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双双,侯锡铭,杨 明,贾 双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招生就业处,河北省沧州市重庆路1号 061001)
就业市场开拓是一项具有专业性、系统性的复杂工作,需要高校安排专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也需要高校拨付专项经费用于就业市场工作的开拓。据了解,部分高校就业部门专职人员紧缺,尚未达到教育部规定的1:500的要求,即500名学生需要配备一名专职就业人员[1]。招聘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发布、就业政策的咨询与服务、就业数据的管理与维护、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与资助等与就业相关的事项全部集中于就业指导部门。在一些职能部门设置不完善的院校,创新创业工作也由就业部门负责。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就业部门的专职工作人员无法将更多地精力用于就业市场开拓这一工作,就业市场的着力点仅仅在于维护现有企业而非开拓新的就业市场上。此外,有些院校将大部分资金用于高校建设、人员经费等项目,用于市场开拓的经费投入不足。因此,在就业市场开拓方面,高校领导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在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方面予以相应的支持。
就业市场开拓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就业市场开拓区域具有局限性,仅局限于本地本省企业。一些地方性的院校主要位于地级城市,这些院校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由于地域性以及封闭性等原因,辐射范围主要局限为本地本省企业,省外就业市场开发力度不够。二是就业市场开拓的对象具有局限性,仅限定于固有单位的维护上,对新的就业市场开发力度不够。造成这一现象既有人员短缺的原因,也与缺乏专项经费支持有关。
就业信息不对称,是高校就业市场发育不成熟的重要表现,也是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2]。首先,大学生不能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缺乏用人单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必备素质,求职过程中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偶然性;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不能及时有效地将招聘信息传递给毕业生,导致企业招聘具有很大的被动性。这不仅影响了企业招聘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因此,亟需建立健全应聘者和招聘者双方信息沟通机制,实现就业信息及时有效对接。
校园专场招聘会以及双向选择洽谈会,是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主要形式,这也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单一化。因此,高校应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就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拓就业渠道,以便为毕业生提供多样化的就业选择。
就业市场开拓既要做好重点企业的维护工作,同时也要积极开拓新的就业市场,以保证企业类型的多样化、覆盖范围的广泛化、招聘层次的多元化。
就业是民生之本。更好的实现就业,是很多学生选择上大学的初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的重要指标,也是决定高校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因此,大学要解决好学生的就业问题,就应在维护现有就业市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就业市场。高校领导应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对就业市场开拓给予“四支持”,即机构支持、人员支持、场地支持和经费支持。就业市场开拓工作应成立专门的机构,用于就业市场开拓工作,同时此项工作应由专人负责,成立一支精干有力的就业市场开拓团队。目前,部分高校开展就业工作缺乏必要的场地支持,比如没有固定的就业咨询室、宣讲室以及面试室等,因此,各高校应加大对就业工作“硬件”的投资建设,以便满足就业工作对场地的需求。此外,各高校应对就业市场开拓予以必要经费支持,专门用于走访用人单位和对毕业生实行回访调查等工作,通过以上形式可以更好的了解单位用人需求和把握毕业生实际工作状况,这样既可用来维护固有的就业市场,同时有利于开发新的就业市场,以便为毕业生开拓更广阔的择业空间。
坚持“走出去”战略,是开拓就业市场的第一步。首先,各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线上信息搜集,对企业信息进行归类整理,从中筛选与本校对口的企业,对这些企业进行重点走访,并主动地向企业介绍本校的特色、专业设置等基本情况,让企业对本校形成一个基本的认识,并邀请这些企业来校开展招聘活动;其次,在招聘活动结束之后,各高校应组织人员对招聘本校学生的企业进行走访调查,了解企业对本校学生的满意度状况,进一步强化同用人单位的合作关系。此外,高校的毕业生也是打造高校形象的一张名片,因此,有必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专业知识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以便使他们在毕业之后能够顺利适应岗位,确保他们所掌握的技能能够满足工作岗位需求,让用人单位对各高校形成一个良好的印象,继续加强后续合作。
实施“请进来”战略,是巩固就业市场开拓成果的有效手段。首先,要加强同当地人才市场、企业行会等组织的合作,积极承办政府组织的双向选择洽谈会,通过他们引进优质企业进校园,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择业选择;其次,各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友会的作用以及广泛动员全体教职工,通过他们引进用人单位到各高校进行招聘活动。此外,也可以邀请企业家到高校开展讲座,企业家是联系高校和社会的桥梁,在校生通过企业家的介绍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以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以便更好的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对接。
