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活动变人形》看文化冲突在家庭生活中的缩影

2020-01-18 05:59高天翊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倪萍人形矛盾

高天翊

(河北大学 文学院,河北 保定071000)

《活动变人形》是著名作家王蒙的长篇小说,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是当代文学优秀作品之一。这是一部带有“审父”意识的作品,小说以倪藻的视角回溯了父亲倪吾诚不断追求却又碌碌无为的一生。倪吾诚的名字谐音即“无成”。倪吾诚与妻子姜静宜和她的母亲姜赵氏、姐姐姜静珍生活在一起,这个大家庭矛盾不断,并波及到下一代倪萍和倪藻。纵观倪吾诚一家大大小小的矛盾,与文化冲突不无关系,本文便从几个主要人物的分析出发,着重探讨文化冲突在家庭生活中的缩影。

一、人各一面的性格底蕴

(一)头、身、腿无法统一的“多余人”倪吾诚

“活动变人形”是一种日本玩具读物,像一本书,全是画,由头、上身、下身三部分组成,可以独立翻动,排列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人。在小说中,活动变人形是倪吾诚买给孩子们的玩具,代表着来自西方的先进文化,而活动变人形在西方文明的表面含义之下,也隐含着对倪吾诚的讽刺。假如像这个玩具读物传达的那样,将人分为头、身、腿三个部分,那么“他的心灵,他的欲望和愿望,他的幻想、理想、追求、希望,这些是他的头。他的知识,他的本领,他的资本,他的成就,他的行为、行动、做人行事,这些是他的身。他的环境,他的地位,他站立在一块什么样的地面上,这些是他的腿。这三者能和谐,能大致调和,哪怕只是能彼此相容,你就能活,也许还能活得不错。不然,就只有烦恼,只有痛苦”①王蒙.活动变人形[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77.。

倪吾诚便是头、身、腿不能协调的典型,他从小便学习知识文化,还有旅欧留学的经历,可学到的大多是皮毛;他侃侃而谈,高谈阔论西方如何先进,可他的长篇大论多半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不成篇章,没有主题,谈论的内容也多局限于生活方式等表面现象,而别人一问到他对诸如革命等一些具体问题的看法时,他便含含糊糊、言之无物了。

(二)生命力十足,坚守“寡妇事业”的姜静珍

姜静珍是倪吾诚的妻姐,十八岁嫁人,十九岁守寡,丈夫名为周少华,因此她又叫周姜氏。姜静珍是一个具有强劲生命力的人,无论是清晨的洗脸、梳妆“仪式”,唱鼓儿词,做馅饼,骂邻居“热乎”,还是对待自己的“守志”事业或是帮助妹妹与丈夫倪吾诚斗争等等,都保持着极大的热情。尤其是每天早上如仪式般一连串的功课:洗脸、化妆、自言自骂、突发笑声或长叹,除了生重病、发高烧外每日进行,“像某种宗教的信徒的虔诚的祈祷、像巫婆的附体跳神。一般用一至一个半小时,才能完成她的固定程序的仪式”②王蒙.活动变人形[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32.,年复一年,已有十余年。

姜静珍的种种举动看起来充满生命力,而实际上掩盖着更深层次的空虚。她的一生是可怜的,她是封建文化的受害者,却也是坚决的“卫道士”,对倪吾诚提出的再嫁建议更是如临大敌。姜静珍有可怜之处,也有愚蠢的地方,但她终究不是什么坏人,大多是为了维护家人或是抒发怨气。在看到姜静珍年老时拿着丈夫曾经的照片,问别人这像不像自己的孙子时,不由得让人为之感叹。岁月变迁,已故之人还是一副老样子,独留自己白了头发,一身沧桑,这便是这个可怜女人一辈子的故事了。

(三)为封建“骂誓”所困的“小大人”倪萍

倪萍是倪藻的姐姐,她从小就敏感多虑,总能看到倪藻感受不到的麻烦,对于问题的反应往往比较过激,再加上年龄小口无遮拦,也引发了家里不少矛盾。譬如她总是在姥姥打盹时把她摇醒问她是不是死了,次数多了也让姜赵氏很不满。

因为倪萍敏感多虑的性格,让家里不安宁了好一阵子。她发现了几个长辈之间的微妙关系,并在大年三十儿这一天耿直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爸爸妈妈关系好了,姥姥和姨姨就不乐意了。此言一出,姜家三个女人一起骂起倪萍来。在倪萍看来,年三十儿是众神下凡之日,也是这些谩骂应验的时候,于是让一家老小无法招架的局面出现了:当午夜已过,大家准备睡觉时,倪萍爆发出决绝而撕心裂肺的哭声,持续了整整半个小时,之后她声泪俱下地哭诉自己对于“着誓”的极度恐慌,并一一催促之前骂过自己的人说所有的骂誓都是他们“个人着”。“反骂”程序完成后,又在门口像轰鸡一样驱散令她信以为真的话誓。在姥姥和姨姨的影响下,倪萍小小的身体里也蕴藏着在家里掀起一阵风波的能量。

