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建森
(广西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群众路线,简言之,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的独特创造,是马克思主义真理在中国的创新发展,是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理论成果。回望我们党近百年的辉煌历史,始终贯穿其中的一条精神主线就是群众路线。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坚持群众路线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是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取得胜利的重要武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人民主体地位,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1]17
组织和发动群众是党的力量来源,也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总结。在百色起义时期,党坚定地依靠工农群众,积极动员和组织工农群众参军参战,充分发挥群众路线这个重要武器,最终领导少数民族地区的工农群众取得了百色起义的伟大胜利,创立了工农红军第七军。百色起义的成功发动及其胜利是与党的群众路线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贯彻执行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重新缅怀和铭记这个重大事件,探究群众路线在百色起义时期的成功实践给深入开展新时代群众路线带来的启示。这实践活动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均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
1929年俞作柏、李明瑞仓促反蒋失败。为了防止党在广西发展多年的“兵运”陷入军阀混战当中,党果断率军前往百色。党选择在百色发动起义,到右江地区发展革命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原因除了百色的战略位置重要外,最重要的是在左右江地区有了良好的革命群众基础,这为后来起义的成功以及革命根据地顺利开展土地革命准备了重要的条件。
历史上的右江地区,覆盖了广西西部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许多的少数民族,其中以壮族、苗族、瑶族为主,但壮族占绝大多数。在右江地区生活的各少数民族过着悲惨艰苦的生活,土官制度长久地存在着。民国以后,旧的土官及其家族转变为当地的地主劣绅。他们依靠旧势力,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收取高额的地租并且放高利贷进行剥削,强迫农民进行无偿的劳役,要求佃户每年要无偿劳役15天,逢年过节还要给地主劣绅送礼。特别是生活在大山里面的瑶族群众,没有自己的土地,但依然深受剥削,长期受到地主劣绅、军阀、封建旧官僚的压榨,生活极度的贫困。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对军阀、地主、封建官僚等极度厌恶,反抗的决心特别坚定。广西东兰县的壮族杰出青年韦拔群,看到被军阀、地主残酷压迫的少数民族群众,心中悲愤不已,怀着解救乡民于水火的情怀,决定在家乡组建反抗压迫的青年组织“改造东兰同志会”,该青年组织主要以受进步思想影响的青年为主,他们积极到群众当中宣传革命的主张,号召被压迫的少数民族群众起来反抗。自此,韦拔群在广西东兰县发起的群众组织开创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民运动的开端。韦拔群在东兰组建起农民军队后亲自率领军队多次攻打东兰县城,由于敌人势力强大,加上农民军队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以及武器的落后,多次攻打东兰县城均以失败告终。1924年韦拔群为了寻求革命的道路以及正确的理论,与同样受到革命进步思想影响的同村青年陈伯民到广州学习。他们在广州真正感受到革命的热潮。他们共同参加了在广州举办的第三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广州,他们接触和学习系统的革命理论,了解到全国革命的形式,于次年4月返回右江地区宣传革命理论并开展农民运动,先后举办三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学习,号召进步的青年学习革命理论。韦拔群在宣传革命理论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农民运动骨干,在从广州返回右江地区后的几年,培养了500多名的农民运动骨干,使整个右江地区的农民运动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后来的很多农民运动骨干在武装起义当中做了很大的贡献,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在党的推动下,右江地区的农民运动继续发展,农民革命军也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广大农村变成了群众的天下。被先进革命精神所感染的群众也有高昂的革命热情。这就为右江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奠定了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
百色起义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一次光辉实践,成功创建了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百色起义的成功除了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之外,也与党坚定地执行群众路线密不可分。党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状况和各少数民族的现实需求,通过积极宣传革命主张、注重培养和使用当地少数民族干部并制定了有效的惠民措施,不仅维护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利益还得到了少数民族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使党的力量大大增强,为百色起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胜利实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无论是在百色起义的前期还是起义成功以后,党都非常重视在群众中开展宣传工作。时任红七军的军长张云逸就强调:宣传工作很重要,我们工农红军,不仅要打仗,还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2]在百色起义的准备工作中,党把组织群众和发动群众作为首要工作。在宣传的形式上,运用了极具少数民族特点的方式,让少数民族群众易于接受。其一,利用当地山歌、白话戏曲和铜鼓舞等形式,有效推动党的主张。左右江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都有自己的语言特点和风俗习惯。党把革命主张融入到这些形式当中,群众更加容易记住和理解,不仅拉近了党和群众的关系而且也达到了宣传的效果。1929年底,在东里村韦拔群召集村里喜欢唱山歌和跳舞的年轻人组建歌唱队以巡演的方式到各个地方进行对歌,吸引了七八万的群众来参与,通过对歌的方式宣传革命主张,也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其二,利用印刷标语、漫画以及发传单等形式,让群众了解革命思想和革命发展形式。1929年12月印发《我们的主张》背面就附有漫画和标语:“兄弟们!大家来打死压迫我们的军官!投向官兵平等的红军去!”[3]219红七军军长张云逸说:“一条标语,看来很平常,但它体现了党的性质、纲领和方针路线,对动员群众起来打土豪分天地,建立苏维埃政权,扩大红军,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4]144党还非常注重对地方知识分子进行政策宣传,通过地方知识分子可以把党的政策传达给老百姓,因为地方知识分子在老百姓心中得到一种信任。武装起义在百色成功发动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政府明确设立“宣传委员会”,专门负责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时刻保持与群众的联系。党正确的宣传方式使人民群众理解党的宗旨,也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让革命的发展有了坚强的后盾。
