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荷
(齐鲁工业大学,济南 250353)
儒家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教育思想,对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品质有深远意义。将儒家心理教育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价值,我们要积极找寻两者融合的有效途径。
儒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所蕴含的心理教育思想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品质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
“中庸”思想是儒家文化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中庸,即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定的度,既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分超越。中庸之道讲求贵和尚中,从心理角度讲就是要求注重修养,心理调节要具有弹性,不要走极端,以免产生轻生念头。中庸之道更深一层的含义就是要调节身心,缓解心理压力,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增强生命意识。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不要“过”和“不及”,用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及时调整心理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维持心理平衡,维护心理健康。
1.“和”、“仁”精神与大学生的宽容心态。孔子所强调的“仁”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对人要有爱心。例如,“唯仁者能好人”,只有具备仁德品质的人,才能够真心喜爱别人;又如,“泛爱众,而亲仁”,是说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再如,“宽则得众”,是说要有宽厚的品质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得到众人的拥护与尊重。孔子“仁”的思想展现了中华民族宽厚待人的传统美德。在当今大学生群体中,以自我为中心、心胸狭隘的例子并不少见。进入大学之前很多学生处在一种“众星捧月”的环境之中,进入大学后由于周围的同学在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差异,往往会有一些小摩擦,导致同学之间产生隔阂。因此,大学生应求大同存小异,以包容、宽厚的心态与他人沟通交往,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和”、“仁”精神与大学生以己视人、平等待人的思想。儒家思想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则,也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所极力提倡的思想之一,即视己若人、平等待人。《论语》中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儒家思想“仁”的具体体现。古圣先贤最高远的抱负就是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以天下为己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儒家思想“仁”的具体体现,指的是做事情要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等,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大学生在思想和经济方面的差异会影响人际交往,严重时还可能会产生肢体冲突。儒家“和”、“仁”思想教育大学生要以平和的心态待人接物,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和”、“仁”精神与大学生克己爱人、乐于奉献的精神境界。儒家思想提倡仁爱,帮助别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大学生群体里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成长在社会经济急剧变革的时期,难免会受到一些不良社会思想的影响,因此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在很多方面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而不顾虑他人的处境,一味地向别人索取而不想回报和奉献,只争取自己的权力而漠视应尽的义务,个人利益至上不关注集体利益等等。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和”、“仁”精神恰好可以渗透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帮助学生树立克己爱人、乐于奉献的思想。
儒家文化认为人格不但体现在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方面,而且还有一定的心理教育意义。儒家的理想人格就要求人要注重并加强内在和外在的修养。既要注重内心修养,又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等外在表现,努力实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人的内在是指人的内心世界,是人的思想、道德、情操、性格等内在素质,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理想是内在美的核心。这就要求大学生注重内外兼修,通过对内心和外在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使行为表现符合生活礼仪,保持心情畅快,优化心理结构,增强心理素质和信心,以达到塑造完美人格的目标。
首先,要教育大学生树立远大而崇高的志向。在《论语·里仁》中,子曰:“苟志于仁矣”、“士志于道。”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儒家注重志向的教育,一个人的志向就是人生奋斗的目标。人生有了目标,就会孜孜不倦地追求,就不会碌碌无为、荒废人生。我们要引导大学生在志向的引导下,下定决心,克服一切困难,排除各种障碍,实现自己的理想。
其次,要教育大学生充满信心,坚定信念。《论语·子罕》记载:“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具有积极的心态和信心的人,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突发事情会临危不惧,充分发挥自身的优点,化腐朽为神奇,克服困难与障碍。当大学生拥有充分的自信和信心时,才能够做到孔子所说的“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才能成为具有坚定信念的仁人志士,善始善终,不半途而废。
再次,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有恒心。恒心是意志的一种表现。在《荀子·劝学》中,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会勉励大学生以志向和理想为目标,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分支学科。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起步较晚,同时该学科教学涉及的交叉知识学科较多,所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提升。品德的形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研究品德形成的过程、方法、品德的发展规律,以及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等。品德是在社会或者学校的实践中形成的,是外界外部因素和主观内部因素共同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人的思想经过认知冲突等进行矛盾转化的过程。儒家心理教育思想所倡导的正是将自身修养和外部环境有机结合在一起,恰好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提供一定可以参考的原则、方法和内容。另外,对思想政治教育史进行学习,尤其是我国优秀传统儒家心理教育思想,从中我们可以吸取儒家文化的精华,对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培养大学生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如要有坚韧的意志力,具备健全的人格等。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价值观扭曲、功利主义盛行等。因此,要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品质以及核心价值观教育,让他们能用科学的理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来抵御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不良思想和社会风气。从儒家心理教育思想中汲取精华,是丰富大学生内心世界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深入学习和研究儒家心理教育优秀思想,有利于帮助大学生疏导心理障碍,使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变得高尚而且丰富。
健康是指身体的、心理的、与社会的和谐融合的完美状态。在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身心健康很重要,他们不仅注重提高生活的物质条件,也越来越重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儒家心理教育思想提倡身心双修,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发展,遵循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协调健康的发展。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传统文化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上已经取得较大成效,传统文化校园氛围增加,这些有助于儒家心理教育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但仍存在不足。
