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璐璐,高金龙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
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重要保障。繁荣兴盛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能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提供夯实的文化根基。乡风文明建设必定要有农村文化的繁荣兴盛,而农村文化的繁荣兴盛又能助推乡风文明建设。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但是,较长时期以来,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多元化因素的冲击而面临危机,农村文化危机让乡风文明建设存在根基不稳的现象。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农民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农村有繁荣兴盛的农村文化,乡风文明建设才有推进的动力。乡风文明建设的关键之举就是建设文化场域,这是因为:第一,文化场域是乡风文明建设的灵魂和保障。只有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推动文明乡风的形成,才能决定乡风文明建设的根基是否扎实。第二,乡风文明建设需要优秀文化来引领,优秀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新时代农民的文化自觉。乡村文化建设要先行,文化自觉必定要全方位跟进。第三,农村文化兴盛才能焕发农村的新气象,新气象的乡村才能促成乡风文明。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农村中优秀的农耕文化以及优秀农耕文化中蕴含的孝文化和善文化;包括传统村落及传统村落蕴含的仁义礼智信等优秀思想道德观念,等等。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本构成,更是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文化”。
首先,深厚积淀的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构成新时代文化的独特优势。我国独特的优势就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中华民族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全面审视权衡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对其进行理性挖掘和传承发展,让厚重优秀的农村传统美德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使之在新时代文化传承中展示魅力。
其次,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解决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难题的思想宝库。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宝库,比如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讲信修睦、以德立人、和谐相处等优秀的传统美德。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农民的精神家园,在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为之保驾护航。
最后,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独特文化资源。乡风文明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是以丰富的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因为有独特文化资源作支撑,所以是全面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助力器。
发挥基层党政领导的带头作用,做好顶层设计,即加强宏观指导,提高组织化程度。地方基层领导站在新时代的交叉口,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好网络空间这个传承载体,制作宣传文化的公益片,彰显农村优秀文化的魅力。大力开展以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利用农村的名人名迹名事来展示农村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创新教育方式,基层党政领导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物质与精神相结合,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融入到乡风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创新保护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方式,基层党政领导要对地方的文化史料、乡村(社区)档案进行归档和保护,在传承和创新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
文化自觉是新时代农民对文化追求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费孝通表述,文化自觉一般是指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能够对其发展历程及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唤醒新时代农民的文化自觉指的是唤醒新时代农民对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唤醒全部农村全体农民对“根文化”的重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赋予中华传统文化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唤醒新时代农民的文化自觉,农村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得到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命脉才不会因此破裂,才能从传统文化命脉中寻找新时代的发展契机。同时,我们要把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放在中华优秀文化大格局中考察,将其活化成为兼备深厚传统底蕴和独特文化魅力的文化新形态,这是乡风文明建设的目标。
理性开发利用好富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的优秀农耕文化,更要挖掘传承农耕文化蕴涵优秀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挖掘农村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名人名事,传承优秀的农耕文化基因;理性挖掘和传承发展优秀的孝文化、善文化、和文化,家风家训文化,优秀民俗文化和乡贤文化等优秀农村文化。因地制宜的设立农村文化大礼堂、社区文化新家园、道德讲堂等代表农村地区的特色文化地标,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双重建构精神家园,激励农民挖掘优秀的农耕文化,并对其进行创新传承。优秀的农耕文化是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历史沉淀,只有在理性挖掘中,不断地去传承弘扬、创新和发展优秀的农耕文化,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活”起来。通过理性挖掘和传承发展优秀农耕文化,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才能焕发农村乡风文明的新气象。
总之,乡风文明建设中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在正确理解把握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新时代文化中的独特价值优势,唤醒全社会对新时代文化中“根文化”的重视以及文化自觉。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命脉传承发展,培育文明乡风,才能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根基,使乡风文明建设更富文化底蕴和动力,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