左右江地区在百色起义之前,农民运动就在少数民族各地兴起。农民运动的主体大多数是一些热血青年。他们不甘于地主和军阀的压迫,自发地组织农民运动。农民运动的领袖具有很大的号召力和威望,以韦拔群、陈洪涛等最具代表性。他们非常熟悉少数民族实际状况,又受过革命理论的熏陶,也凭借本民族血缘的优势,拥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对于维护本地区的稳定和动员群众具有重大作用。右江革命根据地是少数民族地区。红七军前委清醒地认识到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是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标志,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强有力的组织保证[5]34-35。一方面,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红七军创建后,重用韦拔群为队长、任用陈洪涛为特委书记。在当时成立的苏维埃政府中,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占2/3,并且苏维埃政府下辖各县的干部也是少数民族占大多数。另一方面,党还注重培育少数民族干部。百色起义前后这段时间,党在东兰县举办符合少数民族实际的各种培训班,其中7场是针对各少数民族的,另外有2场是专门对瑶族干部的培训。少数民族干部通过各类的培训。不仅提高了管理的本领,还大大提高了少数民族干部的政治素质。
百色起义胜利后,为了发展革命力量和巩固苏维埃政权,为了满足广大少数民族对土地的迫切需要,党在左右江革命地区根据少数民族的情况制定了一连串的利民措施。这些措施对凝聚群众力量、加强农村的革命力量和推动根据地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这些措施有:第一,关于土地政策的“分耕”和“共耕”措施。起义成功后,党领导各少数民族群众在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红七军分兵到各县在开展游击的同时协助苏维埃政府进行土地革命。在根据地的土地改革过程当中,为充分考虑各少数民族的利益,防止土地革命一刀切化,党首先在东兰县实行土地革命的试点,并将试点的经验扩大到各少数民族地区。党先后颁布《土地法暂行条例》与《共耕条例》使各县能根据条例进行土地革命。邓小平在总结左右江根据地的分地情况时指出:要根据少数民族的现实情况进行土地革命。有些瑶民不愿意下山耕种就分给山地,这就符合有些少数民族习惯耕种山地的习惯。经过土地革命,少数民族群众真正成为了土地的主人,极大地激发少数民族群众生产和参军的积极性,也壮大了红七军的力量。第二,关于教育问题方面,推行平民教育。党根据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情况提出“提高文化,普及教育,劳动儿童,免费入学,推翻旧礼教,创造好风俗”的教育原则[6]。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特点。为了能够和各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交流和使他们了解党的政策,并依据各少数民族群众白天要劳动的情况,党在根据地有针对性地开办农民夜校,也对青少年群体开办小学、中学等。教育所使用的经费由新成立的苏维埃政府出资负责。为根据地各少数民族群众免费提供受教育的权利。第三,关于民族问题,坚持各民族平等的方针。党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废除封建旧礼教,倡导婚姻自由,坚决抵制买卖婚姻,去除封建男尊女卑的思想,使根据地的少数民族群众从思想上得到了解放。在参军、参政、教育、土地等方面,各少数民族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伤害少数民族感情的行为。党的民族政策在根据地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各族群众在党的民族政策影响下,革命觉悟迅速提高,革命热情不断高涨。他们积极参政、议政和参军,拥护苏维埃,帮助革命,掩护革命人士[7]56-57。党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各少数民族的拥护,并深深地留在群众的心中,所以在后来因红七军的主力北上而革命形式更加严峻的时期,少数民族群众的革命决心依然坚定。最具典型的例子是在东兰西山上的瑶族群众,为了把粮食和各种补给送到红军手中,借上山种地为由,瞒过了敌人的检查,有些群众还为此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党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民族政策是真正考虑到少数民族群众的利益,是一项极具创新性的工作,也为新中国成立后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了参考。
百色起义的成功可以说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成功实践。党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组织和发动群众力量,取得了百色起义的伟大胜利,谱写了壮、瑶等少数民族和汉民族共同战斗的篇章。百色起义时期的群众路线有效地组织和发动了群众,为革命积蓄了力量,加强了党同少数民族的联系,开辟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群众路线。百色起义的胜利离不开桂西地区少数民族的拥护和支持。时代在不断向前发展,但坚持群众路线不能变。历史的发展向我们表明:党的最大优势是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十八大以来,党一再强调重视群众路线,把走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方针政策都应该来自人民、顺应人民的意愿、符合人民的所思所想”“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8]144群众路线没有终点,群众路线也永远在路上。通过对百色起义时期的群众路线的解读,对新时代的群众工作具有如下启示:
纵观百色起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各少数民族的利益。它体现了党的宗旨和性质。动员和组织群众最重要的是满足群众的利益。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党坚持“一切工作向着群众,要扩大宣传,发展和组织工人”,因此能够等到各少数民族的拥护与支持,使革命事业在少数民族地区蓬勃发展起来[9]68。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为人民谋福利是不能丢弃的。一个政党要发展壮大,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拥有持续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能够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最根本的因素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群众的立场。习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0]70,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强调要把提高人民的生活作为检验党一切工作的标准。当前,面对国际国内经济政治的复杂变化,党面对的实际状况也在发生变化,群众工作也出现了新变化。党在面对这些新变化的时候更应该牢记宗旨,更加坚定地以人民为中心,加大改善民生的力度,使人民的生活得到更多的保障,处理好与人民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让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不断增加人民的幸福指数。
