝》中,周作人共撰文351篇(含《语丝》创刊号上未署名的《发刊词》),鲁迅撰文78篇,刘半农撰文57篇,废名29篇,章依萍撰文28篇,章川岛撰文27篇,林语堂撰文21篇,江绍原撰文16篇(其中以《小品》为题的系列短文多篇,未重复计算),钱玄同撰文14篇,俞平伯撰文10篇,顾领刚撰文9篇(以上统计均含翻译)。”[1]61
这个统计不确。但可从比较中看出废名之殷勤。
同一时期,废名发表于《语丝》之外其他刊物的文章是:1.《通信》(致徐炳昶),《猛进》(周刊,徐炳昶主编)1925年3月27日第4期;2.《河上柳》(短篇小说),《莽原》(周刊)1925年5月8日第3期;3.《竹林的故事 序》,1925年6月12日作,后收入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4.《从牙齿念到胡须》(杂感),《京报副刊》(日报)1925年12月14日,第357号;5.《忙里写几句话》(杂感),《京报副刊》1925年12月25日,第368号;6.《“偏见”》(杂感),《京报副刊》1925年12月28日,第370号;7.(1)《作战》(杂感)、(2)《“公理”》(杂感),《京报副刊》1925年12月31日,第373号;8.《与陈通伯先生的一封信》,《京报副刊》1926年2月2日,第403号;9.《狗记者》(杂感),《京报副刊》1926年3月21日,第445号;10.(1)《俄款与国立九校》,(2)《共产党的光荣》,《京报副刊》1926年3月24日,第448号;11.《给岂明先生的信》,《京报副刊》1926年4月1日,第455号;12.《就算是搭题》,《京报副刊》1926年4月21日,第474号。
可见从1925年初至1927年底这段时间,废名发表文学作品的主要园地是《语丝》,只有两篇文学性文字不是发表于《语丝》,即《河上柳》和《竹林的故事 序》。另外有两个短篇《菱荡》《小五放牛》分别写成于1927年10月、11月,后来发表于《北新》1928年2月16日第2卷8期,《小说月报》1928年2月10日第19卷第2期。这两篇之所以没有发表于《语丝》,可能是《语丝》被封了的缘故。
陈怀琦《语丝社研究》中一段专门论及废名的文字转录于此。
“周作人担任《语丝》主编的另一重要成绩是他举荐和培养了作家废名。因为废名的加盟,《语丝》的‘文学性’得到了增强和提高。在《语丝》的众多作者当中,废名是较‘纯粹’的文学家,他后来以风格独具的小说大家的身份载入中国现代文学的史册。在一般人眼中,废名和俞平伯一起被视为周作人的真正传人,周作人自己也将这两位学生看作是自己最得意的弟子。《语丝》创刊时废名还是北京大学英文系的学生,在语丝社中,他的角色似乎并不重要:他既未出席过语丝聚餐会,也未列入最初的‘十六撰稿人’,更未参加过《语丝》杂志的编辑工作。但是如果没有废名,作为一个文学社团的语丝社可能会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失色许多。废名在《语丝》上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是刊在14期上的《竹林的故事》,18期上刊有《火神庙的和尚》,38期上载有《去乡》,这几个短篇后来都收入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此前废名已经在胡适主编的《努力周报》上发表过短篇小说《袖子》、《洗衣母》等,引起文坛注意。但是《努力周报》于1923年底停刊,刚在文坛崭露头角的废名失去了发表作品的阵地。(《火神庙的和尚》作于1923年底,但直到1925年3月才在创刊不久的《语丝》杂志上登出)。如果不是周作人和他主持的《语丝》,废名在20年代文坛的崛起也许不会这样迅速。第73期《语丝》上刊载的废名的《无题》,及随后断续刊出的《无题之二》、《无题之三》……《无题之一三》(无题之一三载于《语丝》第136期。从四卷起鲁迅接编《语丝》,废名《无题》系列仍旧刊出),后来结集为《桥》出版,是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1]68
(二)上海时期的撰稿 《语丝》154期(1927年10月22日)出版后,被北洋军阀政府查封,出版发行的北新书局也被封闭,155期、156期移至上海北新书局印行。1927年12月17日,从第4卷第1期开始,由鲁迅在上海接编。1929年1月7日出版52期。之后,鲁迅推荐柔石接编,至1929年9月,编完第5卷第26期后,交李小峰编辑。1930年3月10日出至第5卷第52期后自动停刊。共出104期。
《语丝》上海时期之初,废名撰稿仍如北京之时:
1.《无题之十四》,1928年2月27日第4卷第9期。
2.《无题之十五》,1928年3月5日第4卷第10期。
3.《无题》之十六《上花红山(一)》,1928年3月19日第4卷第12期。
4.短篇小说《未完》(又名《四火》),外一,《<未完>附记》。
5.《无题》之十七《上花红山(二、三)》,1928年5月7日第4卷第19期。
6.《无题之十八》,1928年11月12日第4卷第44期。
7.(1)《卜居》(短篇小说),(2)《关于校对》,1928年12月17日第4卷第49期。
8.《李教授》(短篇小说),1928年12月14日第4卷第50期。
以上8期9篇均为鲁迅主持上海《语丝》的第4卷上发表。此后柔石、李小峰编辑时期再未见废名文章。《废名年谱》“1930年3月19日”系“作《<一日内的几首诗>附记》,载《语丝》周刊5月26日第3期,署名废名。”疑有误,因为《语丝》周刊于本月10日出至第5卷52期自动停刊。
周作人在第4卷上发表18篇。
鲁迅主编上海《语丝》,由于各种原因,原语丝撰稿人几乎不怎么撰稿或介绍稿子了,周作人、废名是撰稿较多的语丝旧人。
1929年正是柔石、李小峰编辑语丝时期,废名发表较少。《沉钟》社旧友杨晦编辑《华北日报》副刊,向废名索文,废名似乎打算以这为发表园地。1930年废名北大毕业谋职未果,创作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4月拟办《骆驼草》周刊,5月12日创刊,出版至11月3日第26期,自动停刊,《莫须有先生传》陆续刊载于《骆驼草》。
胡适的《努力》周报是废名崛起于新文学界的伊甸园,《语丝》周刊是废名长篇小说《桥》出生地,《骆驼草》是《莫须有先生传》的出生地。三种刊物贯穿了整整8年。(《世界日报》副刊《明珠》是1936年废名集中发表文章的另一园地,但一时间较短暂,只有三个月,二发表的文章多为学术性随笔、札记,不是文学作品。)
此后,废名未见较长时期固定发表的刊物,(1931年,叶公超主编的新月废名似乎有作为长期发表园地的架势,可它只出两期就停了)废名的文学(小说)创作也消歇下去,直至40年代末朱光潜主编《文学杂志》向废名约稿,废名创作《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长篇小说连载于其上。如此看来,发表刺激了创作,这不由让我想起废名30年前后有一个大型创作计划,即创作长篇小说《访纸记》,后来落空,只写了个《楔子》,几百字而已。其中重要原因恐怕是没有发表的迫切。1931年后废名的文学追求转向新诗方面。其新文学影响主要来自把原来刊载于《语丝》、《骆驼草》等的《桥》、《莫须有先生传》章节聚拢出版长篇小说。
注释:
①根据王风编《废名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和陈建军编著《废名年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