大学生既要面对学习任务、人际交往、职业选择等自我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也要承受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激烈的竞争压力,他们有时会困惑、焦虑、沮丧和悲伤,导致严重的心理和认知障碍。常见心理问题有自卑与自负,虚荣与急躁,抑郁与自私、逃避与胆怯等,目前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已存在程度不同的抑郁症、焦虑症。有的学生因难以承受一定的压力,采取极端行为,对家庭和社会都产生很严重的后果,一幕幕血的教训越来越引起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因此,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非常重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设置一定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使大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从而有更强的心理素质来处理问题。
儒家心理教育思想研究的范围很广,涉及的知识点也很多,理论也很有深度,同时由于儒家心理教育有很强的专业性,而我们的心理教育内容往往比较分散,需要时间和精力去提炼,所以研究儒家心理教育思想就会产生一定的难度。在我国心理学的研究还比较落后,心理学工作者要不断努力完善研究,儒家心理教育思想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是现状是一些高校教师对儒家心理教育思想知之甚少,在头脑中也从未建构过这个概念,这对于开展儒家心理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工作是不利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整个大的环境没有为研究儒家心理教育思想提供很好的理论环境,因此难以将儒家心理教育思想研究整理成完整的体系。
知行结合是儒家心理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是马克思主义提出的重要要求。儒家心理教育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要落实到大学生的日常活动中,但是实际运用是不够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中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思政课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吸引力下降,实效性差,未能充分发挥对大学生的教育与引导作用。儒家心理教育思想提倡“差异心理”,认为学生在智力、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从而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认识到大学生在生理、心理、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和反映程度也不尽相同,简单地用统一规划的标准要求每一位学生,如对文科生和理科生用同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增强其严谨性和严肃性的同时却在针对性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同时,缺乏情感交流和平等互动的教学活动使得学生不能够敞开心扉向老师吐露自己遇到的问题,老师也就不能及时察觉到学生在思想方面的异常变化,提前预防其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的产生。
2.在日常工作中对大学生关心不够。儒家心理教育思想提倡“听其言、观其行”,孔子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更是了然于胸,这一切都归功于儒家重视日常生活中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项实践活动,既要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要求在日常的生活中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适时进行调节。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转换过程,平时的学习生活肯定会折射出部分心理状态。我们往往忽视了对大学生的课后教育,没有深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失去了了解学生心理动态、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加强儒家心理教育思想的机会,也无法及时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教育学生用儒家心理教育思想预防心理疾病、解决心理问题,更达不到借鉴儒家心理教育思想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目的。
儒家提倡自尊自爱、内省、仁爱等,对大学生人格教育是很有帮助的。一是继承和发扬儒家仁礼并重的仁爱精神,培育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道德观念;二是借鉴儒家社会群体和团体意识,建构大学生的理性处世态度,加强人格修养,做具有高尚道德、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三是坚持儒家的诚信原则,加强道德自律,完善大学生的诚信品质,树立守诚信、践诺言的诚信观念,塑造健全人格的道德基石;四是领悟儒家自强不息的精神,塑造受教育者坚强不屈、积极进取的弘毅品格;五是加强感恩教育,领悟人格教育的实质,要懂得理解、宽容和关爱,让每个人的心中充满爱。感恩是一种品德,是一种责任意识和自立意识,是对他人恩惠的尊重。
从狭义角度讲,生命教育是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生命、他人生命和自然生命。从广义角度讲,生命教育是一种对人的终身教育,包括对生命的关注、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首先,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潜能,激发大学生的生命价值。思政课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同时也是生命教育的载体。思政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升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我们必须将生命教育的理念和内容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课程中去,让大学生增强生命意识,珍惜生命。其次,加强审美教育,促进大学生的生命价值体验。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也能促使他们实现生命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我们用美的思想陶冶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用美的环境熏陶人,营造优美的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用美的事物激励人。再次,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其以饱满的热情、更充沛的精力、更为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懂得生命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情感,体验生命感受。
因材施教是孔子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育方法。我们要借鉴儒家心理教育方法,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科学性和层次性,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个性发展。具体有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内容方面,坚持人才培养的基本标准,从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出发,建立多层次的培养标准体系:主要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同学习目的相结合的成才教育,把理想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结合的教育,实现其实效性。二是教育方法方面,注重个体差异,避免“一刀切”、“公式化”,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三是增进情感交流,积极帮助其成长。要积极与大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做到了解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才能因材施教;尊重他们,进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循循善诱是心理教育中常用的方法,其主要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启发和诱导,使学生走出悲观情绪的困扰,恢复心理平衡。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中,最主要的方法是“举善而教不能”和“能近取譬”。“举善而教不能”是指举一些能够激发斗志的例子,对大学生进行榜样教育。“能近取譬”是指通过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使人容易理解,增加理性认识。这两种方法在思政教育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要注重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情感交流对其进行感化、引导和教育,并适时地进行启发和点拨,转换角度和思维方式,扩大思维范围;鼓励大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通过参与活动完善并激发大学生的心理自我修复功能,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给大学生予以鼓励和引导,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抛弃错误的观点和思想,抵御消极观念的侵蚀和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
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儒家心理教育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助于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