倪萍弄出的这一系列动静,看似有些荒诞可笑,却足以引发读者的思考。比如在教育问题上,面对像倪萍一样心思细腻敏感的孩子时,更应该注意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文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也可以给生活带来启发,这正是优秀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之一。

二、文化夹缝中人的异化及其与家庭之关系

在不同文化交汇的时期,多种文化互相融合碰撞,身处其中的人们,若是能将这些文化吸收调和,便能融会贯通、学有所成;反之,则会在文化的夹缝中不知所措,甚至走向异化。本书中处在文化夹缝中的典型人物就是倪吾诚,这与他成长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又对他所组建的家庭造成了巨大影响。

(一)出身形成的生命底色

倪吾诚出生于一个穷乡僻壤的地主家庭,传言倪家特有一股“邪”气,倪家的人多热情、躁动而痛苦。倪吾诚的母亲在倪吾诚身上又看到了这种邪气的影子,他无师自通地宣扬新思想,抨击封建文化。这可把倪吾诚的母亲吓坏了,她听取哥哥的建议企图用大烟和媳妇拴住儿子,这两件事都在倪吾诚的人生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抽大烟使他生了一场病,痊愈后变成罗圈腿,细而弯如麻杆;而家里安排的媳妇就是姜静宜,争吵是他们日后婚姻生活的主旋律。

倪吾诚的家庭出身带给他的生命底色是充满封建色彩的,他骨子里带着对封建传统的反抗,却被他的母亲以一种畸形的方式压制下去,倪吾诚日后一味推崇西方文化,对传统习俗习惯嗤之以鼻,与他年轻时的经历不无关系。

(二)成长经历带来的矛盾特质

倪吾诚虽然出身封建地主家庭,但也接受了不少新式教育,连小小的倪藻都能发现爸爸和班里还有胡同里那些一脸倒霉相的爸爸们不同。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倪吾诚变成了家里的“万人嫌”,这其实也和中西方文化在他身上留下的无法调和的矛盾有关。

倪吾诚一味向往西方文明,却只学得皮毛。在他看来,所谓的西方文明似乎就是代表科学知识的寒暑表、代表健康生活的鱼肝油、代表先进儿童玩具的活动变人形这些浮于表面的东西。此外,倪吾诚身上还有一些不太让人喜欢的矛盾特质,他自视清高却贪图享乐,有挣钱的机会总是推脱,却又喜欢花天酒地,结果就是他在外面过得潇洒自在,姜静宜在家里却要精打细算。因此倪吾诚在姜家成了一个不讨人喜欢的角色:爱讲大道理却没有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的本领;过度推崇西方文化,看不惯家人的种种习惯,但还是难逃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他所厌恶的封建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他潜意识里保留着强烈的“修身、齐家、治国”之理想:对于自己,他想通过读书、改变生活习惯、追求物质文明等方式成为文明之人;对于妻子、孩子,他则希望以自己的标准去改造他们;对于自己的国家,他总是发出忧国忧民的感慨。倪吾诚身上的矛盾特质也折射出处于这一时代的知识分子共同的特点,他们的思想有着传统文化的深刻烙印,又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教育,呈现出复杂而充满矛盾的状态。

纵观倪吾诚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对实现人生价值、家庭幸福乃至效力于社会都有着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但最终得到的却是不断追求又不断遇挫的一生。

三、中国传统家庭的内部矛盾

(一)以姜静宜为代表的传统家庭观念

姜静宜对婚姻生活的信条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哪怕嫁块木头,也要守着这块木头过一辈子”①王蒙.活动变人形[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87.,这也是很多传统女性的观念。与好高骛远的倪吾诚不同,姜静宜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只要倪吾诚“给钱、顾家、不打吵子、过日子、抚养孩子”②王蒙.活动变人形[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37.,在她看来就已经是个比较理想的丈夫了。但偏偏倪吾诚连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都做不到。

可以说,姜静宜的婚姻生活是不幸的,即使并未对丈夫抱有什么期待,可她的希望还是一再落空。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样的婚姻又是普遍的,很多家庭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都是为了生计而焦头烂额。事实上,姜静宜一直都对倪吾诚抱有希望,即使图章事件给了她堪称致命的打击,但之后她在倪吾诚生病时虽有抱怨却还是悉心照顾。假如倪吾诚能够稍微安下心来和姜静宜过日子,这个家就不会散,日子说不定还能越过越好。但倪吾诚一心追求虚无缥缈的爱情,在姜静宜怀上第三个孩子的时候决心与她离婚,闹出了后面一系列风波,让这个家庭彻底支离破碎。

