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君丽,宁业高
(1.巢湖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安徽 巢湖 238024;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图书馆,安徽 合肥 230022)
党的十九大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积淀着其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安徽地域文化源远流长,对它的探究,学术界和各级决策层正经历从自觉、深入到强化的演化。随着文化软实力观念的凸显,经济实体领域对地方特色文化的借重和效益发掘,或对自身文化个性的张扬等,研究不断深化。对地域优秀文化的重视,不仅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和担当,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巢湖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巢氏’不是神而是个圣人,或者是一个英明的人类群体……‘有巢氏’不仅代表着一个原始氏族,也代表着一个历史时代,代表着中国文明史肇端的典型标识。”[1]46-51作为环巢湖文化乃至中华文明代表性的“根源文化”,有巢氏文化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环巢湖优秀地域文化中,重要性不言而喻。围绕有巢氏的研究,近年来掀起热潮,基于《庄子》《韩非子》《淮南子》《礼记》《汉书》等传世文献和环巢湖流域古遗址遗迹的考查,学者们对有巢氏里籍和发祥地、有巢古国等进行了溯源。周怀宇和谷阳通过对巢湖流域和县猿人、银山智人遗址化石和薛家岗、凌家滩等遗址遗迹的考证,肯定巢湖区域有近30万年古人类的历史活动,结合文献记载的有巢氏事迹,认为亦可证明有巢氏“构木为巢”“筑巢而居”“编槿而庐”的历史[2]7-12;陈立柱结合大量史料,从正史传统和术士史学角度辩析了有巢氏的历史认知过程[3]86-95;宁业高探讨了环巢湖流域有巢氏族和有巢氏文化的本土根植与脉延,简述了夏朝至战国时期巢湖流域的军政文化形态[4]1-7;王文清通过对凌家滩出土文物鹰、龙、虎和日、月等玉石器的考证,论证其应是“三皇”时代有巢氏原始崇拜的遗物,凌家滩文化应是“三皇”时代的有巢氏文化[5]32-36。围绕有巢氏历史文化资源利用的研究也比较多,袁梦探讨了有巢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泛媒体时代下的价值、传承与应用[6]116-117,并对有巢氏文化进行动漫创作的经验、传播的趋势与方法进行了探究[7]9-14。宗族是中国古代最具特点的社会组织形式,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中,“家国政治”“家国同构”都能反映中国“家”和“国”的独特关系。学者们在对中外不同文化形态的比较中,看到了中国宗族的作用和地位,把握了中国文化的特征——宗族伦理文化。美国华裔学者许俍光在《宗族、种姓、俱乐部》[8]1-13一书中,指出相较印度突出的种姓制度,美国丰富多元的俱乐部文化,宗族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充当了特殊的角色。宗族组织与宗法制度构成了中国历史的重要特点,似乎可以用宗族社会表意中国社会。[9]17巢氏家族姓氏可上溯至远古文明始祖有巢氏,研究巢氏家族的传承轨迹对佐证和厘清有巢氏文化的传承脉络乃至中华人文历史脉络,都具有重要价值。
