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消极影响及其应对

2020-01-18 00:30:14卢育强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历史大学生

卢育强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华民族既有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优秀传统文化,又有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更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2]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应当具备坚定的文化自信,做文化自信最积极、最活跃和最自觉的传播者与践行者。然而,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思潮沉渣泛起,对国家的历史、民族的文化遗产采取轻蔑的、否定的和虚无的态度[3]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因此,要充分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性本质,分析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消极影响及其成因,增进对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自觉抵制错误思潮,从而提振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一、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消极影响

(一)消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博大精深的精神财富,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历史虚无主义者将西方文化奉为圭臬,片面夸大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诋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没落的“奴性”文化,只有“全盘西化”方可创造新的辉煌,企图全盘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虚无主义者打着“文化创新”的幌子,编造出隐藏西方意识形态的历史影视剧作和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或抹黑历史伟人和革命先烈、或美化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观念、或否定被历史所确定的主流结论,其本质都是诋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衣精心伪装和传播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历史虚无主义在高校校园肆意泛滥,将会冲击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阻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由于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认识肤浅,少有深入理解其中的思想精华,对于孔孟之道、历史典故、文化典籍多是一知半解。包装华丽的历史虚无主义披着光鲜亮丽的外衣悄然来袭,使得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错误的文化观念,消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认知。

(二)弱化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自信

党领导人民在伟大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同时又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由此不断培育出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系列伟大的革命文化。这些富有革命特色、时代特征的宝贵精神文化代表着革命时期中国人民伟大的价值追求,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们党攻坚克难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宝贵精神财富。历史虚无主义者曲解革命文化,宣扬“告别革命论”,主张革命没有任何建设性的意义,只起到破坏性作用。同时他们以“学术研究”的目的“重写历史”和“重新评价”历史事实,极力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竭力贬损和否定中国革命,故意颠倒功过是非的评价,对革命先烈追求民族独立与自由解放的革命斗争进行庸俗化演义,丑化革命历史、革命领袖和爱国英雄,美化列强侵略历史、封建反动人物和卖国贼。高校大学生社会阅历尚浅,知识储备有限,猎奇心理浓厚,求知欲望强烈,往往采用碎片化的思维方式思考历史事件,在看待一些历史问题时容易混淆主次矛盾。在历史虚无主义的蛊惑下,部分大学生对造谣和污蔑党的领袖、革命英雄人物以及贬损中国共产党历史功绩的言论和行为产生迷茫与困惑,对革命先烈以革命英雄事迹凝结成的革命文化产生质疑和戏说,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歪曲革命历史弱化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

(三)削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代表进步的历史潮流和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展现出中华文明的新形象。因此,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大学生,应当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武装自己的头脑,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者和传播者。然而,当今国内外各种文化思潮交织激荡,文化多元化趋势日渐凸显,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不断向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历史虚无主义趁机充当了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的思想武器,大量输出文化产品,大肆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和“共产主义破产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深刻指出的:“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历史虚无主义者借助网络媒体传输西方价值观念,对我国大学生进行“西化”与“分化”,冲击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削减大学生的文化意识,迷惑大学生接受西方文化观念,造成部分大学生价值评判标准的混乱,削弱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可。

二、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成因分析

(一)包装华丽导致精神迷惑

大学生文化自信之所以会受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这与它特别善于利用多种手段巧妙地包装和表现自己密切相关。历史虚无主义总是包装华丽精美,伪装成为精巧的糖衣炮弹,常常给大学生以不备之袭。 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在理论表达上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历史虚无主义者以所谓的“历史真相”为名,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行随意化裁剪、碎片化解读,他们披着“学术研究”的外衣,将其错误的思想包装成“学术创新”等看似合理的、新颖的学术论题,巧妙地融入到全民思想解放的大环境中,通过“虚无”的身份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攻击。这些看似“合理”和“独特”的理论表达,对部分大学生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增加了准确识别该思潮的难度。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在传播路径和表现形式上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思潮,由于它所宣扬观点的颠覆性、敏感性和反动性,因此该思潮在传播路径和表现形式上非常隐蔽[5]。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把自己的观点渗透在书籍、报刊和文学艺术作品之中,特别是渗透在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剧作之中,利用电影、电视、手机等大众媒介传播其思想观点。善于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图像和视频等表现形式不断渗透到校园文化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无形之中消解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