古有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被实践证明的真理。党从弱小到强大,从幼稚走向成熟,党能够带领中国取得瞩目的成就,最关键的是党始终重视人民的力量,始终把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工作的出发点。没有群众的支持,没有群众的力量,就没有党的强大。党的发展历史就是党在实践中不断贯彻群众路线的历史,这是党长期以来总结出的经验。当前,党带领全国人民决胜全面小康,使中国的贫困发生率降到4%以下,为世界的减贫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这些变化对于老百姓来说,是真切感受到的,是党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实事。党应继续保持群众观点,把老百姓的事情时刻牢记,让群众在奔向小康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倾听群众的心声是党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党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就是要充分考虑群众的现实需要,解决好群众最迫切关心的问题,尊重群众的意见,注意倾听群众的心声并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不断拓宽群众表达意见的渠道。拓宽群众表达意见的渠道,可以有效地倾听群众的现实需要,避免听取意见程序化,让群众把自己的心声表达出来。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民意表达的方式应该多样化和便利化,让老百姓能够享有更多表达意见的方式。在百色起义时期,党在贯彻群众路线时就特别注意听取少数民族群众的心声,不断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现实需要。邓小平要求党员干部在做群众工作的时候,要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了解各少数民族的现实困难,尊重各少数民族的民族风俗习惯。这一点对于如今党拓宽群众的表达的渠道具有启示作用。
党的十八大强调:“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11]7。健全协商民主制度,能够了解群众的实际需要,让群众的事情由群众商量,并且能够汲取群众的智慧,同时也能够激发老百姓的政治参与热情。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12]7。使群众能够有序参加政治生活,让群众的现实要求不断得到满足,让人民群众广泛、持续地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群众监督是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重要方式。通过群众监督能够规范党员的行为,保持党员干部的纯洁性,也能够让群众对党员干部更加信任,使党员与群众保持密切的关系,为决胜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保障。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2]1。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各族人民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利用本地区的地理区位优势,用新发展理念推进全区的经济发展,灵活运用党中央、国务院给予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稳步推进广西各项富农兴桂工作,使全区经济稳步向前发展,民族团结友爱,社会安定,边疆安宁,迈入了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的新征程。
70年来,广西各地区的人民团结互助,坚定地把促进各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作为重大的发展目标,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民族团结事业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第一,地区综合实力的新飞跃。广西的生产总值从早前的全国第22位上升到17位,并且拥有10个千亿元级别的工业企业,在创新领域也有重大进步,发明专利增长率持续上升,与此同时,对外合作有新的作为,在广西南宁市成功举办16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东盟成为广西最大贸易伙伴。第二,城乡面貌发生新的变化。广西成为第1个开通地铁和高铁的少数民族自治区,99.8%的村连通了沥青路,91%的县城实现了高速公路通车。从这些数据的显示可以看出广西的城乡建设出现了巨大的变化。第三,各民族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地区加大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开发和扶持力度,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贫困率从70%降到3.7%,公共服务基本全覆盖。广西70年的发展过程中,各项政策处处体现党为民谋福利的初心,人民也实实在在享受到了福利,党的各项政策措施走进人民,落实到实处,得到了人民的点赞。广西的民族团结事业谱写了广西新篇章,同时也积累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广西经验。新时代下,我们应珍惜完善并运用这些广西经验继续推动民族团结事业向前进。
坚定地跟党走。党中央重视广西地区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提出“五个扎实”新要求和“三大定位”新使命,为广西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广西70年来发展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新时代下,我们要更加坚定地跟党走,把广西的发展放到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去,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在广西开花结果。
立足区情,走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为各民族谋福利。广西地处中国的南部并与外国相接壤,不仅有陆地边境线还有漫长的海岸线,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新中国70年来,广西不断探索自身的发展道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利用北部湾经济区开发的机遇发展自身的经济,落实新发展理念,做大做强自身企业,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各民族群众。
坚持各民族交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70年来,广西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并且挖掘本地区的特色文化,如连续举办20届的南宁国际民歌节、“壮族三月三”以及“刘三姐”等,这些特色文化有助于地方各民族的交流。广西还注重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和提升各族干部群众“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的思想意识,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