巢氏家族历史悠久,是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北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393位,目前人口总数约有9万人,属于较为罕见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位约454位(根据历年人口统计:1982年排420位,1987年排379位,1995排401位,2006年排443位)。巢氏家族人口分布比较广,在全国近3000个县(区)中有1025个县(区)有巢姓分布,按人口数量多少排序,依次为: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广东省从化市、湖南省汨罗市、江西省万载县、江西省修水县、江西省都昌县、江苏省丹阳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江西省宜丰县、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广东省佛冈县、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甘肃省庆城县、江西省上饶县、河南省永城市、安徽省舒城县、安徽省蒙城县、广东省云浮市云城区。这20个县(区)巢姓人口占全国巢姓的67%。江苏省的巢姓人口占全国巢姓人口的28%。而常州市的巢姓人口占全国巢姓人口的21%,常州市新北区的巢姓人口占全国姓人口的14.5%。[10]6-7
关于巢氏家族史源流,一说源自两支:有巢氏和商代诸侯国巢(居者以国名为姓)[11] 31[12]139;一说源自三支:“有巢氏”、巢父和殷商的诸侯国巢国(子孙以国为姓)[13]287-288。这两种说法并无本质不同,有巢氏、巢父、巢国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巢氏家族主要源自上古有巢氏和以地名为姓的有巢氏,以地名为姓的有巢氏也是出自上古有巢氏。《中国姓氏寻根》一书也认同“有巢氏的后代就是巢姓”,同时提出“又有夏桀被商汤打败以后,逃到南巢(在安徽巢湖西南),死在那里,他的子孙有留居南巢的,也称为巢氏”。[14]11另外,有研究还认为巢氏家族有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末帝夏桀的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嬴姓(出自战国初期秦国上卿大庶长嬴鼌,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等说法,但并未找到确切依据。
环巢湖流域在上古时,地处大泽,河道密布,林木茂密,蛇蚁虫鼠和野兽出没,在地面栖息的人类容易受到伤害。有巢氏构木为巢,教人以居处,改进了人类的居住条件。《春秋纬命历序》其八《因提纪》记载“有巢氏,教民栖木而巢,以避禽兽之害,又刻木结绳以为政,又教民取羽革紩衣,挛领着兜冒以贲体,又令民之死者,厚衣之以薪而瘗之。”[15]卷十四明代罗颀在《物原》一书中,也介绍了有巢氏的发明和创造:“有巢始为巢穴”“太古茹毛而饮血,有巢始教民食果”“有巢始衣皮”“几蘧蒿舁而风化,有巢始以螺埋掩之,燧人积薪以葬”。[16]26-31有巢氏教会人们巢居、食果、衣皮、土葬,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所以后世人称其族为“有巢氏”。
巢氏发源于巢湖,是以地为姓的姓氏。据南朝宋著名姓氏专家何承天记述:“巢:有巢氏之后,古有巢父。”[17]30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有“以国为氏”记载:“巢氏,有巢氏之后,尧时有巢父,夏商有巢国,其地在安徽庐江,子孙以国为氏。”[18]29这段话记录了巢氏家族在夏商时建巢国的历史,被后世众多史学家认可并引用。明代姓氏专家陈士元对巢父及巢姓氏源流梳理得更加详细:“巢:《姓源》说,是古帝有巢氏的后代,尧帝时有巢父。《路史》说:夏朝禹王的后代之一被封于巢,即南巢地,因以地名为姓。”[19]60-225《尚书·旅巢命》、西周不同时期的多篇金文和《春秋左氏传》中十几处有关巢国的文字记载,表明古巢国是一个重要的方国,拥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且存在时间较长。