(二)传播便捷助推思想混乱

自媒体是当今网络传播的新模式,是指网民借助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发布和传播自己所见所闻事情的载体。历史虚无主义搭乘自媒体的快车,在网络空间诱导和迷惑大学生。一是传播速度快捷化引发舆论效应。历史虚无主义者抓住自媒体信息快速传播、评论和分享的特点,利用部分抱有政治目的“网络大 V”或“网络红人”等不法分子,传播包含历史虚无主义言论的文本、图像和视频。经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发布,即刻被粉丝评论、点赞和转发,在网络上迅速形成舆论效应,容易造成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困惑和精神文化迷失。二是传播内容碎片化解构历史真相。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自媒体环境下人们的消息接收和评论具有零散性、碎片化和短小精悍的特点,抓住人们喜好“浅阅读”和“快餐文化”的阅读方式,以小故事来展现大历史,把逻辑严密的历史事实化整为零。或断章取义地篡改历史事件和人物;或用历史片段和细节来描述历史全局;或故事化地营造“真实”的历史氛围。这些碎片化的内容极易扭曲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淡化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三是传播方式娱乐化降低文化含量。历史虚无主义借助图像、视频、表情包和内涵段子等方式,采用娱乐化的手段,通过戏说、演义和恶搞的方式传播其思想观念,以野史趣闻和醒目标题来吸引人们眼球。大量客观的历史事实、鲜活的人物事迹、著名的历史人物,被娱乐性地加以篡改和戏说,导致历史的文化含量大打折扣。

(三)教育滞后造成育人真空

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要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但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滞后性的特点,工作内容缺乏针对性,不能及时有效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侵蚀。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历史虚无主义缺乏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缺少专门的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讲解内容,大多是停留在教材梳理层面,注重理论和形式,而轻视大学生实际生活的困惑和需要,缺乏必要的历史观教育,未能及时与热点历史事件相对接,难以准确地帮助大学生识辨出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与危害。另一方面,高校文化育人的实效性不足。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作为思想传播的重要渠道,能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文化创新、传承与交流的积极性,使得大学生在文化活动中践行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感以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不良影响。但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不够,主流价值观引导不足,对热点历史事件发声答疑不够及时,造成部分大学生受历史虚无主义错误价值观的侵蚀,导致文化自信心减弱。

(四)阅历浅薄引发判别模糊

大学生正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社会阅历浅薄,历史文化知识匮乏,文化判断辨别能力较弱,常常不能科学认知各类文化现象,这就给历史虚无主义留下了可乘之机。一方面,大学生掌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比较匮乏。部分大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不喜欢阅读学习古代经典著作,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对于历史文化事件、文化演进规律、文化发展现状,大学生往往缺乏一种理性、思辨的思考与判断,偏向于用自己感性的思维来做衡量,喜欢追求娱乐化、感官化的直接视觉听觉体验,较易受历史虚无主义的诱惑,导致价值观念产生偏差。另一方面,大学生文化判断力相对薄弱。文化判断力是指主体对一定文化现象及其价值进行选择、识别、取舍、整合的高级认识能力[6]。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各类文化思想大活跃、大碰撞、大交融的时代,文化判断力对于大学生科学地看待文化现象,坚定文化自信至关重要。由于大学生正处于走向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的时期,文化判断力不强,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文化现象,难以进行理性客观地甄别、选择和取舍,这就导致他们对经过精心包装的历史虚无主义无法做到清醒地判别,从而容易被其具有迷惑性和欺骗性的言论影响和蛊惑,造成对本民族的文化认知产生曲解和偏见,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文化自信消极影响的应对策略

(一)思想引领: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主导,摧毁历史虚无主义的根基

历史虚无主义是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之上的,是鲜明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西方社会思潮。因此,要有效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消极影响,必须增强相关理论的研究,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强化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批判,揭露其错误言论和欺骗本性。

