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接受捐赠的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

2020-01-18 06:34:26黄红华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
环球市场 2020年14期
关键词:医疗卫生医疗机构慈善

黄红华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

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强调在一个单位(组织)内部形成良好的规划、调整、约束、监督机制,使岗位之间相互监督且制衡,以保障工作流程的合规化、资产的安全完整性。良好的内部控制,有助于帮助单位(组织)有序地调配各类资源,提升运营效率,强化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促进规范化运营,防范风险。

风险防范(Risk Prevention)强调事前开展充分的评估,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对潜在风险进行防范,以削弱风险造成的损失,减少单位(组织)的损失。全过程的风险防范,将其融入单位(组织)运营的各个环节,有助于共同构建风险防范体系,提高运营效率、减少损失。

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关系紧密,前者强调操作环节的合规化,通过岗位设置实现相互约束与制衡,后者强调对潜在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对于任何一个单位(组织),在有序运行过程中,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发挥着促进业务流程规范化操作、严格授权审批制度、减少和及时化解潜在风险的作用。

二、我国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接受捐赠的现状分析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慈善捐赠对于推进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成为其科研、医疗经费的重要来源,例如,美国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在2019 年约接受了183.2 亿美元的慈善捐赠,同比增长8%。面对巨额的慈善捐赠,各国亦相应地出台了规定,如不得用于营利活动,捐赠予商业利益分离,公开捐赠资金使用等,旨在规范医疗机构接受捐赠的行为,防范内幕交易、舞弊行为[1]。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推进,国家与社会公众对医疗重视程度提升,越来越多的社会、民间资本对公立医疗队机构进行捐赠,如设立基金会用于某项医疗科研攻关、用于贫困患者医疗救助等。相较于国外医疗慈善捐赠而言,我国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接受捐赠的金额相对有限,例如,北京协和医院发起的基金会自成立10 年来,共接受捐赠约2393 万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18 年接受捐赠488 万元。通常,医疗卫生机构接受的捐赠分为资金捐赠予医疗物资捐赠。

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接受捐赠所面临的潜在风险点梳理

在医疗改革背景下,为促进公共医疗卫生机构财务运作的规范化,财务部出台了多部管理办法,特别是针对慈善捐赠发布了《卫生计生单位接受公益事业捐赠管理办法》,旨在规范和约束捐赠、管理、使用等行为。以下,结合实地调研的情况,对潜在的风险点进行梳理:

(一)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受赠的主体资格确定风险

从受赠主体的角度来看,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具有受赠主体的资格,但需要强调,内设部门、个人并不具有受赠主体资格。从募捐主体的角度来看,公立医疗及内设部门是并不具有发起募捐的主体资格[2]。由此,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在接受捐赠时,必须明确受赠主体资格,以避免在存在违规接受捐赠的行为发生。尤其是医疗机构日常要加强管理,约束内设部门、员工的行为,严禁直接接受捐赠,从而自上而下形成敬畏意识,规范自身的行为。

(二)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接受捐赠的廉政风险

《慈善组织公开募捐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了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接受捐赠不得涉及商业利益,以避免涉及内幕交易、利益捆绑等问题[3]。公立医疗机构在接受捐赠时,必须准确地判断捐赠的公益性与无偿性,例如,在捐赠资助环节严禁存在利益往来,尤其是要关注医疗器械、药品采购服务挂钩,是否存在影响公平竞争条件等。公立医疗机构在接受捐赠的过程中,需要全过程地关注廉政性,除了在事前关注此项捐赠是否影响公正性的情况,在捐赠物资、经费管理中还需动态关注。

(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接受捐赠的日常管理风险

近年来,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改革持续推进,这对其日常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随着慈善捐赠的增多,医疗机构明显存在着管理经验不足的缺陷。例如,在接受外界捐赠时,往往由医疗机构的领导人或是经办人决定,未启动集体决策机制,难免在后期捐赠物资、资金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包括未及时进行物资登记入库便被相关部门领用、资金未及时转入机构对公账户等情况。又如,在整个捐赠、管理环节可能由于流程不完善,操作不规范,而导致机构内部办公室、财务部门、仓储部门等职责不清,缺乏交接、验收、领用台账。