明宣德五年(1430年)庚辰,毗陵巢氏编纂《巢氏族谱》(九世孙德新公首创)时,自称“箕山后人”的九世孙巢铭奉撰写《毗陵固村巢氏族谱序》,原文如下:“盖闻上古之人未有宮室,掘穴成邃,构木为巢,聿为居处,所称有巢氏者是也。陶唐时有巢中之老号曰巢父者,出于古南巢地,相传为吾宗之所自始。祺历夏殷,闻人未著,至汉而有巢堪,至宋而四十八代孙元修公。”江阴巢氏光绪十六年(1890)庚寅合族重刻《巢氏宗谱》其卷首《源流序》曰:“考古皇之世,有构木为巢而号有巢氏者,首出群伦之表,至陶唐氏,有巢中老人,名曰巢父,居古南巢地,传有洗耳之事,蝉脱高风,曾表千古,其子孙世居繁衍后,因以姓名县,今之庐州巢县,是其地也,此巢氏之所由来。……我祖有元公则自巢县分派于河南登封箕山,既而宦游江阴,其长子木,徙居毗陵,又分为毗陵一支。其次子林,徙居松滋,分为松滋一支,此有巢氏之大肢节焉。”江阴巢氏光绪十六年庚寅合族重刻《巢氏宗谱》于《总系世表》第一世“有元公”小传后记载其生平来历,原文如下:“世系始庐州巢县,迁河南登封箕山。”巢氏的下支迁徙江南常州、江阴之前系居河南登封。《巢氏宗谱·年表》记载:“公世系始于庐州巢县,后迁河南登封之箕山”。《巢氏宗谱·原姓录》记述更详,“惟有元公之祖,则自巢县分派于河南登封之箕山”[20]162-171。《中国姓氏辞典》采纳了《通志·氏族略》的记载,“夏商周三代皆有诸侯小国巢国,其地在庐江(在今安徽省巢县一代)。春秋时,巢国为楚国所灭,其国人以原有国名‘巢’为氏”[21]44。《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六“南直八”记载:“居巢城,县治东北五里。古巢伯国,成汤放桀于南巢,即此。”[22]1287历史上的古巢国先后被楚、吴、越占领,战国晚期(公元前328-前299年),古巢州城是楚国经商线上极其重要的商业驿站之一。亡国之后,居巢国的公族后代以及部分国民,多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有巢氏、居巢氏、巢氏,后简化为单姓巢氏,世代相传至今。
综合以上文献和巢氏宗谱所记载的内容,可以得知,巢氏“以国为姓”,往上追溯,有巢氏、巢父是巢氏得姓之祖。有巢氏、巢父的生籍所在地是夏商之“南巢地”,唐宋至明清的“庐州巢县”,即今安徽省巢湖市。巢正初这一支巢氏虽然居住河南登封,但登封并非巢氏起源地,这一支是“自巢县分派”出来的,他们的祖籍地是庐州巢县,即今安徽省巢湖市。近年来,来自全球的巢氏宗亲与巢湖有巢氏研究中心互动较多[23]2-41,频繁来巢湖寻根问祖,参加巢湖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举办的“有巢氏文化学术研讨会”,每年来巢祭拜有巢氏和巢父已成江苏、广州、湖南等地巢氏宗亲惯例。[24]5
巢氏姓氏传递连绵不绝,整体上没有间断过,群体迁徙有一定规律,是研究有巢氏文明绵延的重要依据。巢国在公元前518年被吴国所灭后,后裔中的一小部分逃往扬州,大部分被安置于安徽居巢(今安徽巢湖)。居巢的这一部分族人又迁徙于江西浔阳,后再迁徙至湖北松滋,从此,巢姓的巢国遗族散居各地,在各地繁衍发展,形成了各个支系。散落在各地的巢氏支族,往往建有祭祀祖先的祠堂并取相应的堂号,如敬爱堂、余德堂、构木堂、辞禅堂、彭城堂、礼仪堂、敬诚堂、凤来堂、益德堂等,代表性的有毗陵巢氏“敬爱堂”、广州粤巢“敬爱堂”、毗陵巢氏“余德堂”和安徽宿松的“构木堂”等。
常州毗陵是目前巢氏最大的聚集地。巢氏家族在各地代代繁衍,传承到宋代时,在长江南岸形成了一支名为毗陵巢氏的重要支派,因居住在毗陵(今江苏常州武进),故名。毗陵的固村也就成了毗陵巢氏的祖居地。这个支脉源自巢正初(1065-1138),正初公世系始于安徽庐州巢县,后迁河南登封箕山,北宋末年,被官派到毗陵江阴为判官。巢正初娶妻李氏,生二子:木与林。大儿子巢木年老后,带着族人来到毗陵固村定居,繁衍发展,至今已有860余年的历史,人口数万人,后裔散居常州城乡及周边诸城。若把巢正初算为江苏南方巢氏第一代的话,传承至今已有34代,是巢氏家族的一大望系。在2014年1月10日印发的《毗陵巢氏宗亲会简报》《巢姓起源与来历》一文中明确告知族人(毗陵巢氏)的渊源,“每个姓氏都有源选流长的历史,名人辈出。我们巢氏家族的姓氏也不例外。巢姓起源于巢湖,祖宗巢父。……巢氏发源于巢湖。巢湖在安徽境内,四周环绕着合肥、舒城、庐江诸城,形同鸡心,在距今三四千年前的商、周时期,是巢国的所在地”[25]107。