(1)继续巩固“有形市场”建设
“有形市场”建设作为一种传统的招聘途径,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校企合作,夯实就业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的现实课堂,也是高校毕业生由学生转化为社会职业人的过渡基地。如果学生在实训基地表现优秀,完全有可能继续留在实训基地就业,所以,实训基地是“有形市场”建设的一部分。每年的双选会是构建“有形市场”的重要部分,充分发挥校友会以及高校教职工的作用,通过“引进来”策略,构建高校“有形市场”关系网,对这些企业分类别、分层次地建立档案信息库,每逢招聘季通过打电话或者发送邀请函等方式邀约参加各高校举办的招聘会。加强同当地人才市场、中介组织或者企业行会的合作,通过他们引进一批优质企业,并同这些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这也是构建“有形市场”的有效途径。
(2)持续推进“无形市场”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发展,网络应聘逐步成为求职的重要渠道。加强网络平台建设,是拓展就业渠道的有效途径。首先,加强高校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高校就业信息网站是发展无形市场建设的根基点,因此,应充分借鉴其他院校就业网络平台的建设成果,建设一个版式简约、内容充实的实用性网站,便于学生及时从网站获取有效信息。一个完善的就业信息网站应包括新闻动态、单位服务、学生服务、招聘信息专栏、就业政策与就业管理、就业指导等内容,学生在登录网站后可以清晰地掌握近期招聘信息动态,了解有关就业的相关政策以及流程,获得必要的就业指导帮助。其次,安排专人搜集招聘信息,及时更新就业信息。除了定期发布主动要求挂网的企业招聘信息之外,还应该主动浏览各高校就业信息网站和第三方招聘信息网站,比如智联招聘、前程无忧、中华英才网等人才招聘信息网站,搜集整理与本校专业对口的招聘信息,并对这些信息予以核实确认,以便丰富招聘信息内容。为了便于学生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可以在本校就业信息网站上添加各高校以及人才招聘网站的链接。再次,充分利用好QQ群、微信以及微博等社交工具,及时推送一些最新招聘信息,让正在求职的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招聘资讯。最后,充分发挥好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的作用,定期开展“网络求职月”活动,为用人单位和求职学生提供免费的交流平台,用人单位通过注册完成审核之后可以在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免费发布招聘信息,求职者可以通过平台上传自己的简历,通过搜索以及筛选等功能可以快速锁定招聘以及求职目标。此外,随着网络技术在招聘领域的广泛应用,远程面试、网络签约也逐步形成趋势,通过网络进行网申、性格测试、笔面试以及网络签约不仅给应聘方和招聘方带来了便利,而且节省了招聘成本。掌上求职APP,也为毕业生快速浏览就业信息提供了较大便利。
除了传统的签约就业之外,还有多种就业形式,比如升学、参加公考、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等多种形式,各高校应积极践行“就业促进、创业引领、基层成长”的方针战略[4]。
加强对毕业生升学的指导工作。我国自1999年高校实行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步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很多毕业生为了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选择继续深造。升学可以说是缓解就业紧张的有效途径,因此,各高校应分类指导,做好专科生的专接本服务工作以及本科生的考研指导工作。
加强对公考的指导工作。公务员考试包括每年11月份左右举办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以及各省组织的省级公务员考试,顺利考取公务员,成为国家公职人员,是获取一份稳定工作的首选,因此每年都会有大量考生加入到公考的队伍中。各高校应针对志向于考取公务员的这部分学生加强国考以及省考指导工作,比如可以成立相关的公务员考试指导协会以及定期举办公务员交流会,给参加公考的同学传授一些经验,并对于进入面试的同学提供相应的面试指导。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实现基层就业,大学生应改变就业观念,积极投身到基层事业中,比如“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在基层中实现人生价值。
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特殊途径。目前,国家出台了大量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对有志于创业的学生予以各种帮扶。例如,河北省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用以扶持高校毕业生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创业补助、创业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以及税收优惠等政策,以便降低其创业成本;对有志于参加创业的学生进行创业培训,并给予一定的创业培训补贴,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提高其自主创业成功的概率。
就业市场开拓是一项系统性、专业性、庞大而繁琐的工作。就业市场开拓的状况直接关系着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同时也影响着高校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甚至直接关乎各高校下一年的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与评估等。因此,各高校应加强对就业市场开拓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就业市场开拓力度、畅通就业渠道、不断丰富就业形式,以便为本校毕业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市场和多样化的就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