(四)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接受捐赠后的财务管理风险

近年来,财政部出台了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的一系列公告,接受捐赠的物资、资金等将统一纳入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并进行管理。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可能存在:在接受捐赠环节流程不规范,未及时将捐赠资金入账,甚至形成“小金库”,未做到专款专用、专账核算,可能面临着资金违规挪用、贪污的职务侵占风险;捐赠物资未及时入库便领用,可能存在着资产盘点账实不符、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的情况,给财务管理工作造成影响。

四、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接受捐赠的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提升策略

当前,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接受捐赠日益频繁,只有对接受捐赠行为及管理进行严格规范,才能够促进自身发展,提高捐赠资金的使用效率,提升医疗机构的核心竞争力。由此,结合医疗机构在接受捐赠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点,提出强化内部控制、提升风险防范的具体策略:

(一)构建完善的组织架构,明确部门工作职责

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应成立捐赠管理工作小组,制定相应的制度体系,规范接受捐赠的全流程。构建完善的组织架构,由捐赠管理小组牵头,全面管理捐赠工作,同时,小组成员中要选派财务、监察、内审等部门的人员参加,严格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强化内部控制,组织开展捐赠受理、风险防范工作。加强信息公开等日常事务,使得整个接受捐赠、管理过程在公众的监督下。由财务、内审等部门,定期对捐赠资产进行盘点与审计,加强风险管控[4]。捐赠管理小组定期进行捐赠资料的装订、存档工作,以便后期的管理与监督,在接受捐赠时立即将捐赠资金、资产进行入库,由财务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定期盘点,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

(二)公开捐赠资金、物资使用过程,强化社会监督

近年来,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可能使得一些负面信息无限放大,进而引发社会公众舆论风险。作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需要严肃监督机制,特别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上及时发布接受捐赠的清单、使用情况等,构建畅通的沟通渠道,使捐赠者能够动态跟踪捐赠资金、物资是否使用在指定的用途中,保障信息的透明性。特别是随着社会公众对公益性捐赠资金使用的关注度较高,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在接受捐赠、使用捐赠环节,更需要保持谨慎的态度,对于重大项目的支出引入集体决策机制,通过信息平台公开每一项开支,做到有账可查,能够追根溯源。

(三)加强捐赠物资的出入库管理,提升使用效率与效益

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接受的捐赠包括资金与物资,捐赠资金的管理强调落实每一笔资金的出入有授权审批,而捐赠物资的管理相对更为复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在接受捐赠时,要做好物资验收、出入库登记,加强质量与数量的核实,尤其是一些医疗药品的有效期较短,在分配、拨付、使用时更需要强化物资时效管理,促进捐赠物资使用的高效性与安全性。捐赠的大型医疗设备往往作为固定资产进行会计核算,入库时需要登记为“固定资产”,拨付至内设部门时要有交接单,定期进行盘点、计提折旧,及时跟进设备的维修与保养,对于被替代的设备、无法使用的设备,应及时进行固定资产清理,清晰做好会计核算,确保账目清晰、准确。做好捐赠物资的全流程管理,科学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使用效率与效益。

(四)强化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接受捐赠的行为与财务管理紧密联系,强化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设置关键岗位分离制度,能够有序提升捐赠资金、物资的管理水平,提高医疗机构整个财务管理水平。接受捐赠的资金、物资统一纳入医疗机构中进行管理,无疑增加了财务管理的工作量与难度,加强财务人员、内审人员的培训,提升专业素养,树立合规意识,强化风险管理能力。

五、结语

在医疗改革持续深化背景下,社会公众对医疗机构的良好运行、管理水平关注度日益提升。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慈善捐赠,展现了和谐社会与人文关怀,强化捐赠资金、物资的内部控制,有助于提高公立医疗机构的公信力与竞争力。通过构建完善的组织架构,公开捐赠资金、物资使用过程,加强出入库管理,强化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能够实现对授受捐赠行为的全过程管理,从而提升捐赠资金、物资的使用效率与效益。

猜你喜欢
医疗卫生医疗机构慈善
慈善之路
环球慈善(2019年6期)2019-09-25 09:06:46
慈善义卖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人大建设(2018年12期)2018-03-21 06:00:30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36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大社会(2016年8期)2016-05-04 03:42:50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大社会(2016年4期)2016-05-04 03:41:41
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之路
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5:54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5:52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
中国卫生(2014年3期)2014-11-12 13: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