明初,随着时局稳定,南方各个家族兴起了建祠造谱的高潮,毗陵巢氏七世先祖巢文虎(1292-1356)在固村的安基山造了祠堂,为了发扬家族的敬老爱幼传统,把祠堂定名为“敬爱堂”,起初这个祠堂是为纪念他的夫人冷氏的专祠,但很快就被巢氏族人视为固村下六分支的宗祠,到十世孙巢嘉(1388-1459),又在右边安基山造了一个祠堂,为上六分祖的祠堂。明宣德五年(1430),九世先祖嗣铭开始主持修编家谱,直到明弘治三年(1490)完成,从此,毗陵巢氏一直坚持修谱,每隔若干年增修一次,至今共修谱八次,直至2016年完成的八修本,坚持了586年。[26]28-29孟河固村“敬爱堂”一支自此后,一代又一代地传了下去,每一代总有一个族长,族长一般来说是选辈份高、有威望的人来担当,族长担负了领导家族的重任,“敬爱堂”传承至今已有27代的历史,家谱已修了八次,家谱中记录了这种血亲关系,立下了家规族规,还把历代有作为的人、可成为众人学习榜样的人记入谱中,为家族立标兵,树旗帜,扬正气,巢氏敬爱堂的千年历史很好地诠释了家族以及家族传承这两个概念。[27]6-7在孟河,巢姓总祠堂叫“敬爱堂”,其遗址在今孟河街老粮管所所在地。较大的分祠有二个:一是“敬诚堂”,当地巢姓人称小祠堂,遗址在今孟河街南小南门外,现在是一片荒地;一是“余德堂”,遗址在今常州南永红乡东巢村;其余分祠众多,但规模略小。
广东巢氏有近万人,百人以上的集聚地就有30多个,集聚地内基本无杂姓。各族群均建有本族祠堂,但风格各异,布局不一,且堂号不同。除位于吕田镇的“巢氏大宗祠”的设计布局有特色外,其他的巢氏祠堂规模一般都不大,也比较简单。广东巢氏“敬爱堂”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吕田镇塘下江村,是广东唯一的巢氏“敬爱堂”堂号。全村现有人口1200多人,无杂姓。据塘下江上伙、下伙抄录的族谱记载和主编《中华巢氏大族谱》的香港巢国权先生提供的资料记载:塘下江始祖为巢寿孙,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即公元1550年),从何而来不确,其父姓名亦不详。巢寿孙先娶白氏,无嗣;后娶谢氏,生三子。长子鵬二幼嗣、次子鹏六,又名上伙,三仔鹏七,又名下伙。明万历年间,兄弟共建“巢氏宗祠”,取名为“敬爱堂”,安放寿孙公先位,后因兄弟不和而分伙,上伙分得老祠堂改叫“磷生堂”。下伙分了正在兴建的新祠堂,仍沿用“敬爱堂”堂号。又据被日本抢去的1837年版《巢氏族谱》和香港巢国权主编的《中华巢氏大族谱》记载推论:明隆庆戊辰二年(即1568年),时适俺答入寇,倭寇入侵浙东,为避难,江苏常州固村正初公龙门分十六世孙巢祁安(乳名阿顺)从江苏逃难南下,流落广东,后派未详。巢汉波[28]43-48等从粤巢“敬爱堂”的建村溯源、桐堂格局考究、传统风俗习惯考证,认为广东巢氏“敬爱堂”的始祖寿孙公与江苏巢氏“敬爱堂”的正初公第十六世孙祁安公流落广东的时间较为吻合(江苏常州孟河固村的祁安公南下逃难时,正值寿孙公为18岁左右),所建的广东巢氏唯一取名为“敬爱堂”的堂号与江苏同族堂号的风格布局基本一致,其传统风俗习惯也大体相同或相近,一般同一姓氏不会出现重复堂号,而两兄弟分别取名为上伙、下伙,也极有可能同来自于常州孟河固村的上六分、下六分有关,且广东所有巢氏族谱均无对塘下江始祖之父明确的记载。因此,极有可能粤巢“敬爱堂”就是江苏巢氏“敬爱堂”的分支,寿孙公就是江苏正初公第十六世孙流落广东的祁安公。
湘阴巢氏是巢氏中重要的一支。其迁赣始祖真公,讳显一,原籍四川眉阳,以经义起家,宋熙宁二年(1069年)为江西筠州教授,于是便在枥阳安了家,子孙衍居高安、新昌、修水等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第十一世祖璜琪公、璜道公与族侄第十二世祖岳葆公一行三人,从江西瑞州府高安县徙居湖南省湘阴县五都城江桥(今汨罗县川山坪镇常公村)。璜琪、璜道和岳葆三公是迁湘始祖。明朝曾经修过族谱,万历七年(1579年)失火被焚无存。清乾降三十三年(1768年)在常公村建立巢氏宗桐,道光二年(1822年)重新开始修族谱。2014年六修,时有人口5867人。派序为:志允玉凤尚,兴胜枝宗逢,德盛文名显,功丰国泽钟,家声书礼绍,世业甲科隆,正学先仁孝,诒谋重友恭。[29]159
