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玉兰 长江师范学院
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的公共文化,在当代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它是被赋予了特殊文化含义的日子,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时间记忆。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缩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家庭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它深深融入人们的生活和精神、情感世界,激发着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标志性文化现象,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层文化内涵与价值元素。传统节日所具有的文化特性与社会功能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和认同、培育和践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从20 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传统节日渐行渐远,传统节日的淡化必然使其中蕴含的传统精神随之涣散。在全球化和现代化成为普遍话语的今天,中国的传统节日经历了近一个世纪有意或无意的淡化,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所展示的文化内涵,以及所具有的文化和社会功能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社会转型与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节日面临着观念的淡薄化、活动形式的单调化、文化寓意的庸俗化以及和西方节日的冲击与挑战。
从2008 年开始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已经解决,我们有了节日时间。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传统节日放假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许多传统节日沦落为“购物节”“美食节”,人们将传统节日简单地理解为休闲的假日,而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内涵却被抽空。这种只剩节日躯壳的传统节日,丧失了其本有的文化寓意与文化魅力。当代社会的传统节日复兴重建还面临重大挑战。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命题:如何在国际化的语境中,保护传统节日的文化资源,使传统节日在当代既是传承文化、强化文化认同的载体,同时,又能适应当代社会,满足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在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中,实现节日文化的发展与创新,让中国的传统节日成为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其重要性已毋庸置疑。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和表现形态,传统节日所具有的文化特性与社会功能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和认同、培育和践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创造和传承的传统节日文化,可谓是最具活力和影响力、最具民族特色和个性的文化,它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生动展示了广大民众的精神世界。对传统节日意义的接续需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有机融合,在实践中建构完整和谐的文化体系。
重塑文化自信。全球化场域下,文化间的交流和激荡日趋频繁深入。文化自信是培育民族自信心的精神基础,传统节日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能够激发社会成员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情怀,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强化民族情感与增强民族凝聚力。赋予传统节日新内涵,从而建立起民众对自身文化传统足够的文化自信。这不仅需要运用常规的手段进行宣传教育,更需要考量社会的进步,循序渐进地通过建立一种合理的结构,使传统能够最大限度地“嵌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建立一种“活在传统中”的生活方式,借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寻根与弘扬,寻回失落已久的“文化优越感”,重塑文化自信。
培育文化自觉。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关键节点,国富民强是我们在未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不断追求的宏伟目标。这种对经济的推进和对财富的积累,终极目标是为了服务于人民,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并以此为基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长足发展。为确保物质建设与精神建设在方向和诉求上的高度统一,必须培育民众足够的文化自觉。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提升文化价值。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丰富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培育特色鲜明、气氛浓郁的节日文化”。节日是“一种公共的文化行为,节日的最终目的并不在于娱乐或审美,而是在于社会教育和社会融合,是为了通过集体的庆祝活动和人人参与,来建立一套公共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观念。”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观,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石。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生存之根、立世之魂、传承之本,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标志性文化现象,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层文化内涵与价值元素。本课题将从实践的角度对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模式做出全新构建。使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在全新节日符号载体系统的确立、构建与推进过程中“嵌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能实现重塑文化自信、培育文化自觉、提升文化价值,并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和认同,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1)确立蕴含传统节日文化的外显“节日符号”。传统节日符号以节物、节俗、节信、节语为形态,林林总总,森罗万象,其符号释读有形似比拟、传说认定、同理共生、托物联想、象征指事等几种基本方式。在当前的传统节日研究中,符号与象征、节日与仪式等概念和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有其丰富复杂的文化元素和象征符号体系,也有其复杂的礼仪与仪式,绝不是简单化地用某一种象征符号所能代表的。这种节日符号、仪式的标识,可以不限于一种、两种,而是可以由多种或多组组合构成。艺术符号既是对节日文化精髓的继承,又是与现代生活融合的产物,使人们在浓浓的节日氛围中接受民族精神的教化和艺术文化的熏陶。
(2)构建“符号”与“符号过程”共存的全面的传统节日文化符号体系并形成资料数据库。中国各个重要传统节日都有其丰富复杂的文化元素和象征符号体系,也有其复杂的礼仪与仪式,绝不是简单化地用某一种象征符号所能代表的。各种富含传统文化意义的仪式、活动,都可以营造节日气氛,丰富节日精神文化生活。这些“符号过程”是传统节日符号的动态形式,也是传统节日的标志性符号。将所有的图与文,静态与动态的符号整合起来形成全面丰富的数据库资源,为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教育和推广提供文化资源和艺术资源。
(3)创新设计理念,拓展应用领域,打造文化传承的全新物化载体系统。传统节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持续生成与被不断创造的过程,节日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也是如此。英国学者霍布斯鲍姆认为:“发明本质上是一种形式化和仪式化的过程,其特点是与过去相关联,并通过不断重复获得生命。”与发明这一人类的创造行为相似,传统同样是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逐渐构造生成的。存在包含过去、当下和未来三个维度,三者交融,无法分离。当下连接过去,正是为了指向未来,未来是存在的根本指向对于传统节日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个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创造的过程。全新的物化载体才能适应当代社会,满足现代社会生活需求。
(4)完善多维、“嵌入式”的传承应用推广策略。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多元传播途径分析文化传播是“人们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产生于社区、群体及所有人与人之间共存关系之内的一种文化互动现象”。它具有“社会性、目的性、创造性、互动性、永恒性”的特征。传统节日文化涉及文化、文学、艺术、思想、教育等诸多学科,传统文化的传播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传统节日的文化需要普及,而传统节日的内涵、历史、价值、意义、符号象征等需要嵌入社会生活中;需要通过公益性的宣传、需要进行教育普及、需要融入旅游文化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