(二)三代同堂大家庭的矛盾冲突

中国传统的家庭讲究几代同堂,以享受天伦之乐为幸福的重要标准。倪吾诚一家就是这样,三代六口人住在一起,但这个大家庭却并没有践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和万事兴”,反而是各种矛盾频发。

这个大家庭内部的冲突远不止夫妻矛盾那么简单:就拿姜赵氏与倪吾诚来说,丈母娘和女婿的矛盾之始由姜赵氏随地吐痰引起,最终以倪吾诚的服软收尾;姜静珍对倪吾诚就更是正面斗争了,图章事件之后,倪吾诚回到家中,姜静珍直接把一碗热绿豆汤向倪吾诚砸过去。姜家的三个女人,她们大抵上是一致对外的。这个大家庭内部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阵营,一个是倪吾诚,另一个是姜家母女三人,甚至可以包括倪萍和倪藻。

中国人的亲情意识浓厚,亲人之间相互依靠,彼此照应,家总是能带给人温暖和归属感。但在中国传统的大家庭中,存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不可避免,因此如何与家人相处也是一门学问。

四、文化冲突在倪吾诚一家的集中显现

《活动变人形》中的大家庭除了存在一般家庭的普遍性问题以外,还特别体现出文化差异引起的冲突,具体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一)生活习惯不合

在婚姻生活中很多习惯其实是可以相互磨合、彼此体谅的,但如果这些习惯差异源于文化背景、思想观念,那么调和起来就比较困难了。

倪吾诚近乎痴迷地爱好洗澡,每次到了澡堂子他都要彻彻底底地将身上搓洗得通红,过后再喝上一壶茶,最后还要把指甲修剪整齐。每当这个时候,倪吾诚才会深刻地觉得自己是个文明人。不仅如此,他还希望家人主要是孩子们成为和自己一样的文明人,所以当他看到自己的孩子因为省钱不愿意洗澡时是非常痛心的。“民以食为天”,就连吃饭方面这一家人也存在各种矛盾,可想而知,他们的日常生活是有多么不太平,比如倪萍和倪藻喜欢妈妈做的糨子,就是白面做的稀糊糊,可倪吾诚对此很是不屑一顾:小孩子怎么可以喜欢吃浆糊?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过年时姜静宜不让倪吾诚清理地上的泥疙瘩,并美其名曰“元宝”,这令倪吾诚深感妻子的愚昧;倪吾诚喜欢说话时夹杂着外文,姜静宜喜欢唱戏,这也是他们互相看不惯的地方。这些看起来都不是什么大事,但一桩桩、一件件下来也足以让这个家庭充满裂痕。

(二)教育观念交锋

教育始终是家庭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在生活习惯充满矛盾的倪吾诚一家中,教育问题更是冲突不断。在倪吾诚看来,要成为现代的人,享受真正的生活,童年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要有自信,善于交际等等。相比这个了解多种教育理念的父亲,姜家的三个女人给儿女的教育更接地气。

姜家人也很重视孩子的学习成长,知道了倪藻爱好读书、总去书店看书后,姥姥、姨姨、妈妈都很开心。假如倪吾诚真正熟悉西方教育,能够给家庭教育以有益启发,姜家人应该也不那么反感。可他偏偏并没有理解西方教育民主、自由、平等、严谨却不失活泼的精髓,从而导致家里大人孩子都不太把他的教育当回事儿,这也是倪吾诚人生的众多悲哀之一。

(三)物质与精神追求的分道扬镳

前面已经提到过,倪吾诚与姜静宜争吵的焦点经常在“钱”上。倪吾诚好高谈阔论,姜静宜重养家糊口,所以图章事件使姜静宜情绪变化巨大,矛盾达到高潮,并引发了一出家庭闹剧。

倪吾诚总是嫌姜静宜不够文明,无论是生活习惯、日常爱好还是生活方式都让他觉得不称心如意,妻子总是把钱挂在嘴边,在他看来更是俗气至极。事实上物质与精神追求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幸福本就是一个总体概念,物质是保障,是家庭生活得以支撑的基础,而精神文明则是更高的追求,理想的家庭应是家庭成员共同经营,兼顾物质与精神追求。

文化差异会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出现一定的问题,在家庭生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小说中的倪吾诚一家成员较多,且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矛盾冲突不可避免,再加上作者艺术化的处理,显得热闹而滑稽。文化冲突在这一家人的日常生活中得到集中体现,可谓这类状况的缩影,文化交融碰撞时期的社会状况由此可见一斑。以小见大的笔法,足以看出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力和文化涵养。

在文化高速发展、不同文化百花齐放的今天,通过《活动变人形》这篇小说来研究文化冲突,并探讨实现文化交流发展的更好方法,以期引发一些有益的思考。

猜你喜欢
倪萍人形矛盾
人形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倪萍让保姆吃海参
会变形的人形机器人
从幸福的臃肿中走出来,倪萍闪电瘦身记
追梦者
实现乡村善治要处理好两对矛盾
人形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