另外,还有毗陵巢氏常州钟楼区“余德堂”、安徽宿松的“构木堂”和江西万载的“凤来堂”。“余德堂”位于常州钟楼区水红街道白荡村委荡下村,祖辈约在十四代时由常州武进孟河迁徙而至,白荡村靠白荡河,地理位置有优势,水陆交通便捷,村人以撑船运输为主业。毗陵巢氏自巢正初从北方迁来南方后,形成了两个支派(一说三个支派,包括广东粤巢“敬爱堂”),一个是常州孟河固村“敬爱堂”,另一支是安徽宿松“构木堂”,属巢正初的二儿子巢林一支,与毗陵巢氏同宗同源。江西万载巢氏“凤来堂”,位于万载县康乐街道十字布村上巢家,宋代由真公七世祖国本公自四川眉阳迁入,为万载县十八古户,现有人口2800人左右。
巢氏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家族,孕育的丰厚文化,是对“有巢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巢氏家族文化不仅包括族规、家训等相关行为规范,祭祖活动等相关仪轨,宗祠、族谱等相关标志物和物质载体,还包括巢氏家族的独特气质和传统等精神特性。乾隆朝协办大学士庄有恭在《毗陵庄氏族谱》的序中说,(修谱)有“五善”:“本族德也,亲同姓也,训子孙也,睦故旧也,又有其大焉者,则报国恩也。”在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世易时移”,但优秀的宗族家国文化仍有其当代价值。研究巢氏家族的传承轨迹,对丰富有巢氏文化研究,充实区域文化研究内容,加强地域民众凝聚力和提升自豪感、教育子孙、社会道德建设、维护地域稳定和繁荣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研究巢氏家族的传承轨迹是对有巢氏文化乃至安徽区域人文历史脉络的延续,能够丰富继承环巢湖和安徽的历史信息,丰富地域文化遗产研究,传承优秀地域文化。姓氏是根亲血脉的“胎记”,巢氏源自巢湖有巢氏,是一项重要的地域文化资源。巢氏家族上溯远古文明始祖有巢氏、巢父,属于“以国为姓”有据可查的古姓之一,是解读有巢氏文化在后世绵延发展的一个重要视角,巢氏家族所创造的丰富人文遗产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了解和认识环巢湖地域文明史发展变迁的基础,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有巢氏文化是巢湖地方文化的根基,巢氏家族的传承轨迹研究是一个统帅历史、人口、经济、人类、遗传等多学科多角度的连接点,对其系统研究有助于促进全面系统的文化框架的构建,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有巢氏文化精神中所蕴含的尚智、创新、拼搏、进取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动力。巢氏家族除了“构木为巢”的始祖有巢氏、仁祖巢父,家族总体人数虽不多,但历朝历代也是人才辈出,明正德十年(1515)谢丕为撰《重修巢氏谱序》,略曰:“究其巢姓之始,则构木、洗耳之老,著声于先,历夏、殷、周、春秋、唐、宋诸朝,闻人继起,树勋史册。”[30]863-872代表性的名人有春秋时吴国的巢斗臣、东汉司空巢堪、南朝梁、隋时经学家巢猗、隋代医学家巢元方、宋代军事理论家巢谷、清代著名孝子巢鸣盛等。纵观巢氏家族的历史,品德高尚是巢氏家族的突出表现:尧时隐士巢父,博学多才、高风亮节,因辞帝尧之禅让而传颂千古。《汉书·古今人表》将其同尊为“仁人”[31]468;毛泽东褒为“君子”,赞备“高尚之智德”[32]47。