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唐山曹妃甸动力煤储配有限公司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人力、资金、技术等,都是影响管理效能的重要因素。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只有不断提升管理能效,才能统筹利用各类资源,服务于企业战略规划的实施,最终帮助企业顺利完成转型,提升综合效益。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大数据、云平台等一系列前沿技术的成熟,可以整合企业内部、外部的信息资源,从而为科学决策的制定、管理效能的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持,这也是新时期企业综合管理优化的一种重要措施。
企业的信息化通过优化企业的各种业务流程等实现对企业管理资源的最大优化配置,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益。企业的信息化可以提高企业对外界的了解情况,进而及时根据外界的变化及时的调整经营策略,提高企业的决策的科学性。特别是在市场形势瞬息万变的时代背景下,现代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加精准、实时的掌握最新的市场信息,这也有助于企业管理者能够做好顶层设计,调整战略决策,从而引领企业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随着企业业务范围的扩展,管理内容、管理压力、管理成本都在不断的增加。通过进一步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一方面可以利用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对各部门、各业务的动态监管,这样就精简了管理流程,从而显著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基于信息管理平台,还可以保证信息反馈和指令下达的时效性,对于管理能效的提升有积极帮助。
企业信息化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信息共享,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水平。由此可见,企业信息化离不开硬件设备的支撑,且需要紧跟信息技术发展,实现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软件系统的定期更新,这些都需要企业不断的投入资金。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是,企业虽然在建设信息管理平台是提供了一次性的资金支持,但是后续的系统运行维护上,没有持续性的资金投入,导致信息化建设停滞。
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投入资金采购信息设备,更重要的是培养一批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具有信息化素养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现阶段来看,既有丰富管理经验,同时又能够精通信息技术的管理人员相对较少,无法满足当下企业运营发展的需求。除此之外,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较快,这也对企业管理者的知识结构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缺少足够数量的信息化管理人才,也成为制约企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重要障碍。
各类管理应用软件、信息管理平台的推广使用,为企业管理的高效率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近几年企业逐渐全面推广使用各类管理软件和建成了信息管理平台,但是在实践应用中,多数情况下还是完成简单的信息传递、资料整理,而没有对其功能进行深入的挖掘,在帮助企业管理决策、实现运营风险识别等方面的价值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并不理想。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建立长效投入机制,才能让企业信息管理水平,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这也是提升管理能效的基础。此外,还要重视对现有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优化升级。企业通过云平台不仅可以降低企业之间信息资源的孤立弊端,企业可以通过云平台实现资源的享用,同时企业通过此平台将企业的各种信息进行储存,可以实现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因为如果企业单独发展信息化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借助云平台管理模式的灵活性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经济回报率。
现代企业储备一批掌握信息技术同时有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在提升管理能效的基础上,也能够帮助企业实现高效运转,提升企业综合效益和挖掘企业发展潜力。一种措施是更改招聘条件,将信息技术作为招聘企业管理人员的硬性条件;另一种措施则是针对企业在职的管理人员,定期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并将信息技术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通过双管齐下,实现企业管理层知识结构的优化,将信息技术与管理工作相结合,切实提高管理能效。
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就是企业管理者可以进行市场产品需求信息分析、掌握产品的销售以及库存情况、产品生产管理、企业投资的规划,也可以及时查看产品的生产情况、企业中的各种资源的消耗情况:各部门通过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很简单实现其职能,如仓库管理员可以记录出入库零件、产品的情况作为以后查询浏览、统计、盘库的基础信息,帮助企业人员分析出企业管理或运营的薄弱环节等等。
企业投入一定的资源进行信息化建设,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信息化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能、管理效能以及创新效能。企业管理者除了要客观认识管理信息化的深刻意义,还要通过一系列实际行动,构建起现代的、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要从资金投入、人员培训和开发利用三种途径,实现信息技术与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以提升管理能效为契机,让管理决策更加科学,为企业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