首先,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权。针对各种宣传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言论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和“马克思主义危机论”等反马克思主义的行为和言论,要一针见血地指出其毒害性,帮助大学生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论,强化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其次,坚持运用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方法,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进行深入批判。要从理论层面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特征、表现及危害,尤其是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消极影响。这就要求高校思想理论工作者自觉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掌握科学的方法,开展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基本理论批判的研究,层层揭开伪装精巧的糖衣炮弹,从理论上击垮历史虚无主义唯心史观的理论基础。最后,加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虚无主义重要论述的研究,紧密关注新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活动方向。尤其是要注重高校文化理论建设,及时揭露历史虚无主义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渗透形态,对于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言论和行动要敢于针锋相对,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实和经验的成功来揭露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本性与意图,从实践上摧毁历史虚无主义妄图构建的幻想大厦。

(二)理论教育:以科学的历史观教育为主导,增进大学生党史国情的认知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也是大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平台。因此,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高校应当增强课堂理论教育的优势,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优势,加强和改进文化育人工作,增进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鉴别能力,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

首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帮助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文化理念,要深入浅出地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真理性的认识,提升大学生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自觉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负面影响。其次,加强党史国情教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源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文化自信从根本上讲是历史文化的自信。习总书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时曾重点强调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7]高校要给大学生讲清楚中国革命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史,使其准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了解中华优秀文化内涵和伟大民族精神,不断提高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最后,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高校要结合教学任务,根据所处的地域来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如校史、历史古迹、历史文化博物馆、历史事件纪念馆等等,开展文化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切身体验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同时举办传统文化专题讲座、研讨会、读书会、学术沙龙等文化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领悟经典、现场体验的过程中提升文化自信。

(三)环境创建:以正确的思想舆论为引导,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互联网快速发展尤其是自媒体的大众化普及,为历史虚无主义的加速传播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历史虚无主义者借助网络传播的新渠道,通过各类自媒体平台广泛传播错误的思想观点,给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造成了消极影响。因此,必须加强网络空间的治理,营造风朗气晴的网络空间。

首先,牢牢掌握网络宣传阵地的话语权。高校应建设具有思想引领力的网络平台,占领自媒体阵地,打造自媒体文化品牌,如微博、微信公共号、微课程、微视频等精品栏目,建设具有吸引力、影响力、创新力的文化传播教育网站,推送和发布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积极传播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润物无声的形式悄然沁入大学生的心灵,使其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其次,发挥“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作用。要培养熟知历史文化知识、熟练网络传播技巧的“意见领袖”,及时澄清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言论,披露了解历史虚无主义的反动本质,疏导大学生网络舆情。同时要大力宣传中华优秀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言论要勇于亮剑,坚决发声批判,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文化。最后,加强自媒体平台的监管,做好网络舆情监督工作。要建立网络自媒体舆情监督机制,特别要加大对微信、微博、贴吧、论坛等自媒体平台的监管力度和信息审核力度,对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和清除,着力构建网络信息安全法治防火墙,不给历史虚无主义提供生存的土壤和空间。

(四)内生外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激发大学生积极的文化实践

遏制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消极影响,必须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积极因素,但最根本的是要激发主体意识,将外部力量内生为自身的思想意识,并外化为行为实践。开展自我教育,提升自我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是大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一环。

首先,主动学习优秀文化知识,完善自身历史知识结构。一方面,大学生要努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内容,整体了解和把握其中的精髓要义,由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大学生还要主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了解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做到知己知彼,从知识储备上完善自我,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荒谬怪谈。

其次,加强文化素养教育,增强理性思辨能力。一方面,大学生要通过课堂教学、网络媒体、书籍报刊等来丰富自身文化知识,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价值属性。另一方面,大学生要转变思维方式,不断学会使用辩证思维方式,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叙事逻辑要有敏锐洞察力和理性思辨能力,看待问题不应该在书本或网络上寻找现成答案,而要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

最后,积极参加文化实践活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大学生要积极参加科学的文化实践活动。例如,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可以感受其中的魅力与价值,投入学术文化活动,能够加强自身对文化内涵的认知和认同。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切实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日常生活遵守的基本准则,身体力行,真正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自觉性。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历史大学生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