在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中,“巢父品格”作为民族传统价值体系基因元素而颇为学者所倾注,在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和公务员廉政建设时,巢父再度被标立为澹泊修身、蔑视官本位的古贤典范。[20]162-171宋代巢谷,中进土后,弃文改习武钻研兵法,游秦风、泾原间、会赦乃出。后苏辙、苏轼贬滴岭海,为拜二友徙步千里之遥,病死途中,乃至情至义、朋友友爱的典范。明朝人巢帝阁,路上捡到金子,坐等一整天找到失主归还,可谓拾金不昧,品格高尚。明末举人巢鸣盛,明亡后在其母墓侧筑永思草堂,隐居三十七年,与吴中徐俟斋、宣城沈寿并称为海内三遗民,不仅以孝传世,其“风骨”更让人钦佩。
巢氏家族大都有治家的“家训”,是家族内部的精神连线和传家珍宝。如毗陵巢氏“余德堂”家训的核心内容是“居家克勤克俭,教子惟耕惟读”,充分体现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治家的精神内容。巢氏族人世代流传着冷氏夫人因救助落难之人而使毗陵巢氏固村一村人免遭杀戮的故事,这一事迹也被载入巢氏敬诚堂第十二修的家谱中“冷孺人德行传”,引导、教育一代代族人要积德行善,这些优秀的家训也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
除了仁、友、孝等代表性的优秀品质,巢氏家族还创造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造福百姓,繁荣经济社会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医学方面,隋朝医学家巢元方,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五十卷,是中国第一部专论疾病病因和证候的专书。孟河中医是常州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医派中巢崇山等巢氏名医为中华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不仅首开中医学病源研究,参与创建孟河医派,启动“东渐”让名医进入上海、苏州、无锡、常熟等地,保住了中医药在大中城市的地位,还在保卫中医、创办中医学校、服务桑梓等方面作出了贡献。另外,“孟河固村青狮”和“白兔猴灯”都是巢氏族人的创造。常州孟河固村青狮作为一项民间技艺,南宋初年,在南方原有的孟河青狮的基础上形成,一直传承至今,已被列为常州市非遗项目。常州孟河白兔墩巢氏先祖创造的“白兔猴灯”舞蹈,思想健康,形式丰富多样,审美趣味高,体现了巢氏先祖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崇文尚武的精神追求,已被列为江苏省级非遗项目。
透过巢氏家族的传承可探索环巢湖乃至中华文明的历史,研究有巢氏,不仅有助于增强巢湖地区人民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同时,随着对巢湖有巢氏研究的深入开展,全球巢氏宗亲近年频频往返巢湖拜祖寻亲,巢氏宗亲的凝聚力增强。家族的团结有助于国家的统一,通过对有巢氏文化的认同,开启文化寻根,对推动文化交流,凝聚家国情怀,建设共同的价值观,增强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巢氏姓氏起源与有巢氏、巢父密切相关,巢湖是中华人文始祖有巢氏生息地及其子孙的祖籍地。巢氏家族生生不息,在江苏、江西、安徽、广东等落地生根,瓜瓞绵绵,子孙遍布全球。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社会组织结构不断变化,关于有巢氏文化的绵延变迁和巢氏家族的迁徙分化等研究,既是文化寻根、增加向心力的历史责任,也是增强现代经济发展的内驱动力的实践需要。巢氏家族的传承轨迹及当代价值的研究对丰富有巢氏文化研究,充实区域文化研究资源,建设共同的价值观,加强民众凝聚力和自豪感、人文教化和繁荣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